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14 17:21: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可达性是一定形式道路网在网络布局、交通方式和土地使用影响下的通达程度。读我国某城市区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为了促进该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中的功能区可能为( )
A.陆港经济区 B.农业创新区 C.传统工业区 D.高级住宅区
2.该城市西北部交通条件完善后,中心商务区可达度依然最高,其主要影响因素( )
A.河流 B.地形 C.历史 D.政治
3.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该城市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答案】1.A 2.C 3.A
【解析】1.据图示信息可知,规划区位于城市西北方,陆路交通和航空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便利;与城区间有绿化带隔离,可以减少噪音污染,故可以作为陆港经济区;传统工业区应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农业创新区往往远离城区布局;高级住宅区的建设对促进城市发展作用较小。A项正确,B,C,D项错误。所以选A。
2.图示城市西北部交通运输方式虽然完善,但中心商务区历来是该城市核心区域,是人口流动及多种交通方式的目的地,故可达度依然最高,综合分析可知,其受城市发展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受河流、地形、政治因素影响较小。C项正确,A,B,D项错误。所以选C。
3.由图中信息可知,可达度由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呈同心圆状分布,城市功能区也大致呈同心圆模式分布,A项正确;扇形模式指中心商务区对交通干线的影响,往往呈放射状;多核心模式指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由多个核心区共同组成;“田园城市”模式指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郊区优点的田园城市,多轴、多点、多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除同心圆模式外的三种城市结构,可达度状况应该有多个高值区域,B,C,D项错误。所以选A。
【点睛】交通通达性(可达性)指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通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和潜力,一个区域与其它邻近区域的通达性程度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通达性程度的高低也强烈地影响着这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焦点,建养老院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读2019年我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的总体分布特点是( )
A.东部少,西部多 B.西南多,东北少 C.北方多,南方少 D.沿海多,内陆少
5.不同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多少,取决于( )
A.人口迁入数量 B.人口老龄化程度 C.社会经济条件 D.公园绿地面积
6.若在城市新建一所养老院,最适宜选址在( )
A.人口聚集的住宅小区 B.交通便利的市区干道旁
C.设施齐全的商业区内 D.环境优美的高新区附近
【答案】4.D 5.C 6.D
【解析】4.读图可知,我国城市养老院数量总体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A错误;西南地区少,东北地区较多,B错误;北方和南方数量相差不大,C错误;沿海多,内陆少,D正确。故选D。
5.迁入的人口多是劳动力人口,与城市养老院数量关系不大,A错误;我国东部城市地区是人口主要迁入地区,流入的劳动力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而我国东部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多,因此不是取决于人口老龄化程度,B错误;东部城市社会经济发达,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多,C正确;养老院数量与公园绿地面积无关,D错误。故选C。
6.人口聚集的住宅区,人口太多,休闲用地较少,环境条件不适合养老,老年人在小区内活动多有不便,A错误;交通便利的市区干道旁,地价高,且车流量多,噪声污染大,影响老年人休养,B错误;设施齐全的商业区内,流动人口量大,环境条件差,且地价高,养老院占地面积大,成本高,C错误;环境优美的高新区附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建设用地比较宽敞,储备用地比较充足,适合新建一所养老院。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绝对规模大;2发展速度快;3、高龄化显著;4、家庭变迁加剧。人口老龄化在家庭层面表现为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老年人家庭户比重提升。
图为某市主城区2004年和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用地比重为40%~80%)情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相比2004年,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 )
A.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乙河沿岸地区 B.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甲河以南地区
C.新增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 D.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乙河以东地区
8.影响工业和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历史 C.社会 D.政策
【答案】7.C 8.A
【解析】7.与2004年相比,2016年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乙河东部地区,且远离河流,A错误;居住用地依然集中分布在甲河以北地区,B错误;新增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C正确;新增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乙河以东和甲河以西地区,D错误;故选C。
8.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工业外迁,导致就业地与居住地分离,A正确;历史、社会和政策因素并不是工业和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图的判读,要抓住两点:一、不同年份同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特点;二、找出同一年份,不同地理事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
成都平原西部灌渠众多,在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城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存,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下图为林盘景观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为了( )
A.互不影响 B.用水充足 C.通风透气 D.便于耕作
10.平原地区村庄--般是集聚的,但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水运便利 B.水网纵横 C.人口分散 D.土壤肥沃
11.林盘内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
A.减轻洪涝的危害 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防御外敌的入侵
【答案】9.D 10.B 11.B
【解析】9.该种聚落为散居形式,依据材料该地区为自给农业区,随田散居主要为了便于耕作,方便农田管理,D正确。并不是为了互不影响,A错。散居的居住方式与用水是否充足无关,B错。相比于聚居而言,散居有利于通风透气,但不是主要目的,C错。故选D。
10.能够实现聚落散居主要因为灌渠众多,水源广布,水网纵横,B正确;灌渠的主要功能是灌溉,不是水运,A错。人口分散是结果,不是原因,C错。与土壤肥沃关系不大,D错。故选B。
11.依据林盘景观图,林木环绕建筑,并不能起到抵御外敌的作用;对水资源利用以及洪涝灾害的减轻也无较大作用;林木夏季遮阴,冬季防风,使居住条件更舒适。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注意自给型农业的劳动力以家庭为单位,种植的农作物类型较多但每种农作物的规模一般不大,农事活动多,房屋随田散居,接近耕地,便于日常田间管理,有利于耕作。
青岛里院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目前里院正在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下图为“青岛里院空中俯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青岛里院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用地面积 B.城市盛行风向 C.城市居民习俗 D.城市街道走向
13.青岛里院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有利于( )
A.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B.缓解住房紧张
C.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D.提高环境容量
【答案】12.D 13.A
【解析】12.由图可知,里院依街而建,呈现不重复的几何图案,分布错落有序。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率,也利于紧凑布局下的采光。因此,可以判断影响青岛里院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街道走向,D正确;与城市用地面积、盛行风向、居民习惯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13.里院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将里院申报为青岛市历史建筑有利于保护城市古建筑和传统地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A项正确;保留下来的房屋数量较少,对缓解住房紧张意义不大,B错误;对文物的保护,对城市化推动不大,C错误;人口容量主要与资源丰富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发程度等因素有关,短时间内不会改变,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可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有利于形成城市;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2)气候(中低纬地区气候温暖,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城市的形成;而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因为高原上气候相对凉爽,不会太过湿热)。(3 )河流(河流有供水航运功能,尤其在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大河入海处等位置,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资源(工矿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矿产资源,干旱地区绿洲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水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交通枢纽的位置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我国的石家庄、郑州、株洲都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2)政治(如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市都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转变为我国的一线大城市,改革开放政策起了关键的作用)。 (3 )宗教和军事(如麦加、耶路撒冷、拉萨这些城市最初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4)科技(如日本的筑波城就是作为一个科技城发展起来的)。(5)旅游(如我国的桂林、张家界就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而兴起的)。(6)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上海周边的一些城市的发展就受到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飞速发展)。
下图乡村景观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描写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气候严寒,顺应自然 B.②—耕读文化,人地和谐
C.③—严格礼制,长幼有序 D.④—聚族而居,工御外敌
【答案】14.D 15.C
【解析】14.“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 这是诗人游黄山脚下的黟县宏村后写下的赞美诗句,诗题为《宏村口占》。宏村,中国著名的古村落,村中半圆形池塘清澈如镜,波光潋滟,蓝天白云,高墙深院,倒映水中,房中水,水中房,犹如一幅藏于水底的天然图画。D正确。故选D。
15.①月亮湾位于江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冷月气温大于0℃,不是为了应对严寒,A错;②是永定土楼,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不是耕读文化,B错误。③四合院,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严格礼制,长幼有序,C正确;④宏村体现是耕读文化,人地和谐,D错误。故选C。
【点睛】宏村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雨水花园是现代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既经济又美观的滞留设施,主要用来处理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在居住小区、停车场、道路等可广泛修建。下图是道路与雨水花园间带缺口的石坎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6.图中修建带缺口的石坎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城市居民进出雨水花园 B.方便维修车辆进出雨水花园
C.道路上过多雨水及时排入花园中 D.花园中过多雨水及时排入雨水井
17.雨水花园的建造可以( )
A.加快水循环速度 B.减少水汽蒸发量 C.减弱降水量强度 D.增加地下径流量
【答案】16.C 17.D
【解析】16.雨水花园是“滞留设施”,根据硬化路面与雨水花园下垫面的区别可知,硬化路面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在道路上排水不及时的时段,雨水能通过带缺口的石坎排入花园中,可防止路面大量积水,C正确,D错误。石坎缺口对市民、车辆进入雨水花园没有影响,AB错误。故选C。
17.雨水花园是“滞留设施”,可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水汽蒸发量,减缓地表水汇集速度,减缓水循环速度,对降水强度无明显影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某区域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依秦山,北跨黄河,城市东西向发展,南北纵深短,统计发现其主导风为南向、次主导为东东南向。下表是济南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热岛强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类型 绿地 办公用地 甲 乙 丙
热岛强度(℃) 0.9 4.8 7.2 4.2 6.1
18.图中甲、乙、丙分别示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
C.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民用地 D.商业用地、居民用地、工业用地
19.济南规划建设多条通风廊道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其廊道走向与原因一致的是( )
A.西北-东南走向,吻合冬夏季风风向 B.东北-西南走向,对接城市发展方向
C.南-北走向,突破泰山对气流的阻挡 D.东-西走向,实现与河湖分布的结合
【答案】18.B 19.D
【解析】18.读图可知,甲区域的热岛强度最大,说明排放的人为热最多。北方城市重工业较发达,工厂废热排放量大,所以判断甲为工业用地,排除AD。商业用地、居民用地和办公用地三种类型中,热量均主要来自空调、厨房等生活活动,但商业用地的热量排放密度最大,所以丙为商业用地,办公用地与居民用地在密度上更接近,因此乙是居民用地,B正确,C错误。故选B。
19.通风廊道规划要结合当地各方面条件,无高大物体阻挡,使空气顺利流动。东-西向的廊道与黄河流向接近,是天然通风廊道,D正确。当地主导风向是南风,次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风,所以与整体东亚的冬夏季风环流有差异,A错误。南边有泰山阻挡,不利于通风廊道建设,C错误。材料指出“城市东西向发展”,B错误。故选D。
【点睛】东南就是东和南中间的方位,东东南就是东南和东中间的方位。
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它的形成对改善城市微气候、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作用。
某研究小组根据某地实测数据绘制出该地的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日变化曲线(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沥青路面与近地面空气的直接热源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21.图示日温差最大的曲线及形成原因分别是( )
A.沥青路面,比热容小 B.沥青路面,反射率高
C.草地,保温效果好 D.近地面空气,比热容大
22.沥青路面增多对城市的影响有( )
①太阳辐射增强②热岛效应增强③降水概率增大④对流运动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20.D 21.A 22.C
【解析】20.沥青路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近地面空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沥青路面和近地面空气的直接热源分别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故选D。
21.根据图示曲线波动情况可知,沥青路面的日温差最大,排除CD。其原因在于沥青路面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A正确。如果沥青路面的反射率高,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不会导致白天的温度达到如此之高,B错。故选A。
22.太阳辐射与该城市所在地的纬度,海拔,天气等有关,沥青路面铺设并不会导致太阳辐射增强,但沥青路面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白天温度过高,其地面辐射较强,使得近地面空气的气温偏高,对流运动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同时由于对流运动增强,降水的概率增大,②③正确,①④错,故选C。
厦门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全市下辖6个区,总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4129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382.69万人。户籍人口261.10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226.01万人。下图示意厦门六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厦门市今后进一步的空间发展主要是受制于( )
A.人口增长 B.政策导向 C.水热条件 D.山海格局
24.厦门的城市空间结构可能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模式
25.下列关于目前厦门市人口和城镇化,推断正确的是( )
A.总体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B.户籍人口较常住人口高学历比例高
C.城镇外来人口流动性低. D.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常住人口低
【答案】23.D 24.C 25.B
【解析】23.厦门市的空间发展主要受限于自然条件,人口增长与政策导向均非其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故A,B项错误;水热条件与城市空间进一步发展相关较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厦门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岛屿面积小,还有山地地形阻碍,说明土地有限,因此厦门市的空间发展受山海格局限制,故D项正确。所以选D。
24.条带状模式指城市的外部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无关;同心圆模式指城市功能区以同心圆的形式向外发展;扇形模式指城市依据几条主要干线从中心向外扇形发展。厦门市是岛屿城市,又由多个主导功能各异的区组成,从六区的主导功能可推断该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多核心模式。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所以选C。
25.根据所给数据,可以求出厦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80%,总体的城镇化水平高,故A项错误;高学历人口较低技能劳动力落户大城市的比例高,落户更容易,故B项正确;城镇外来人口流动性高,故C项错误;外来人口中青壮年占比高,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高,故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城市各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包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同心圆布局、多核心布局以及扇形布局等。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下图为某城市空间布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图中甲区域布局工业区的合理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请为该批发市场做出合理选址,并说明理由。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请任选其一,并分析其优缺点。
【答案】(1)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靠近河流,水源充足;远离主城区,环境污染小;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向(最大风频下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每点1分,任答四点)
(2)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
(3)东北部,优点: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缺点:占用耕地;靠近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
西南部,优点: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水质好;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地价低;占用耕地少;缺点:交通不便;离工业区较远,不方便上下班。
【解析】本题以某城市空间布局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城市地域结构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区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地处城市外围,地价低;靠近河流,水源充足;远离主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由风频图可知,甲地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最大风频下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2)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要求在城市外围,地价低的地方;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还要有便利的交通,因此要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①最适合。③位于中心城区地价高;④位于城市外围,但交通不便;②位于工业区,地价和交通都不如①。
(3)由图中信息可知: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但东北部是耕地,建新城会占用耕地;靠近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图中信息可知,西南部,地势较高,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水质好;根据风频图,西南部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西南部为荒地,地价低,且占用耕地少;但是远离公路铁路,交通不便;离工业区较远,不方便工人上下班。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宁盆地位于湖南西南部永州市境内的一座狭长山间盆地,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处,有近500个古村落密集分布于此。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道宁盆地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材料二:道宁盆地先辈们在建造住宅时,选择了“靠山而处,择术而居”理念,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多天井的做法来适应当地的气候,是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宝地。
材料三:道宁盆地位置图、上甘棠村古村落布局图、古宅天井景观图。
(1)道宁盆地古村落形成且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原因。
(2)试从通风、排蓄水、采光方面分析古宅的天井如何调节局地小气候。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答案】(1)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流众多;农耕发达。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2)天井与廊道构成环流系统,利于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天井里排水沟、蓄水池利于排水且调节湿度,兼有防火功能;增加采光面积,改善采光条件。
(3)完善古村落旅游基础设施,整治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严禁过度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将重点传统古村落纳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宣传,提髙村民保护古村落意识。
【解析】本题以道宁盆地位置图、上甘棠村古村落布局图、古宅天井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由材料“道宁盆地位于湖南西南部永州市境内的一座狭长山间盆地”可知,地处山间盆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周围有山地围绕,气候温暖湿润;读图可知,区域 内有多条河流流经,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农耕发达。由材料“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可知,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2)由图可知,天井多用青石砖等材料,夏天在阳光照射下吸热快,温度高,廊道受光少,温度低,天井与廊道构成环流系统,利于通风,改善空气质量;由图可知,天井里设有排水沟、蓄水池利于排水且调节湿度,兼有防火功能;由材料“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可知,天井增加采光面积,改善采光条件。
(3)根据材料“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可知,古村落交通不便,完善古村落旅游基础设施,整治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由材料“道宁盆地先辈们在建造住宅时,选择了“靠山而处,择术而居”理念,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多天井的做法来适应当地的气候,是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宝地”可知,古村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严禁过度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将重点传统古村落纳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旅游活动,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保护性开发为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有利于加强宣传,提髙村民保护古村落意识。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详细了解乌鲁木齐市的交通情况,某高中研学小组通过网络检索,搜集了以下信息:
信息一:鸟鲁木齐市(43.5N,87.5°E)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冬季多雾霾且积雪期长达5、6个月。冬季乌鲁木齐市民出行更多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居民行走或骑车出行次数较夏季大幅度减少。
信息二: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的交通问题日趋严重,早晩出行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尤为突出。为此该市不断加大公共交通建设,首条地铁线路于2018年10月25日开通运营。
信息三:该市居民出行时间分布统计(如下图)。
(1)指出与北京市相比,乌鲁木齐市出行高峰出现时段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冬季乌鲁木齐市民出行更多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居民行走或骑车出行较夏季大幅度减少。试从气候角度进行解释。
(3)说明地铁的开通运营对乌鲁木齐市改善冬季大气环境质量的作用。
【答案】
(1)差异:较晚。
理由:乌鲁木齐市经度为87.5°E,北京市经度为116°E,两市存在明显的时间差;且乌鲁木齐市因位置靠西,所以出行高峰出现时段乌鲁木齐市晚于北京市(约2小时)。
(2)该市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降雪期长,易导致路面湿滑;冬季多雾霾,能见度低,行走或骑车安全性较差。
(3)地铁使用清洁的电力能源,且运输量大,可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进而抑制汽车尾气和温室气体的产生,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解析】本题以乌鲁木齐市的交通情况为材料,考查时差问题,交通方式的选择,以及城市交通问题解决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乌鲁木齐市出行高峰时段分别是上午10点和下午20~21点;这和北京出行高峰时段相比要晚。理由是时间差所致。乌鲁木齐市经度为87.5°E,北京市经度为116°E,两市的经度差相差近30°,根据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可知,两者时间相差约2个小时;且乌鲁木齐市因位置靠西,乌鲁木齐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约2个小时,而乌鲁木齐也用北京时间,因此出行高峰出现时段乌鲁木齐市晚于北京市(约2小时)。
(2)根据材料“冬季多雾霾且积雪期长达5、6个月”可知,该市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居民行走或骑车出行,在户外时间长,难耐严寒;降雪期长,易导致路面湿滑;行走和骑车不便;冬季多雾霾,能见度低,行走或骑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冬季乌鲁木齐市民出行更多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居民行走或骑车出行较夏季大幅度减少。
(3)根据材料“冬季乌鲁木齐市民出行更多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居民行走或骑车出行次数较夏季大幅度减少。”可知,冬季居民更多的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早晩出行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尤为突出。产生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而且冬季气温低,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问题突出。地铁使用清洁的电力能源,且运输量大,可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进而抑制汽车尾气和温室气体的产生,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的新的增长极。图1为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综合质量指数图(数值越高,水平越高)。图2为2016年济南与其它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数值越高,相似性越高),该相似指数在山东半岛很具有代表性。
材料二 随着山东半岛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城市建设用地占用。目前山东半岛开发区多达173个,并且建成3个吞吐量超3亿吨的大型港口,有9个城市建成机场。
材料三 为了协调城市群之间的发展,专家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策略,如图3所示。
(注:A:产业发展领导小组B:基础设施建设小组C:城市群环境保护机构D:城市尺度)
(1)结合材料,描述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2)结合材料,分析推测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针对山东城市群存在的问题,请你提出适合该地进一步发展的合理建议。
【答案】(1)①山东半岛城市综合质量呈现出高度地域非均衡性(差异性);②青岛与烟台等城市(沿海城市)水平优于淄博、泰安、德州(内陆城市);③青岛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中心;④济南、烟台、临沂、济宁等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次级中心。
(2)①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产业同构性强、城市间竞争激烈,分上合作不协调;③城市过度扩张与土地资源浪费;④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⑤环境污 染问题严重。
(3)①加强政策制度层面的区域整合,建立综合性与专门性的区域政府协调组织;②加强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统一规划, 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③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④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⑤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⑥完善财税政策与资金安排,中央政府对城市群地区进行财政拨款,成立专门的投资、建设及生态保护基金。
【解析】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1)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空分布特征的描述,首先观察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指数空间分布是否均匀,其次,观察其指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再次分析指数分布的规律,据此进行描述即可。
(2)考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学生图2(2016年济南与其它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判断山东半岛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材料二对于山东省城市发展的描述提取和归纳信息便可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的问题。
(3)考查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题干要求针对山东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作答中一定要对症下药,结合前面所分析的问题,一一对应提出解决的措施,比如:加强政策制度层面的区域整合,建立综合性与专门性的区域政府协调组织;加强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统一规划, 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可达性是一定形式道路网在网络布局、交通方式和土地使用影响下的通达程度。读我国某城市区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为了促进该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中的功能区可能为( )
A.陆港经济区 B.农业创新区 C.传统工业区 D.高级住宅区
2.该城市西北部交通条件完善后,中心商务区可达度依然最高,其主要影响因素( )
A.河流 B.地形 C.历史 D.政治
3.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该城市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焦点,建养老院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读2019年我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的总体分布特点是( )
A.东部少,西部多 B.西南多,东北少 C.北方多,南方少 D.沿海多,内陆少
5.不同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多少,取决于( )
A.人口迁入数量 B.人口老龄化程度 C.社会经济条件 D.公园绿地面积
6.若在城市新建一所养老院,最适宜选址在( )
A.人口聚集的住宅小区 B.交通便利的市区干道旁
C.设施齐全的商业区内 D.环境优美的高新区附近
图为某市主城区2004年和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用地比重为40%~80%)情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相比2004年,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 )
A.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乙河沿岸地区 B.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甲河以南地区
C.新增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 D.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乙河以东地区
8.影响工业和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历史 C.社会 D.政策
成都平原西部灌渠众多,在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城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存,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下图为林盘景观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为了( )
A.互不影响 B.用水充足 C.通风透气 D.便于耕作
10.平原地区村庄--般是集聚的,但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水运便利 B.水网纵横 C.人口分散 D.土壤肥沃
11.林盘内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
A.减轻洪涝的危害 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防御外敌的入侵
青岛里院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目前里院正在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下图为“青岛里院空中俯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青岛里院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用地面积 B.城市盛行风向 C.城市居民习俗 D.城市街道走向
13.青岛里院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有利于( )
A.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B.缓解住房紧张
C.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D.提高环境容量
下图乡村景观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描写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气候严寒,顺应自然 B.②—耕读文化,人地和谐
C.③—严格礼制,长幼有序 D.④—聚族而居,工御外敌
雨水花园是现代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既经济又美观的滞留设施,主要用来处理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在居住小区、停车场、道路等可广泛修建。下图是道路与雨水花园间带缺口的石坎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6.图中修建带缺口的石坎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城市居民进出雨水花园 B.方便维修车辆进出雨水花园
C.道路上过多雨水及时排入花园中 D.花园中过多雨水及时排入雨水井
17.雨水花园的建造可以( )
A.加快水循环速度 B.减少水汽蒸发量 C.减弱降水量强度 D.增加地下径流量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某区域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依秦山,北跨黄河,城市东西向发展,南北纵深短,统计发现其主导风为南向、次主导为东东南向。下表是济南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热岛强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类型 绿地 办公用地 甲 乙 丙
热岛强度(℃) 0.9 4.8 7.2 4.2 6.1
18.图中甲、乙、丙分别示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
C.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民用地 D.商业用地、居民用地、工业用地
19.济南规划建设多条通风廊道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其廊道走向与原因一致的是( )
A.西北-东南走向,吻合冬夏季风风向 B.东北-西南走向,对接城市发展方向
C.南-北走向,突破泰山对气流的阻挡 D.东-西走向,实现与河湖分布的结合
某研究小组根据某地实测数据绘制出该地的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日变化曲线(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沥青路面与近地面空气的直接热源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21.图示日温差最大的曲线及形成原因分别是( )
A.沥青路面,比热容小 B.沥青路面,反射率高
C.草地,保温效果好 D.近地面空气,比热容大
22.沥青路面增多对城市的影响有( )
①太阳辐射增强②热岛效应增强③降水概率增大④对流运动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厦门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全市下辖6个区,总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4129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382.69万人。户籍人口261.10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226.01万人。下图示意厦门六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厦门市今后进一步的空间发展主要是受制于( )
A.人口增长 B.政策导向 C.水热条件 D.山海格局
24.厦门的城市空间结构可能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模式
25.下列关于目前厦门市人口和城镇化,推断正确的是( )
A.总体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B.户籍人口较常住人口高学历比例高
C.城镇外来人口流动性低. D.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常住人口低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下图为某城市空间布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图中甲区域布局工业区的合理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请为该批发市场做出合理选址,并说明理由。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请任选其一,并分析其优缺点。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宁盆地位于湖南西南部永州市境内的一座狭长山间盆地,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处,有近500个古村落密集分布于此。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道宁盆地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材料二:道宁盆地先辈们在建造住宅时,选择了“靠山而处,择术而居”理念,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多天井的做法来适应当地的气候,是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宝地。
材料三:道宁盆地位置图、上甘棠村古村落布局图、古宅天井景观图。
(1)道宁盆地古村落形成且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原因。
(2)试从通风、排蓄水、采光方面分析古宅的天井如何调节局地小气候。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详细了解乌鲁木齐市的交通情况,某高中研学小组通过网络检索,搜集了以下信息:
信息一:鸟鲁木齐市(43.5N,87.5°E)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冬季多雾霾且积雪期长达5、6个月。冬季乌鲁木齐市民出行更多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居民行走或骑车出行次数较夏季大幅度减少。
信息二: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的交通问题日趋严重,早晩出行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尤为突出。为此该市不断加大公共交通建设,首条地铁线路于2018年10月25日开通运营。
信息三:该市居民出行时间分布统计(如下图)。
(1)指出与北京市相比,乌鲁木齐市出行高峰出现时段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冬季乌鲁木齐市民出行更多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居民行走或骑车出行较夏季大幅度减少。试从气候角度进行解释。
(3)说明地铁的开通运营对乌鲁木齐市改善冬季大气环境质量的作用。
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的新的增长极。图1为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综合质量指数图(数值越高,水平越高)。图2为2016年济南与其它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数值越高,相似性越高),该相似指数在山东半岛很具有代表性。
材料二 随着山东半岛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城市建设用地占用。目前山东半岛开发区多达173个,并且建成3个吞吐量超3亿吨的大型港口,有9个城市建成机场。
材料三 为了协调城市群之间的发展,专家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策略,如图3所示。
(注:A:产业发展领导小组B:基础设施建设小组C:城市群环境保护机构D:城市尺度)
(1)结合材料,描述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2)结合材料,分析推测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针对山东城市群存在的问题,请你提出适合该地进一步发展的合理建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