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表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经度 125.01°E 124.98°E 124.97°E 124.95°E
纬度 42.93°N 42.86°N 42.84°N 42.83°N
表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指数 0.3236 0.325 0.3294 0.3314
1.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 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D.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2.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且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气候②松嫩平原—土地③大庆—钢铁④大连—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表一信息可知,东北地区的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东北向西南,A错;根据表二信息可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集中指数增大,表明人口分布趋于集中,B错;由于人口分布趋于集中,因此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D错,C正确。故选C。
2.三江平原所处纬度较高,气候较严寒,人口并不稠密,①错;松嫩平原土地辽阔,且土壤肥力较高,人口相对较稠密,②正确;大庆人口稠密的影响因素应为石油工业,③错;大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④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是②④,故选D。
【点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工业、资源、交通、开发时间长短、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等。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当人均寿命达到70~72.5岁时,男女两性的预期寿命每5年分别增长0.5岁和1.4岁。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寿令达到了77.3岁。下图为2018年我国各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曲线显示70岁以上老人随年龄增长性别比差异愈来愈大,最能解释的理由是( )
A.70年前的战争 B.人均寿命的性别差异
C.男女社会分工 D.婴儿出生时性别差异
4.据图推断,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男性人口( )
A.出生率低于女性 B.死亡率低于女性
C.占比略高于女性 D.占比直线式上升
【答案】3.B 4.C
【解析】3.图示70岁以上老人随年龄增长女性占比远大于男性人口,应是人均寿命的性别差异造成的,B正确;70年前的战争男女都有经历,不是原因,A错;男女社会分工不同,主要是青壮年时期的差异,不是老年人口差异,C错;婴儿出生时男性多于女性,D错。选B正确。
4.图示70岁以前的人口男性占比于于女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男性人口占比略高于女性;新生人口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图示男性人口占比是曲线变化不是直线变化的。选C正确。
945-1979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处于正常范围,没有人为因素干扰,该时期有较高的生育率。
1980-2008年,该时期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与规模,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干预人口出生,出生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呈现持续增高现象。
2009-2015年,该时期出生性别比高于正常范围,但开如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每个县域单元占全区域的面积和人口百分比,可以绘制出"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下图中,实线表示我国某区域(324个县域单元)的"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虚线表示绝对均衡线。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中信息,该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县域的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呈正相关 B.83%左右的土地上分布着20%的人口
C.人口比重小的县域,环境承载力更大 D.人口均衡分布更利于该区域的发展
6.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江淮地区
【答案】5.B 6.A
【解析】5.据图中信息,83%左右的土地上分布着20%的人口,所以该区域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曲线远离虚线均衡线,县域的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不呈正相关,A错误,B正确。人口比重小的县域,可能生态环境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小,难以承载更多人口,C错误。 该地区人口均衡分布极不均衡,不利于该区域的发展,D错误。故选B。
6.图示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说明区域环境差异较大,最有可能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引发人口分布差异较大,A正确。 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和江淮地区县域单元间环境因素差异较小,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较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图中83%土地分布20%人口,80%人口分布在不足20%的土地上,说明区域人口密度悬殊,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按“胡焕庸线”思想,学者提出一条青藏高原的人口地理划分线。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水源 D.热量
8.图c为极向距离的人口密度差异。则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最接近( )
A.37° N,85° E B.30° N,90° E
C.35° N,100° E D.30° N,80° E
【答案】7.D 8.A
【解析】结合材料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青藏高原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地区,这表明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最重要因素是热量。
7.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热量的限制,气温和热量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突出,因此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对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D正确。光照、降水和水源对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影响相对较小,ABC错误。故选:D。
8.根据图a和图b推测,青藏高原在70°—87°E人口密度接近为0,在纬度约25°N、37°N、39°N等纬度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表明青藏地区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结合选项分析,(37° N,85° E)的可能性较大,A正确。故选:A。
【点睛】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水源)、资源;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环境承载力、其他(政策等)。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的地区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10.“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11.“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答案】9.D 10.A 11.B
【解析】9.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D正确;城市产业还远没达到饱和状态,经济效益是在不断上升的,A错误;据材料可知,“城归”是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而不是因为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也不是由于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B、C错误。所以选D。
10.城归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A正确;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数量的大幅度提高,性别结构的均衡化,这些不属于本题材料中提出的人口红利升级。
11.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正确;而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A、B错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社会效益,C错误;所以选B。
【点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利:①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人口迁移迁入地的影响:利: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缓解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近年来,上海市的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迁入人口多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皖江城市带(见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
A.毗邻长三角地区 B.产业基础良好 C.核心城市等级高 D.交通条件优越
13.下列有关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市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B.上海市创新能力减弱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C.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会导致上海市的城市等级降低 D.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会减轻上海市交通和环境压力
14.近年来迁入上海市人口多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升级 B.环境质量改善 C.教育水平提高 D.就业机会增多
【答案】12.C 13.D 14.A
【解析】12.皖江城市带距离长三角地区近,受其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基础好,A、B不符合题意。两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都是省会城市,等级相同,C符合题意。皖江城市带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就业机会减少,A、B错误。上海市城市等级不会降低,C错误。上海市人口密度大,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会减轻交通和环境压力,D正确。故选D。
14.长三角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增多,A正确。环境质量改善、就业机会增多不是高素质劳动力迁入的主要原因,B、D错误。上海市教育水平不是近年来才提高的,C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示意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超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趋势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M、N、P分别代表的城市是( )
A.上海广州深圳 B.广州上海深圳
C.广州深圳上海 D.上海深圳广州
16.相较于M市,目前有关P市说法合理的是( )
A.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B.外来常住人口占比较高
C.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D.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答案】15.A 16.B
【解析】15.根据所学知识,北京和上海经济发达,经济基础好,城市发展起步早,故上海人口状况类似于北京,故M为上海;深圳和广州相比,城市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故N为广州,P为深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 相比于上海,深圳本地户籍人口少,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A错误;深圳外来人口迁入多,外来常住人口占比较高,B正确;随着城市化发展,两地均以第三产业为主,且农业发展受科技水平影响,与上海相比,深圳无科技优势,C错误;深圳本地户籍人口少,外来青壮年人口迁人多,老龄化现象较上海轻,D错误。故选B。
【点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又滞后于城镇化。早在2004年,深圳就完成“村改居”,户籍居民全部“农转非”,土地全部转为国有,深圳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没有农村社会体制的城市。
人口最大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主要取决于(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8.推断该省级行政单位最可能是( )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
19.提高该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17.B 18.C 19.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7.根据木桶理论,容量的多少由短板决定。据图分析,图示省级行政单位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人口最大容量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故选B。
18.据图分析可知,该省级行政单位水资源短缺,矿产、土地、生物资源丰富,最可能是山东省,C正确;新疆水资源、生物资源短缺,A错误;湖北、广东的水资源充足,B、D错误。故选C。
19.结合图示和上题分析可知,该省水资源短缺,因此提高该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C正确;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A错误;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反而会加快矿产资源枯竭,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重,B、D错误。故选C。
【点睛】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
下图为世界四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据图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21.下列关于图中四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阶段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B.乙阶段人口容量较大
C.丙阶段人口死亡率可能上升 D.丁阶段社会养老负担较重
【答案】20.D 21.C
【解析】20.据图可知,丁阶段人口出生率最高,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说明其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丙阶段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乙阶段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小于甲阶段,故乙阶段位于甲阶段之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甲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但人口数量并没有达到最大值,A错误;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等影响最大,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B错误;丙阶段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死亡率可能上升,C正确;丁阶段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由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不突出,社会养老负担不重,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有三种:原始增长模式、传统增长模式、现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原始型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分布:原始社会和现非洲个别国家的个别地区;原始社会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高,环境差的地区自然增长率低。传统型基本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利:增加社会劳动力,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弊:过多的人口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空前,更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紧缺,社会难以安定等一系列问题。措施:计划生育、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分布:农业社会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除俄罗斯)。现代型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或零增长。(低低低)利:有效缓解人口迅猛增长的趋势,使区域人口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新的基本平衡状态。弊:随着“现代型”的发展,有的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这使得社会劳动力缺乏,不利于产业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并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更不利于国家的财政建设。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分布:大部分发达国家、俄罗斯。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承载力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
B.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D.从材料可看出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23.下列因素中,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答案】22.D 23.C
【解析】22.我国目前人口约为13.7亿,并未超过环境承载力,A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而非最大值,我国合理人口容量约为8-9亿,B错误。我国人口约为13亿,接近耕地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加上我国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人口数量的增加使人口与资源之间存在矛盾,C错误。从材料中可知,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l亿、13.8亿,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D正确。故选D。
23.由材料“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可知,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C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25.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答案】24.C 25.A
【解析】24.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的增加不是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A错误;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误;图示山西省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很小,但人均粮食消费量大为提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正确;山西省人均耕地面积略微减少,但是由于总人口增加,所以土地资源并未减少,D错误。
25. 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正确;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误;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误;限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图1为“2016年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图2为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比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说出北京市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答案】(1)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减少,人口密度差异大。影响因素:地形、经济发展、交通、发展历史等 。
(2)面临的压力:①就业压力;②人口老龄化。对策: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②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发展养老院和家政服务等;③关心和照顾老人,实现老有所养。
【解析】本题以2016年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和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比例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结合图示可知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异大;集中在中心城区,向郊区减少。
(2)结合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判断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第一个问题是北京市目前15~64岁人口占79%,偏多,存在劳动力就业困难,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第二个问题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79%,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关心照顾老年人。
27.(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留守儿童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当地留守儿童比例一度高达90%。近年,随着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持续减少。目前,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贵州等省份的留守儿童数量仍较多。
材料二: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这些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 为什么
(3)从2009年到2019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
(4)近年,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吸纳这些劳动力
【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
(3)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4)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涉及到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难度一般。
(1)根据材料,“目前,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贵州等省份的留守儿童数量仍较多”,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是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故这些地区是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出去打工主要寻找经济相对发达的距离较近的地区,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
(3)从图中看,从2009年到2019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呈现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农民外出打工意愿降低。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技术要求提高,故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4)解答此题要站在中西部的角度分析,要吸引农民回乡就要为农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经济收入,如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据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材料2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1)说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
(3)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4)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积极意义。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人口相对稠密。
(2)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4)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解析】本大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及宁夏北部水系图为材料,涉及宁夏的人口空间分布、环境承载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和材料二的图片,可以看出宁夏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稠密区集中分布在北部地区,南部人口相对稀疏。
(2)根据材料二“1972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说明西海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从材料“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是:山大沟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而且地形崎岖,耕地不足。
(3)西海固的生态移民要规避迁出地“山大沟深、降水少”的地理环境,所以迁入地应该具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耕作业,人口密度小,就业机会多,风俗习惯接近”。生态移民迁入地要自然和社会环境良好,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
(4)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数量减少后,人口容量恢复到合理水平,有利于西海固发展多种经营,脱贫致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从而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自2001年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流域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材料二南疆人口分布图。
(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说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该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说明原因。
(4)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这种想法合理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1)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物产丰富。
(2)生态环境改善会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3)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沿边地区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
(4)不合理。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如果大量迁入人口,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以及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而这些地带又主要是绿洲地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
(2)水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与该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生态环境改善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将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地区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国家在沿边地区实行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在边境地区从事对外贸易等。
(4)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文化科技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不适合大量迁入人口。假如大量迁入人口,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退化,诱发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表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经度 125.01°E 124.98°E 124.97°E 124.95°E
纬度 42.93°N 42.86°N 42.84°N 42.83°N
表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指数 0.3236 0.325 0.3294 0.3314
1.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 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D.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2.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且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气候②松嫩平原—土地③大庆—钢铁④大连—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当人均寿命达到70~72.5岁时,男女两性的预期寿命每5年分别增长0.5岁和1.4岁。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寿令达到了77.3岁。下图为2018年我国各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曲线显示70岁以上老人随年龄增长性别比差异愈来愈大,最能解释的理由是( )
A.70年前的战争 B.人均寿命的性别差异
C.男女社会分工 D.婴儿出生时性别差异
4.据图推断,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男性人口( )
A.出生率低于女性 B.死亡率低于女性
C.占比略高于女性 D.占比直线式上升
根据每个县域单元占全区域的面积和人口百分比,可以绘制出"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下图中,实线表示我国某区域(324个县域单元)的"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虚线表示绝对均衡线。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中信息,该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县域的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呈正相关 B.83%左右的土地上分布着20%的人口
C.人口比重小的县域,环境承载力更大 D.人口均衡分布更利于该区域的发展
6.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江淮地区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按“胡焕庸线”思想,学者提出一条青藏高原的人口地理划分线。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水源 D.热量
8.图c为极向距离的人口密度差异。则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最接近( )
A.37° N,85° E B.30° N,90° E
C.35° N,100° E D.30° N,80° E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10.“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11.“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近年来,上海市的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迁入人口多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皖江城市带(见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
A.毗邻长三角地区 B.产业基础良好 C.核心城市等级高 D.交通条件优越
13.下列有关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市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B.上海市创新能力减弱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C.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会导致上海市的城市等级降低 D.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会减轻上海市交通和环境压力
14.近年来迁入上海市人口多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升级 B.环境质量改善 C.教育水平提高 D.就业机会增多
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示意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超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趋势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M、N、P分别代表的城市是( )
A.上海广州深圳 B.广州上海深圳
C.广州深圳上海 D.上海深圳广州
16.相较于M市,目前有关P市说法合理的是( )
A.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B.外来常住人口占比较高
C.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D.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人口最大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主要取决于(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8.推断该省级行政单位最可能是( )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
19.提高该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下图为世界四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据图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21.下列关于图中四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阶段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B.乙阶段人口容量较大
C.丙阶段人口死亡率可能上升 D.丁阶段社会养老负担较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承载力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
B.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D.从材料可看出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23.下列因素中,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25.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图1为“2016年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图2为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比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说出北京市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7.(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留守儿童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当地留守儿童比例一度高达90%。近年,随着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持续减少。目前,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贵州等省份的留守儿童数量仍较多。
材料二: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这些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 为什么
(3)从2009年到2019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
(4)近年,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吸纳这些劳动力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据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材料2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1)说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
(3)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4)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积极意义。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自2001年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流域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材料二南疆人口分布图。
(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说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该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说明原因。
(4)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这种想法合理吗?试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