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2021-2022学年)15.1两种电荷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2021-2022学年)15.1两种电荷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15 21: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物理 年级 09 学期 上
课题 两种电荷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九年级 全一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7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教学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对电荷的认识。 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摩擦起电 请学生先看一段录像。用人造纤维制作的衣服,其表面经常会吸起一些轻小的物体,很难掸掉。这是为什么呢 观看小实验:这是一根塑料棒,将它靠近一些碎纸屑,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现在我们用一块毛巾摩擦塑料棒,再将它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了起来。 实验现象说明塑料棒经过摩擦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发生了什么 变化呢?我们说摩擦过的塑料棒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而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身上穿的化纤衣物经过摩擦 后也带上了电荷,容易吸附一些纤维、灰尘等轻小的物体。 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有多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再来看几个有趣的摩擦起电现象:纸巾摩擦过的气球可以吸引易拉罐;气球与头发摩擦后可以吸在墙上;而让它靠近水流时,水流被吸引;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那么带电体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呢?我们用下面的器材来进行探究,器材包括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和支架。 实验过程:用一块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使其带电,老师将其中 一根放在支架上,手持另一根玻璃棒与之靠近,看到两根玻璃 棒互相排斥; 再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让它们相互靠近我们看到两根橡胶 棒也互相排斥;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我们看到两 者互相吸引。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首先能够确认,电荷间有相互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同一块丝 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所带电荷的种类应该是相同的,它们之 间互相排斥;同一块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所带电荷的种类 也应该是相同的,它们之间也是互相排斥;而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这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 所带电荷的种类是不同的。 其他带电体的带电种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该如何确定?我们可以像前面一样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特点来判断。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一根带电的塑料棒。 我们看到,带电的塑料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与玻璃棒互相 吸引。你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这根塑料棒的带电种类吗 让我 们再回忆一下上一个实验,橡胶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橡胶棒 与玻璃棒互相吸引。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我们有理由判断, 这根塑料棒应该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 然后用气球替换塑料棒,再做一次实验。 气球与玻璃棒互相排斥,和橡胶棒互相吸引,用和前面相同的 方法,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气球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种类相同。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是两种不同种类的电荷;我们分析了另外两个带电体,它们的电荷种类分别与橡胶棒或玻璃棒相同。其实,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与咱们的发现一样,无论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或者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从没有发现过第三种电荷。 事实证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大家注意这个句子中的定语,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如果是其他材质的物体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的电荷就不一定是正电荷了;负电荷的定义也是如此,请大家注意。 通过上面的实验和推理过程,我们还可以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其实,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从本质上来讲,也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电荷量 物体所带的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单位库仑用大些字母C来表示。实验室中使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经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
验电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我们可以看看它是否吸引轻小物体,也可以通过观察它和已知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实验室里有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验电器。验电器的主要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杆下面悬挂的两片金属箔、外壳以及绝缘垫等组成。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使用方法。当被检验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原本自然下垂的金属箔张开了一定角度,就说明被检验的物体带电。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了两片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了。可见,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原子及其结构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摩擦起电的原理。 我们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也是由原子 构成的。那么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也有进一步的结构,它的中心是带 正电的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核外运动。 电子本身带负电,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摩擦起电的解释: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例如,氢原子核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一个电子;氦原子核带两个单位正电,核外有两个电子。此时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示带电。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互相吸引,电子在原子核的束缚下绕核运动。但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不同。 例如,丝绸和玻璃,相比之下,玻璃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 力较弱,当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就会有一部分电子从玻璃棒 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由于缺少电子而带上了正电;同时 丝绸由于得到了多余的电子而带上了负电。 可见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只是电子在不同物体间发生了转移,使正、负电荷分开了。 当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弱是相对的,大家看表中所列举的这些物质,从左向右,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强,所以表中两种物质互相摩擦时,左侧的物质将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而右侧的物质将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我们看到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的带电情况就是这样的。我们也可以推知,若金属和毛皮摩擦,金属将带负电,而毛皮将带正电。
导体和绝缘体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金属的摩擦起电现象。手持金属棒与毛皮摩擦,我们没有观察到金属棒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带上橡胶手套后再握住金属棒做实验,我们观察到金属棒真的能吸引轻小物体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金属棒、手和橡胶手套有什么不同的 电学性质吗? 利用两个验电器进行进一步研究: 让左侧的验电器带电,右侧验电器不带电。接下来,老师将分别 用塑料棒和金属棒连接两个验电器,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两对金属 箔的张角变化。 用塑料棒连接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两验电器的金属箔无动作;用金属棒连接两个验电器金属球时,右侧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了,同时,左侧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了,这说明此时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左侧转移到了右侧,金属棒允许电荷通过,物理中称金属棒可以导电。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导体之所以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含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例如在金 属中大部分电子被原子核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但也有一部分电子 能够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整块金属中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就叫 做自由电子。自由电子是自由电荷的一种。 模拟导体导电的微观过程: 左侧验电器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后,带上了负电,也就是说验电器A中有一些多余的电子;而金属棒中含有大量的自由电子;金属棒中的自由电子平时在金属中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当金属棒接触A时,这些自由电子在A的斥力作用下沿棒向右定向移动,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右侧的验电器B上,使B也带上了负电。这就是金属棒导电的过程。 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塑料棒连接两个验电器时,验电器张角不变,说明塑料棒不能导电。 我们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常见的 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 自由电荷。 分析前面金属的摩擦起电现象:金属和人体都是导体,金属棒和毛皮摩擦产生的电荷很快经过人体导入大地,电荷无法在金属棒上留存;橡胶手套是绝缘体,电荷不能通过,金属棒上的电荷就留存了下来。 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各有所用。例如家中的开关和用电器的外壳多数是用塑料制成的,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触电事故的发生; 输送电能的输电线是用铜这种导体制成的; 油罐车的后面拖着一条与地面接触的静电带,静电带里含有铜丝这种导体,能将油罐车上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大地,避免因为火花放电带来事故。
小结及布置作业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二部分,我们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了解了摩擦起电的原因;最后我们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 本节课的作业如下,基础性作业是完成“学生资源”中的课后练习;拓展性作业是观察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