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4 16:00:2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小明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齐桓公任用伊尹为相,改革内政和军制,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终成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其中出现了几处史实错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2.(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余秋雨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3.(2017七上·莆田期中)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4.(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指(  )
A.韩、赵、魏 B.楚、燕、齐 C.韩、齐、秦 D.赵、楚、齐
5.(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影响深远而广泛
B.张骞通西域后得此名字
C.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D.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6.下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
A.奖励耕战
B.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C.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7.(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追忆真实的三国历史,曹操参与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8.(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下列物产中,不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是(  )
A.石榴 B.核桃 C.水稻 D.苜蓿
9.(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汉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佛教诞生于亚洲
B.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
D.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10.(2018·眉山)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 B.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
C.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 D.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
二、填空题
11.(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半坡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12.(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异彩纷呈。
(1)针对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汉高祖刘邦采取的统治措施是   。
(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3)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是   。
13.(2020七上·肃州期末)   (战争)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综合题
14.(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叶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班固《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中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魏国公民,请你说说“魏主”是谁?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往何处?
(3)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孝文帝改革中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至少回答3点)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15.(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是指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首先称霸的史实;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经过改革,齐国富国强兵,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称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伊尹是商朝汤时期有才干的大臣,战国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雄;题目中与史实不符合的有2处,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答案】C
【考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的作用。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考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田地里挖到的兽骨和龟甲,卖给药店,这些兽骨和龟甲被称为“龙骨”,是一种中药,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答案】A
【考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三家分晋,知道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5.【答案】A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汉朝向外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影响深远而广泛,选项A符合题意;
丝绸之路的名称来源于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
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不是名称的由来,选项C不符合题意;
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不符合史实,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长安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西汉时期开通的东西方要道丝绸之路。
6.【答案】C
【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加强政治方面的统治,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了加强经济方面的统治,他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方面实现了大一统。
A项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因此不符合题意。
B项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改革,牢牢掌握了经济命脉,因此符合题意。
D项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是汉初统治者的措施,因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准确识记。
7.【答案】A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故选A;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的战斗,不是三国时期,排除B;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项羽与秦朝的战争,排除C;
D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战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答案】C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是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的农业粮食作物,不是从西域传来的。C项符合题意;
汉朝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石榴、苜蓿、葡萄、胡萝卜、核桃等传入中国。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不是”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课本知识,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所以水稻不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9.【答案】C
【考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但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所以,C项是我们不能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是我们能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A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唐朝设立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都是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
选项D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域都护府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11.【答案】粟
【考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会制造陶器,还会纺线、织布、制衣等。
故答案为粟。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1)休养生息
(2)《史记》
(3)《本草纲目》
【考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史记》与司马迁;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后世尊称他为“药圣”,著有《本草纲目》。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故答案为:(1)休养生息。
(2)《史记》。
(3)《本草纲目》。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汉高祖刘邦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史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相关史实。
13.【答案】官渡之战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故答案为:官渡之战。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或: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
(2)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洛阳。
(3)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废井田,开阡陌,……”可得出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根据材料“急耕战之赏”可得出措施:奖励耕战。
(2)根据材料“魏主”“徙居平城”“移风易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魏主”是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迁都到洛阳。
(3)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故答案为:(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或: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
(2) 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洛阳。
(3)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点评】 本题以商鞅变法和《魏书》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5.【答案】(1)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阅读材料提示信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结合材料提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其作用为: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答案为: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题目中限定语为:据材料二概括,阅读材料并加以概括:“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可概括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可概括为:秦王的雄才大略。故答案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3)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提示信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可知应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其内容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故答案应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故答案为:(1) 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 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小明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齐桓公任用伊尹为相,改革内政和军制,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终成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其中出现了几处史实错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答案】B
【考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首先称霸的史实;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经过改革,齐国富国强兵,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称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伊尹是商朝汤时期有才干的大臣,战国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雄;题目中与史实不符合的有2处,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余秋雨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答案】C
【考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的作用。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3.(2017七上·莆田期中)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答案】D
【考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田地里挖到的兽骨和龟甲,卖给药店,这些兽骨和龟甲被称为“龙骨”,是一种中药,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指(  )
A.韩、赵、魏 B.楚、燕、齐 C.韩、齐、秦 D.赵、楚、齐
【答案】A
【考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三家分晋,知道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5.(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影响深远而广泛
B.张骞通西域后得此名字
C.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D.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答案】A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汉朝向外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影响深远而广泛,选项A符合题意;
丝绸之路的名称来源于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
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不是名称的由来,选项C不符合题意;
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不符合史实,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长安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西汉时期开通的东西方要道丝绸之路。
6.下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
A.奖励耕战
B.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C.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答案】C
【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加强政治方面的统治,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了加强经济方面的统治,他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方面实现了大一统。
A项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因此不符合题意。
B项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改革,牢牢掌握了经济命脉,因此符合题意。
D项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是汉初统治者的措施,因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准确识记。
7.(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追忆真实的三国历史,曹操参与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A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故选A;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的战斗,不是三国时期,排除B;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项羽与秦朝的战争,排除C;
D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战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下列物产中,不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是(  )
A.石榴 B.核桃 C.水稻 D.苜蓿
【答案】C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是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的农业粮食作物,不是从西域传来的。C项符合题意;
汉朝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石榴、苜蓿、葡萄、胡萝卜、核桃等传入中国。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不是”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课本知识,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所以水稻不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9.(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汉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佛教诞生于亚洲
B.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
D.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答案】C
【考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但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所以,C项是我们不能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是我们能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2018·眉山)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 B.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
C.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 D.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
【答案】A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唐朝设立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都是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
选项D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域都护府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二、填空题
11.(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半坡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答案】粟
【考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会制造陶器,还会纺线、织布、制衣等。
故答案为粟。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异彩纷呈。
(1)针对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汉高祖刘邦采取的统治措施是   。
(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3)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是   。
【答案】(1)休养生息
(2)《史记》
(3)《本草纲目》
【考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史记》与司马迁;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后世尊称他为“药圣”,著有《本草纲目》。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故答案为:(1)休养生息。
(2)《史记》。
(3)《本草纲目》。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汉高祖刘邦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史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相关史实。
13.(2020七上·肃州期末)   (战争)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答案】官渡之战
【考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故答案为:官渡之战。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三、综合题
14.(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叶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班固《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中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魏国公民,请你说说“魏主”是谁?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往何处?
(3)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孝文帝改革中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至少回答3点)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或: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
(2)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洛阳。
(3)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废井田,开阡陌,……”可得出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根据材料“急耕战之赏”可得出措施:奖励耕战。
(2)根据材料“魏主”“徙居平城”“移风易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魏主”是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迁都到洛阳。
(3)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故答案为:(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或: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
(2) 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洛阳。
(3)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点评】 本题以商鞅变法和《魏书》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5.(2021七下·白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是指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1)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阅读材料提示信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结合材料提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其作用为: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答案为: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题目中限定语为:据材料二概括,阅读材料并加以概括:“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可概括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可概括为:秦王的雄才大略。故答案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3)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提示信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可知应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其内容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故答案应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故答案为:(1) 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 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