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4 22: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认识彼得一世改革与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的掠夺,从而加深学生对改革的目的和性质的理解;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初步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带来深远影响: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彼得一世和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影响。
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7世纪以后,西欧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或改革,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为了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状况,俄国的彼得—世与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这些措施使俄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本课我们将学习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二)、讲授新课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发展概况: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 9世纪晚期,在东斯拉人活动区域形成了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后受拜占庭帝国影响进入基督教文化圈。13世纪上半叶,该地区被蒙古征服。
俄国首位沙皇伊凡四世
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崛起,并逐渐兼并其他公国,到16世纪初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沙皇”一词来自拉丁语“凯撒”,意即皇帝。在中世纪的俄罗斯,沙皇指最高统治者。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
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
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农奴使用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农奴只有使用权,可以世代相传,封建主可以没收农奴的份地。农奴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农奴要向封建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财产继承税。农奴还要向封建主服劳役和交纳一定数额的实物作为地租。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
2、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材料: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荷兰、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材料: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厂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彼得一世即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
目的: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人物扫描:
彼得—世(1672-1725)
彼得一世(1672——1725)10岁继位(1682年即位)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9年亲政,他曾亲自操纵船只出海探险。彼得一世1697年1698年派遣庞大使团前往西欧各国学习先进技术,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考察,先后访问考察了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等国。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造船厂当了4个月的学徒,在英国参观了海军造船厂、科学院、牛津大学,拜访了牛顿,旁听了英国议员的辩论,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在普鲁士研究了兵制。他亲眼目睹了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先进性,深深感到了俄国的落后,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欧洲化正规编制的陆海军,继而发动战争,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进行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
3、改革的内容:
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创建征兵制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生活: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彼得一世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一:1725年俄国军事、经济发展数据
材料二: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1703年5月彼得一世在涅瓦河的一个小岛上建立的城堡,1712年,圣彼得堡成为俄国的首都。1914年,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材料:“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 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材料:彼得一世改革的成果是在牺牲广大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的,他们的地位越来越接近于古代社会的最底层——奴隶。他们忍受着地主劳役的剥削,彼得一世改革中出现的这种悖论——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农奴化倾向,在此后的100多年中成为了困扰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通史》
彼得一世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帝国政治,其结果是又拉大了俄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俄国在后来的200多年间不断地落后于西方。彼得一世改革的“欧化”和“专制化”是诸多矛盾现象的重要来源。
相关史事:
彼得一世死后, 俄国政局动荡不安,贵族争权夺利,沙皇更迭频繁。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称叶卡捷 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
她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强了俄国实力。她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极力维护他们的种种特权,将大量国有土地连同农奴赐给贵族。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农奴受着沉重的剥削、压迫,生活极其贫困,国内市场的扩大受到限制;同时农奴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资本主义经营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得不到满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俄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据统计,1858-186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近三百次农民暴动。
材料三:沙俄为了打开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1853年,俄国悍然发动战争。此举触动了英法两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俄国以及英法在克里木半岛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也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积极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 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资本主义精神,1830年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棉纺织业首先实现了工厂化,手工劳动被机器生产所代替,到1825年到1854年俄国已有手工工场9994多家,从业人数达到了50万余人。可是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相比,俄国的工业化程度和发展程度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这主要是收到农奴制的影响,一方面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扩大工商业者的队伍,以及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再生产,因此,到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废除农奴制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通史》
材料:“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材料: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
2、内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1)、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材料:按改革法的规定:农民为了获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须向地主缴纳高于低价2-3倍的赎金,其中25%左右交现金,其余要在49年内连本带息还清。据统计,到1910年农民还清贷款时,政府和地主一共掠夺农民20亿卢布的赎金。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和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合法”的掠夺。
材料:“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意义: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本课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这指的是( C )
A.使用野蛮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B.效法西方政治制度废除沙皇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19世纪60年代,为了保持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社会发生了转型。文中的“社会改革”指( C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废除农奴制 D.明治维新
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B )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尼古拉二世 D.叶卡特琳娜二世
4、一位俄国地主写道:“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我看到农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两个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B )
A.农奴获得与地主等额份地 B.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C.农奴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5、19世纪中期,西欧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变革,例如美国内战中废除黑人奴隶制、日本明治维新。同一时期类似的历史事件还有( B )
A.法国大革命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俄国十月革命 D.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6、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D )
A. 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 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五)、板书设计: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的发展概况
2、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3、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4、彼得一世改革意义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