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钟摆城市”是指既与本省的中心城市相距较远,又暂时没有自立门户形成区域中心能力的城市。这类城市往往偏向省外相距更近的区域中心,且多聚集在我国中部地区。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钟摆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能形成“钟摆城市”的是( )
A.菏泽→济南 B.大同→郑州 C.晋城→郑州 D.菏泽→合肥
2.形成“钟摆城市”的主要条件是二者( )
①距离近②经济差距大③交通便利④经济均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a、b1、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可能是( )
A.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B.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4.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商业区 B.住宅区、旅游休闲区、工业区、行政区
C.住宅区、商业区、化工区、行政区 D.住宅区、行政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6.城市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区减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坦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城市工业区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城区地租上涨 ②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东北部劳动力丰富 ④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
A.远离中心城区,地租低廉 B.靠近河流、湖泊,环境质量好
C.地势开阔,便于建设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双峰林场景观图。“窗户纸糊在外”是该地“十大怪”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房屋具有屋顶斜、墙厚、北面窗小的特征,其分别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
A.光照、气温、风 B.风、气温、降水 C.降水、光照、气温 D.降水、气温、风
10.早年间,该地把厚实的“麻纸”糊在北侧窗棂外的主要目的是( )
A.挡风御寒 B.增强太阳辐射 C.减轻房子重量 D.增加降水量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特克斯县城(下图)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B.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12.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民居的建筑特色 B.城市路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13.北京市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是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 B.气候相对湿润城区被河流分割
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4.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通常在南北轴向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轴向上建厢房,供晚辈居住。这体现出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 )
A.结构封闭,安全舒适 B.尊敬老人,长幼有序
C.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D.坐北朝南,顺应自然
15.北京市某校学生暑假期间到传统村落——门头沟区川底下村实践考察。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川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下列关于古村落建筑特色及其解释,最可能出自本次考察报告的是( )
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等级森严,皇权至上
B.山地院落,高低错落有致——地形崎岖,空间有限
C.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降水丰富,河湖众多
D.上下两层,竹楼傍水而建——就地取材,利于通风
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截至2019年6月,国家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黄河流域(下图所示)现存673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 )
A.湿润地区 B.平原地区 C.行政中心附近 D.河流附近
17.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村落少主要因为( )
A.经济落后 B.开发历史短 C.涝灾多发 D.旱灾多发
下图是安徽省1985-2010年产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期间安徽省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了就业机会 B.优化了产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9.与1990年比,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 )
A.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B.处于初期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
近年来,城市内涝一直困扰着很多城市,人们纷纷为解决城市内涝献计献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减少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城中村,顾名思义,城市中的农村,其实就是村庄耕地被征用后,剩下的宅基地被城市包围后形成的城市中的农村聚落。城中村身处城市之中,是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对城中村进行了改造、重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城中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房租较周边高 B.外来人口居多 C.远离市中心 D.建筑质量高
23.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重建的首要工作是( )
A.进行拆迁补偿 B.完善社会保障 C.搞好城市规划 D.治理环境污染
近几年京津冀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明显,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通过调研发现,在2000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147个县域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就占138个,将其按照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老龄化变化程度分为两类、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 特点 县城个数 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变化率(%)
Ⅰ类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快,老龄化程度增速慢 114 -24.99 3.15
Ⅱ类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较快,老龄化程度增速快 24 -15.81 6.77
24.个数最多的I类型县城特点是( )
A.城市化速度较慢 B.城市面积扩张速度快
C.老龄人口迁出较多 D.人口死亡率较高
25.Ⅱ类县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和老龄化均较快,最可能是( )
A.以园艺业为主的城市周边乡村 B.以畜牧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乡村
C.从事现代农业的南部平原乡村 D.从事休闲农业的水库周边乡村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辐射带动作用。城市之间主要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下图为长三角主要城市分布图和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分析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不同城市辐射强度的分布特征。
(3)历史上由于长江的阻隔把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大地区,指出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并说明其原因。
27.(12分)读西双版纳自然风景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西双版纳州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澜沧江从风景区中央流过,各种建筑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201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43万人次。当地特色民居多为傣族竹楼,即选取当地生长迅速的竹子作为主要材料,竹子经加工后不变形、不裂缝。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傣族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傣族过新年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
(1)傣族竹楼的建筑结构及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分析其如何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2)结合材料,分析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的原因。
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的原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从下垫面性质改变角度,阐释城市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2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设想。他认为"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其实质就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下图为田园城市构想图(1英亩=4047m )。
(1)推测"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起到的主要作用。与"田园城市"相比,分析传统城市存在的劣势。
(2)从城市扩张角度比较"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的本质区别。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试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钟摆城市”是指既与本省的中心城市相距较远,又暂时没有自立门户形成区域中心能力的城市。这类城市往往偏向省外相距更近的区域中心,且多聚集在我国中部地区。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钟摆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能形成“钟摆城市”的是( )
A.菏泽→济南 B.大同→郑州 C.晋城→郑州 D.菏泽→合肥
2.形成“钟摆城市”的主要条件是二者( )
①距离近②经济差距大③交通便利④经济均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A
【解析】1.根据材料“钟摆城市”是指既与本省的中心城市相距较远,又暂时没有自立门户形成区域中心能力的城市。这类城市往往偏向省外相距更近的区域中心,且多聚集在我国中部地区。可知,形成“钟摆城市”的主要条件是分别位于两个省的城市,距离近,且经济差距大。菏泽和济南都位于山东省,A错误;大同与郑州、菏泽与合肥虽然不在同一省份,但距离较远,BD错误;晋城位于山西省,郑州位于河南省,且二者距离较近,且两省经济差距大,C正确。故选C。
2.根据材料“钟摆城市”是指既与本省的中心城市相距较远,又暂时没有自立门户形成区域中心能力的城市。这类城市往往偏向省外相距更近的区域中心,可知,形成“钟摆城市”的主要条件是分别位于两个省的城市,距离近,且经济差距大,①②正确,④错误;钟摆城市中,外省的区域中心交通便利,但另一个城市交通不一定便利,③错误。综上分析,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交通、政治、宗教和军事、科技和旅游以及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考虑。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a、b1、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可能是( )
A.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B.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4.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答案】3.B 4.C
【解析】3.该题考查功能区的分布,结合地租水平随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情况可知,a、b1、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可能是商业区(支付能力高,地租线陡)住宅区(方便上下班和生活)和工业区(城市外围、交通便利、对城市污染小,地租低)。故选B。
4.结合上题可知,b1位于市中心的周边,为住宅区,题干中提到“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说明b2也是住宅区,但b2远离市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地租较周边地区高,故判断为b1为低级住宅区,b2为高级住宅区,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C正确。A是低级住宅区(b1)选址,A错误。B、D不是高级住宅区的选址要求,B、D错误。故选C。
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商业区 B.住宅区、旅游休闲区、工业区、行政区
C.住宅区、商业区、化工区、行政区 D.住宅区、行政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6.城市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区减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坦
【答案】5.A 6.A
【解析】5.读图可知,丁功能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不大,应为商业区,丙功能区位于城市外缘,临近铁路,应为工业区;甲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位于商业区外围,应为住宅区,乙功能位于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为防止工业区的污染物影响住宅区,因此乙应绿化区。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题意表明,城市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区减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表明等值线凸向低值区,表明该处地租比两侧高,交通干线经过的区域交通通达度高,因此地租可能比两侧高,A符合题意;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与人口稠密、地形平坦关系不大,排除BD;距离市中心近不会导致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排除C。故选A。
【点睛】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商业区——面积较小,多集中在城市中心、主干道两侧、街角路口处。住宅区——面积广,多位于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之间。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外缘,处于对外交通干线附近。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城市工业区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城区地租上涨 ②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东北部劳动力丰富 ④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
A.远离中心城区,地租低廉 B.靠近河流、湖泊,环境质量好
C.地势开阔,便于建设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答案】7.A 8.B
【解析】7.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①②正确。跟劳动力和矿产资源关系不大,③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住宅区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两类,高级住宅区入住的为高收入阶层,位置应选择在环境好地方,与文化区、高坡相联系,图中甲地位于城市外绿,远离工业区,临近湖泊,环境优美,适于建设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内城,与工业区、低地联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有关知识。注意: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在城市中心,更多是在城市郊区,跟文化区、旅游区在一起。
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双峰林场景观图。“窗户纸糊在外”是该地“十大怪”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房屋具有屋顶斜、墙厚、北面窗小的特征,其分别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
A.光照、气温、风 B.风、气温、降水 C.降水、光照、气温 D.降水、气温、风
10.早年间,该地把厚实的“麻纸”糊在北侧窗棂外的主要目的是( )
A.挡风御寒 B.增强太阳辐射 C.减轻房子重量 D.增加降水量
【答案】9.D 10.A
【解析】9.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题干信息可知,“房屋具有屋顶斜、墙厚、北面窗小的特征”,该地建筑屋顶斜,主要是位于季风区,为了适应夏季降水集中,能及时排水,冬季防止积雪压垮屋顶;该市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墙厚可以保暖;靠近冬季风风源,常有大风天气,北面窗户小利于保温,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0.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由于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北风风速大,降温剧烈,麻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形成室内外温差,不至于使室内瞬间降温,同时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A正确。把厚实的“麻纸”糊在北侧窗棂外不能增强太阳辐射、减轻房子重量、增加降水量,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东北十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特克斯县城(下图)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B.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12.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民居的建筑特色 B.城市路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13.北京市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是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 B.气候相对湿润城区被河流分割
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答案】11.A 12.B 13.A
【解析】11.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河谷平坦,利于筑城,A正确;建城的突出优势显然不是森林茂密、水运便利 、风景优美,排除B、C、D三项。故选A。
12.据材料可知,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说明城市道路网特征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而没有体现对建筑、工业和商业网点的影响,B项正确,ACD错。故选B。
13.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深受历史及传统的封建皇权文化影响,城市布局呈棋盘方格布局,道路呈南北、东西方向,因此北京城不能借鉴特克斯城的布局设计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显著,A项正确;不是受地形、气候、易经文化的影响,BCD错。故选A。
【点睛】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以中心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在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4.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通常在南北轴向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轴向上建厢房,供晚辈居住。这体现出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 )
A.结构封闭,安全舒适 B.尊敬老人,长幼有序
C.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D.坐北朝南,顺应自然
15.北京市某校学生暑假期间到传统村落——门头沟区川底下村实践考察。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川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下列关于古村落建筑特色及其解释,最可能出自本次考察报告的是( )
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等级森严,皇权至上
B.山地院落,高低错落有致——地形崎岖,空间有限
C.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降水丰富,河湖众多
D.上下两层,竹楼傍水而建——就地取材,利于通风
【答案】14.B 15.B
【解析】14.由题干信息“通常在南北轴向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轴向上建厢房,供晚辈居住”体现出四合院尊敬老人,长幼有序的文化内涵,B正确。结构封闭,安全舒适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坐北朝南,顺应自然与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无关,ACD错误。故选B。
15.由材料“川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可知,该古村落应位于山区,“山地院落,高低错落有致一一地形崎岖,空间有限”最可能出自本次的考察报告,B正确。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等级森严,皇权至上,不符合题目信息,A错误。小桥流水的水乡之韵——降水丰富,河湖众多,上下两层,竹楼傍水而建——就地取材,利于通风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而北京位于北方地区,不合题意,CD错误。故选B。
【点睛】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尊敬老人,长幼有序。
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截至2019年6月,国家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黄河流域(下图所示)现存673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 )
A.湿润地区 B.平原地区 C.行政中心附近 D.河流附近
17.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村落少主要因为( )
A.经济落后 B.开发历史短 C.涝灾多发 D.旱灾多发
【答案】16.D 17.C
【解析】16.根据图中(黄河流域)信息,该流域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部分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A错误。传统村落有分布在平原地区的,也有分布在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山地及盆地地区的,其中尤其以山西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为密集,B错误。黄河流域的行政中心,可以与省会城市挂钩,但结合上图,省会城市附近的传统村落分布稀疏,C错误。图中显示村落多分布于河流附近,D正确。故选D。
17.黄河下游河段,无论古今,气候及地理位置等区位条件都比其他河段较好,社会经济并没有明显落后情况,A错误。该地古村落少(人少),主要是由于下游泥沙淤塞河道,地形低平(水流不畅),再加上季风的不稳定性等原因,导致黄河时常泛滥改道(洪涝灾害频发),不适宜古人定居(定居后也会被动迁徙),C正确。黄河下游,靠近黄河古文明中心及传统政治经济中心(京津冀),我国历来有较多的开发利用,B错误。我国北方水资源匮乏(降水少),干旱现象较常见,并不是黄河下游独有的状况。干旱,可以种植耐旱作物、挖掘水井(储水地窖)以及采取其他避旱措施来趋利避害,并不会出现人少、传统村落少的局面,D错,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矿产、政治、军事、宗教等)两方面分析,解答时结合图文材料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下图是安徽省1985-2010年产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期间安徽省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了就业机会 B.优化了产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9.与1990年比,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 )
A.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B.处于初期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
【答案】18.A 19.D
【解析】18.第三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机会,A正确;优化了产业结构不是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属于经济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属于生态环境效益,B、C、D错误。故选A。
19.读图可知: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1990年约为15%,2010年40%以上,说明与1990年相比,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D正确;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图中城镇人口比重与第二、三产业比重同步上升,发展相协调,A错误;逆城市化现象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区域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返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安徽省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近年来,城市内涝一直困扰着很多城市,人们纷纷为解决城市内涝献计献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减少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答案】20.B 21.C
【解析】20.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水泥路面多,地面径流难以下渗,地表径流增多;①正确;城市绿地减少,拦蓄洪水的能力减弱,③正确;下水道多,排水能力强,不容易产生城市内涝,②错误;人口多与城市内涝没有必然联系,④错误。所以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的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量,发挥绿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合理开采地下水可缓解水资源短缺,不能禁止开采;“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主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降水截留有限,故对防御城市洪水作用不大。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选C。
【点睛】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城中村,顾名思义,城市中的农村,其实就是村庄耕地被征用后,剩下的宅基地被城市包围后形成的城市中的农村聚落。城中村身处城市之中,是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对城中村进行了改造、重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城中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房租较周边高 B.外来人口居多 C.远离市中心 D.建筑质量高
23.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重建的首要工作是( )
A.进行拆迁补偿 B.完善社会保障 C.搞好城市规划 D.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22.B 23.C
【解析】22.城中村,“就是村庄耕地被征用后,剩下的宅基地被城市包围后形成的城市中的农村聚落”。房租较周边城市建成区低,因此外来务工人口较多,A错误,B正确;城中村不一定远离市中心,C错误;城中村多为自建住房,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较差,D错误。故选B。
23.对城中村的改造、重建的首要工作是搞好城市规划,然后再有序地进行拆迁补偿和完善社会保障,保障好拆迁户的利益问题,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故选C。
【点睛】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近几年京津冀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明显,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通过调研发现,在2000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147个县域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就占138个,将其按照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老龄化变化程度分为两类、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 特点 县城个数 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变化率(%)
Ⅰ类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快,老龄化程度增速慢 114 -24.99 3.15
Ⅱ类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较快,老龄化程度增速快 24 -15.81 6.77
24.个数最多的I类型县城特点是( )
A.城市化速度较慢 B.城市面积扩张速度快
C.老龄人口迁出较多 D.人口死亡率较高
25.Ⅱ类县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和老龄化均较快,最可能是( )
A.以园艺业为主的城市周边乡村 B.以畜牧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乡村
C.从事现代农业的南部平原乡村 D.从事休闲农业的水库周边乡村
【答案】24.B 25.B
【解析】24.个数最多的I类型县城在2000年至2015年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多的原因是从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该类县城城市化速度快,城市面积扩张速度快,A错误,B正确。由表格信息该类县城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农业劳动力老年人口增多可以判断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老龄人口迁出少,C错误。没有信息可以判断死亡率高,D错误。故选B。
25.Ⅱ类县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和老龄化均较快,最可能原因是大量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外迁,园艺业、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生产收益较高,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外迁的可能小,而畜牧业生产收益较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的可能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表格的分析,从表格中找到关键信息,解答本题。
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辐射带动作用。城市之间主要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下图为长三角主要城市分布图和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分析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不同城市辐射强度的分布特征。
(3)历史上由于长江的阻隔把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大地区,指出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利用内河航运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水运枢纽,是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纽带。
(2)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由于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辐射强度大;舟山、扬州等城市因距离上海较远,受上海辐射强度较小。
(3)苏南。距离上海更近,受其辐射带动作用更大;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获得上海产业转移更多。
【解析】本题以城市的发展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城市的区位条件,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1)上海的特殊位置主要体现在沿河、沿海且位于海岸线的中点。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利用内河航运,可以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从海岸线来看,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上海还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水运枢纽,交通运输十分发达,是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纽带,基本上能够辐射带动全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对长三角周边地区的城市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2)读材料钟的第二幅图可看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受上海辐射带动的强度,与其和上海的距离呈正相关。据图可看出,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由于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辐射强度大;而舟山、扬州等城市因距离上海较远,受上海辐射强度较小。
(3)通过前两问得出的结论可知,一般情况下,距离上海越近,受上海辐射强度越大,承接产业转移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苏南地区,原因是苏南地区距离上海更近,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大;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联系更方便;靠近上海,获得上海产业转移更多,促进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27.(12分)读西双版纳自然风景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西双版纳州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澜沧江从风景区中央流过,各种建筑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201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43万人次。当地特色民居多为傣族竹楼,即选取当地生长迅速的竹子作为主要材料,竹子经加工后不变形、不裂缝。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傣族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傣族过新年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
(1)傣族竹楼的建筑结构及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分析其如何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2)结合材料,分析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的原因。
【答案】(1)由于云南傣族人民居住的地区气候湿热,竹楼高架起来可以防潮,并利于通风散热,防止野生动物袭击或防虫;竹子是当地常见的植物,生长迅速,用作建材成本低或就地取材;竹子耐湿热气候,抗风化能力强,不变形、不裂缝,使用寿命较长。
(2)近水取水便利,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习俗如节日等与水密切相关。
【解析】本题主要以我国西双版纳为背景,主要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掌握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同时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方面的内容。
(1)根据材料信息,西双版纳州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气候湿热,楼高架起来可以防潮,并利于通风散热,防止野生动物袭击或防虫;根据材料信息,当地特色民居多为傣族竹楼,即选取当地生长迅速的竹子作为主要材料,竹子经加工后不变形、不裂缝。可知该地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合竹子的生长,竹子材料丰富,利于就地取材,用作建材成本低;同时竹子耐湿热气候,抗风化能力强,不变形、不裂缝,使用寿命较长。
(2)根据材料信息,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傣族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傣族过新年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可尽可能地靠近水源地,近水取水便利,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习俗如节日等与水密切相关,需要靠近水源地。
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的原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从下垫面性质改变角度,阐释城市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大气对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郊温差减小;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从而导致城区气温低于郊区。
(3)冬季。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废热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地表收入热量多。
(4)城市人工建筑物增多,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地表热容量减小;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吸收率加大;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增大,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解析】本题以兰州热岛效应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的原因、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分析、城市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数值越大,表示热岛强度越强,数值越小,表示热岛强度越弱。读图可知,兰州该日热岛效应夜间比较强,而白天比较弱;热岛效应最强出现在子夜前后,最弱出现在正午前后。
(2)兰州该日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的原因可结合热力环流知识,从城市散热、郊区增温角度分析。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大气的对流运动增强,利于城区散热;随着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加强,城郊气流交换增强,进而导致城郊温差减小;郊区盛行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容易增温且不利于散热,从而导致郊区气温较高。
(3)本题可从气流运动、人为放热、大气保温效应等方面分析,要注意地形的影响。冬季兰州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受地形影响,冬季容易出现较厚的逆温层,阻碍城市散热;冬季兰州气温低,燃煤取暖导致废热排放较多;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加重城市污染,导致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兰州热岛效应增强。
(4)本题可从地表热容量、地面和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风力大小等角度来分析。兰州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受其影响,城市人工建筑物增多,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径流的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含水量少,地表热容量减小;城市硬化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加大,导致近地面气温升高;城市建筑高低不一,下垫面粗糙度增大,对风的阻力增大,市区内部风力较小,不利于城市热量的散失,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2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设想。他认为"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其实质就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下图为田园城市构想图(1英亩=4047m )。
(1)推测"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起到的主要作用。与"田园城市"相比,分析传统城市存在的劣势。
(2)从城市扩张角度比较"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的本质区别。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试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劣势∶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生态环境质量差;人口密度大,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乡结合地带(城郊),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一系列城市问题相对突出等。
(2)"田园城市"的本质是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的本质是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赞同。解释∶卫星城建设用地较充足,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距离主城区较远,污染物质少,环境质量较好;卫星城整体人口密度较小,居住环境较安静舒适;减轻主城区交通拥堵程度;可以减轻主城区热岛效应等。(或不赞同。解释∶上下班往返主城区与卫星城,增加交通压力;距离主城区较远,增加出行成本;基础设施不完善,娱乐、购物等不方便等。)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生态城市等知识,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阐述地理问题,分析对比田园城市与传统城市的优劣,田园城市与卫星城的本质区别。凸显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1)"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公园,主要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与"田园城市"相比,传统城市主要的劣势是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公园绿地比重较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传统城市人口多,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在城乡结合地带,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城市会出现交通拥堵、教育医疗学位等资源紧张一系列城市问题。
(2)结合材料可知"田园城市"是城和乡的结合体,本质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因此卫星城的本质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赞同该观点。可以从建设卫星城的可行性和可以缓解城市化问题方面入手分析;不赞同此观点,可以从发展卫星城的不合理性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中卫星城的定义可推测出卫星城距市区有近100km的距离,市民往返市区可能会加大交通拥堵,增加出行交通成本,卫星城的基础设施不及市区完善等等。
【点睛】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