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主干街道上的两个公交站台(甲、乙)分布示意图和上下车人数随时间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示区域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2.关于街道M、N方向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M方向近郊区 B.M方向近商业区
C.N方向近文化区 D.N方向近行政区
【答案】1.C 2.B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7-8点钟,上车人数增加很多,出行人数增多;17点左右下班时间下车人数增多,回家人数增多,说明该图示区域最可能是居住区,C正确;商业区全天人口均较多,消费人群不会集中于7-8点或17点左右的上下班时间,A错误;若是工业区或文化区,7-8点上班或上学时间,应该是人们到达目的地后下车人数较多,BD错误。故选C。
2.我国街道行车均为靠右行驶,从图中可以看出7-8点,甲站上车人数增加很多,行车方向是M方向,通向人口活动比较多的地区,可能是繁华的商业区,A错误、B正确;7-8点去N方向人数较少,说明N方向不是人们上班或上学等人口活动较多的地区,应该不是行政区或文化区,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通过公交车的上下人数和时间变化考查城市的功能分区,考查生活中的地理,比较新颖,也贴合生活实际,解题的关键是图中7-8点为上班时间段,在甲站台上车人数多,17点左右为下班时间段,在乙站台下车人数多。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a、b1、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可能是( )
A.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B.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4.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答案】3.B 4.C
【解析】3.该题考查功能区的分布,结合地租水平随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情况可知,a、b1、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可能是商业区(支付能力高,地租线陡)住宅区(方便上下班和生活)和工业区(城市外围、交通便利、对城市污染小,地租低)。故选B。
4.结合上题可知,b1位于市中心的周边,为住宅区,题干中提到“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说明b2也是住宅区,但b2远离市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地租较周边地区高,故判断为b1为低级住宅区,b2为高级住宅区,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C正确。A是低级住宅区(b1)选址,A错误。B、D不是高级住宅区的选址要求,B、D错误。故选C。
读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商业区可能性最大的是( )
A.①③ B.①⑤ C.②④⑥ D.②④
6.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
A.市中心 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会处 D.城市绿地
【答案】5.A 6.C
【解析】5.根据地租水平与距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关系可以判断abc分别表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地租水平,地租水平高的地段为商业区,图中①③地段地租水平明显较高,可能形成商业区。故选A。
6.结合图和上题分析可知,③和⑤为地租次高峰处,且距离市中心较远,应位于主干道交汇处,C正确,市中心地租最高,街道两侧和城市绿地不会形成地租次高峰,ABD错误;故选C。
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商业区 B.住宅区、旅游休闲区、工业区、行政区
C.住宅区、商业区、化工区、行政区 D.住宅区、行政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8.城市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区减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坦
【答案】7.A 8.A
【解析】7.读图可知,丁功能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不大,应为商业区,丙功能区位于城市外缘,临近铁路,应为工业区;甲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位于商业区外围,应为住宅区,乙功能位于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为防止工业区的污染物影响住宅区,因此乙应绿化区。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题意表明,城市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区减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表明等值线凸向低值区,表明该处地租比两侧高,交通干线经过的区域交通通达度高,因此地租可能比两侧高,A符合题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与人口稠密、地形平坦关系不大,排除BD;距离市中心近不会导致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排除C。故选A。
【点睛】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商业区——面积较小,多集中在城市中心、主干道两侧、街角路口处。住宅区——面积广,多位于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之间。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外缘,处于对外交通干线附近。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10.引起阶段Ⅱ形成的原因有(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9.B 10.C
【解析】本题以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阶段的特点和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9.阶段Ⅰ示意市区人口迁往郊区,故为郊区城市化现象,出行在中期加速阶段,B正确,故选B。
10.阶段Ⅱ示意市区人口迁往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为逆城市化现象,是在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后期,由于市区内部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导致人口被迫迁出,而 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较好以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市区人口迁入,故直选C。城市内部经济没有明显衰退,A错误; 乡村和小城镇发展未超过城市,B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是郊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D错误;故选C。
城中村,顾名思义,城市中的农村,其实就是村庄耕地被征用后,剩下的宅基地被城市包围后形成的城市中的农村聚落。城中村身处城市之中,是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对城中村进行了改造、重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城中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房租较周边高 B.外来人口居多 C.远离市中心 D.建筑质量高
12.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重建的首要工作是( )
A.进行拆迁补偿 B.完善社会保障 C.搞好城市规划 D.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11.B 12.C
【解析】11.城中村,“就是村庄耕地被征用后,剩下的宅基地被城市包围后形成的城市中的农村聚落”。房租较周边城市建成区低,因此外来务工人口较多,A错误,B正确;城中村不一定远离市中心,C错误;城中村多为自建住房,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较差,D错误。故选B。
12.对城中村的改造、重建的首要工作是搞好城市规划,然后再有序地进行拆迁补偿和完善社会保障,保障好拆迁户的利益问题,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故选C。
【点睛】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该国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14.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行政机关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第三产业
【答案】13.D 14.D
【解析】13.读图分析,阶段Ⅰ和阶段Ⅱ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本同步,但阶段Ⅲ不符合,A错误;阶段Ⅰ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工业化快,B错误;根据该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反映该国城市化起步早,目前城市化水平高,属于发达国家,C错误;阶段Ⅱ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同步,故反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D正确。故选D。
14.阶段Ⅲ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工业化水平呈下降趋势,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化及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依靠第三产业驱动,D正确,AC错误;行政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B错误。故选D。
2019年6月23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下图示意兰州市远景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目前仅1号线已建成开通。地铁1号线客流虽大,站内却没有空调。地铁采用蒸发冷却式的通风降温体系,利用水的热量交换制冷,无需人工冷源,节能环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由图中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走向可以推断出兰州的( )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形态 C.城市功能分区 D.经济状况
16.兰州地铁1号线采用蒸发冷却式的通风降温体系的主要自然背景因素是( )
A.空气流速 B.光照 C.昼夜温差 D.空气湿度
【答案】15.B 16.D
【解析】15.1读图可知,地铁轨道线多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地铁轨道跨度较小,且1号线最先开通,人流量大,因此可以推断兰州城市形态大致东西延伸,呈条带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水汽蒸发会吸收热量,从而导致降温,但空气的干湿度会影响降温幅度,空气越干燥,吸收水汽的能力越强,能使空气降温的潜力越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的空间形态的相关知识。
“城镇收缩”指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城市总人口不断萎缩的现象。“中国林都”——黑龙江省伊春市以林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今年来出现了较为显著且持续发展的城镇收缩现象。下图示意伊春市城镇发展不同阶段人口、经济和用地规模变化,图中外三角形数值大于内三角形数值。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能正确反映伊春市“城镇收缩”先后顺序的是( )
A.甲丙乙 B.丙甲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18.与甲阶段相比,乙阶段内伊春市( )
A.交通拥堵加剧 B.土地集约度提高
C.人均产值增加 D.服务范围扩大
【答案】17.B 18.C
【解析】17.注意材料信息:城镇收缩指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城市总人口不断萎缩的现象。丙阶段,城镇人口规模大,城镇用地规模大,城市经济总量大,城镇化处于鼎盛阶段;甲阶段,经济、人口、用地规模已经出现衰退趋势,处于城镇萎缩的潜在发展阶段;乙阶段,随着城镇经济的衰退,城镇人口不断萎缩,出现了显著的“城镇收缩”现象。所以伊春市“城镇收缩”先后顺序的是丙甲乙,故选B。
18.与甲阶段相比,乙阶段城镇人口进一步减少,交通拥堵有所缓解,A错;人口快速减少,但城镇用地规模减速慢,这说明城镇土地集约度下降,B错;乙阶段城镇人口减少,经济总量变化不大,人均产值增加,C正确;乙阶段虽然城镇人口持续减少,但城镇等级并未发生明显交化,因此城镇服务范围并未明显改变,D错。故选C。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城镇收缩的定义,之后结合图示信息,注意图中甲乙丙三个阶段人口、用地、经济的变化,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特克斯县城(下图)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B.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20.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民居的建筑特色 B.城市路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21.北京市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是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 B.气候相对湿润城区被河流分割
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答案】19.A 20.B 21.A
【解析】19.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河谷平坦,利于筑城,A正确;建城的突出优势显然不是森林茂密、水运便利 、风景优美,排除B、C、D三项。故选A。
20.据材料可知,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说明城市道路网特征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而没有体现对建筑、工业和商业网点的影响,B项正确,ACD错。故选B。
21.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深受历史及传统的封建皇权文化影响,城市布局呈棋盘方格布局,道路呈南北、东西方向,因此北京城不能借鉴特克斯城的布局设计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显著,A项正确;不是受地形、气候、易经文化的影响,BCD错。故选A。
【点睛】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以中心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在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
地窝子是我国某地区一种较简陋的居住场所:在地面以下挖约两米多深、面积几十平方米的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石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用木材、草叶盖顶后,铺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下图为某地窝子外景。完成下面小题。
22.地窝子体现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降水丰富 B.昼夜温差大 C.全年寒冷 D.森林茂密
23.地窝子的门多朝南修建,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采光 C.防风沙 D.防洪涝
【答案】22.B 23.C
【解析】22.根据材料和图可知,地窝子在地下挖坑,可推断其所在地区土壤含水量少,较干燥,因此降水较少,地下挖坑居住,可判断该地冬季较为寒冷,坑内居住可抵御严寒,夏季较为炎热,坑内居住可降温消暑,因此其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我国西北地区冬半年位于亚洲高压的南部,冬春季多大风天气,并且盛行偏北风,大风常常扬起大量泥沙,形成沙尘或沙暴天气,为了抵御风沙对居住地的危害,当地地窝子口较小,且避风朝向南开口,C正确;地窝子口较小,不利于采光和通风,AB错误,当地降水极少,因此地窝子口较小且朝向南不是为了防洪涝,D错误;故选C。
【点睛】各地民居特征总结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4.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通常在南北轴向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轴向上建厢房,供晚辈居住。这体现出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 )
A.结构封闭,安全舒适 B.尊敬老人,长幼有序
C.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D.坐北朝南,顺应自然
25.北京市某校学生暑假期间到传统村落——门头沟区川底下村实践考察。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川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下列关于古村落建筑特色及其解释,最可能出自本次考察报告的是( )
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等级森严,皇权至上
B.山地院落,高低错落有致——地形崎岖,空间有限
C.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降水丰富,河湖众多
D.上下两层,竹楼傍水而建——就地取材,利于通风
【答案】24.B 25.B
【解析】24.由题干信息“通常在南北轴向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轴向上建厢房,供晚辈居住”体现出四合院尊敬老人,长幼有序的文化内涵,B正确。结构封闭,安全舒适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坐北朝南,顺应自然与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无关,ACD错误。故选B。
25.由材料“川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可知,该古村落应位于山区,“山地院落,高低错落有致一一地形崎岖,空间有限”最可能出自本次的考察报告,B正确。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等级森严,皇权至上,不符合题目信息,A错误。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降水丰富,河湖众多,上下两层,竹楼傍水而建——就地取材,利于通风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而北京位于北方地区,不合题意,CD错误。故选B。
【点睛】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尊敬老人,长幼有序。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且布局合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a、b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因城市发展需要,现欲在甲处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哪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请说明理由。
【答案】(1)a功能区占地面积小,且位于市中心附近,为商业区;b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为住宅区;
(2)合理。甲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科充足;位于较小风频上风向,污染空气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位于城市河流下游,避免对城区水源污染;位干河流沿岸,水运便利,且有充足的水源。
(3)③地。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图中①③两处应建绿化带,①处有天然的河流作为防护带,所以最有必要建绿化带的地方是③地。
【解析】
本大题以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功能区布局、土地利用、城市布局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外围,占地面积最广;工业区位于城市的郊区,须考虑环境因素。a位于市中心附近,为商业区;b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为住宅区;c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为工业区。
(2)钢铁厂布局要考虑原料、水源、动力、环境等诸多因素,布局时应尽量靠近煤铁等资源、水资源,远离城区,并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方向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由风频图可以看出,该地最小风频位于西南和西北方向,甲地铁矿资源丰富、靠近河流、位于西南方向的城市郊区,适宜布局重工业区。综上所述,甲处布局钢铁厂较合理。
(3)绿化带应该布局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主要是为了减轻对住宅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图示①③位于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①处有河流作为天然防护带,②地远离城区无设置绿化带的必然需求,④地位于文化区与住宅区之间无设置的必然需求,所以综上所述,③地最有必要建立绿化带。
27.(12分)下图为某国家某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图a和图b表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城市从1975年至2015年的发展变化。
(2)该城市的发展变化代表了该国城镇化的进程,试判断该国家的类型(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并概括其城镇化的特点。
(3)说出该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1)城市规模扩大,城区主要向沿海方向发展。
(2)国家类型: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起步时间晚,城镇化速度快。
(3)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可有效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表现、进程和意义的有关知识。城市经济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振兴起着龙头引领作用。
(1)结合图示内容可判断出:该城市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区不断向沿海地区扩展的发展方向两方面。
(2)据图示內容可知,该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应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因而该城市所属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快。
(3)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和空间载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空间载体,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通过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可有效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28.(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内淓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不同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转化为地丧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270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4.5 377.5 96 171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依据材料,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列举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答案】(1)城市中心降水大于郊外平原。在城郊环流中,城市中心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2)城市中心降水量大,年平均蒸发量小,下渗量少,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大;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3)提高绿化面积;铺设透水地面;增加人工湿地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城郊降水的差异和城市内涝成因,防治措施等。非条件反射知识的运用和调用能力。
(1)据材料二中数据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因为城市人口多,交通工具多,人为释放热量多,所以气温较郊区高,由城市热力环流可以知道,市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且城市粉尘、尘微粒多,为降水提供丰富的凝结核。
(2)据材料二中数据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但因为城市化使城区内硬化路面增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不足,形成内涝。
(3)措施可以从增加下渗、减小地表径流、加强排水等角度分析。增加城市绿地,增加雨水的政下渗;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城市湿地面积,增强对调蓄能力。
2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3)这种居住方式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安全防卫功能 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2)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3)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4)赞同。理由: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
不赞同。理由: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解析】本题以客家土楼为情境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主要功能是安全防卫功能;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建筑的方式又与技术水平因素有关。技术水平
(2)豺狼虎豹、盗贼嘈杂,惧怕当地人的袭扰,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位于闽粤赣边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3)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4)该题为开放试题,两种意见都可以,需说明理由。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冬暖夏凉, 节能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所以赞同。
现代社会的发展,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所以不赞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主干街道上的两个公交站台(甲、乙)分布示意图和上下车人数随时间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示区域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2.关于街道M、N方向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M方向近郊区 B.M方向近商业区
C.N方向近文化区 D.N方向近行政区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a、b1、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可能是( )
A.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B.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4.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读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商业区可能性最大的是( )
A.①③ B.①⑤ C.②④⑥ D.②④
6.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
A.市中心 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会处 D.城市绿地
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商业区 B.住宅区、旅游休闲区、工业区、行政区
C.住宅区、商业区、化工区、行政区 D.住宅区、行政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8.城市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区减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坦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10.引起阶段Ⅱ形成的原因有(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城中村,顾名思义,城市中的农村,其实就是村庄耕地被征用后,剩下的宅基地被城市包围后形成的城市中的农村聚落。城中村身处城市之中,是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对城中村进行了改造、重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城中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房租较周边高 B.外来人口居多 C.远离市中心 D.建筑质量高
12.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重建的首要工作是( )
A.进行拆迁补偿 B.完善社会保障 C.搞好城市规划 D.治理环境污染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该国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14.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行政机关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第三产业
2019年6月23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下图示意兰州市远景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目前仅1号线已建成开通。地铁1号线客流虽大,站内却没有空调。地铁采用蒸发冷却式的通风降温体系,利用水的热量交换制冷,无需人工冷源,节能环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由图中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走向可以推断出兰州的( )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形态 C.城市功能分区 D.经济状况
16.兰州地铁1号线采用蒸发冷却式的通风降温体系的主要自然背景因素是( )
A.空气流速 B.光照 C.昼夜温差 D.空气湿度
“城镇收缩”指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城市总人口不断萎缩的现象。“中国林都”——黑龙江省伊春市以林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今年来出现了较为显著且持续发展的城镇收缩现象。下图示意伊春市城镇发展不同阶段人口、经济和用地规模变化,图中外三角形数值大于内三角形数值。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能正确反映伊春市“城镇收缩”先后顺序的是( )
A.甲丙乙 B.丙甲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18.与甲阶段相比,乙阶段内伊春市( )
A.交通拥堵加剧 B.土地集约度提高
C.人均产值增加 D.服务范围扩大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特克斯县城(下图)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B.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20.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民居的建筑特色 B.城市路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21.北京市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是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 B.气候相对湿润城区被河流分割
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地窝子是我国某地区一种较简陋的居住场所:在地面以下挖约两米多深、面积几十平方米的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石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用木材、草叶盖顶后,铺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下图为某地窝子外景。完成下面小题。
22.地窝子体现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降水丰富 B.昼夜温差大 C.全年寒冷 D.森林茂密
23.地窝子的门多朝南修建,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采光 C.防风沙 D.防洪涝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4.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通常在南北轴向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轴向上建厢房,供晚辈居住。这体现出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 )
A.结构封闭,安全舒适 B.尊敬老人,长幼有序
C.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D.坐北朝南,顺应自然
25.北京市某校学生暑假期间到传统村落——门头沟区川底下村实践考察。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川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下列关于古村落建筑特色及其解释,最可能出自本次考察报告的是( )
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等级森严,皇权至上
B.山地院落,高低错落有致——地形崎岖,空间有限
C.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降水丰富,河湖众多
D.上下两层,竹楼傍水而建——就地取材,利于通风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且布局合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a、b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因城市发展需要,现欲在甲处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哪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请说明理由。
27.(12分)下图为某国家某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图a和图b表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城市从1975年至2015年的发展变化。
(2)该城市的发展变化代表了该国城镇化的进程,试判断该国家的类型(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并概括其城镇化的特点。
(3)说出该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28.(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内淓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不同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转化为地丧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270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4.5 377.5 96 171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依据材料,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列举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2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3)这种居住方式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