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长征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主旨
2、学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
3、牢记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苏姜堰第四中学 韩学林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告别 2、突破封锁线
3遵义会议放光辉 4、
5、飞渡大渡河 6、
7、到吴起镇 8、祝捷
9、报喜 10 大会师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作者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择其10首谱成《长征组歌》。 欣赏《长征组歌》两首感知长征路线 浏览两首诗歌,从文中圈画出表示地点的名词,并在图中找出来,从而大致明确红军长征路线。四渡赤水山雪爬过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长征组歌》之四四渡赤水前因: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准备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29西渡赤水 云南扎西,遇重兵围堵,放弃北渡。
2月18日东渡赤水 小部引温水,主力占桐梓、娄山关、遵义城,遵义地区作战,击溃和歼灭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人。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后遇敌南北夹击,再次西进。
3月16日西渡赤水 川南古蔺。
3月21日东渡赤水 小部牵制,主力向南二渡乌江,将几十万敌军甩在江北。
后果:佯攻息烽,兵临贵阳,进军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 听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呢?感知歌词内容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第二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 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 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 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欣赏歌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夸张鱼水反复想一想这首歌曲主要是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这首歌曲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军战士的?
说说你的看法。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你认为歌曲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跟邻桌说说你的看法。“压”写敌军来势汹汹;
“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前后对比鲜明;
“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显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奇效。《过雪山草地》《长征组歌》之六《过雪山草地》 雪山巍峨,草地茫茫,这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自然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那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的雪山、那笼罩着浓雾的草地,为什么会在大地上出现?为什么会给我们造成困难?雪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地壳的运动造成了高山。来自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使地壳好像揉皱了似的四下隆起,形成了重重迭迭的山峦。山愈高愈冷,高到一定程度竟能终年积雪,整个山顶变得素裹银装。这就是雪山。 雪山为什么山高天气就特别寒冷?
这是因为高山不如平地保暖。平地上空气稠密,而且含有较多的水汽和尘埃,它们像盖在地球身上的棉被,不让地面的热向宇宙太空中散失。 愈是高处空气愈稀薄,所含水汽、尘埃也愈少。整个大气层的质量约有90%集中在高度九至十几千米以内这一层,在这一层中也是愈靠近地面空气愈稠密,绝大部分水汽更是集中在高度只有二三千米左右的低层。 高山像锥子,刺破了盖在地球身上的棉被。在这里虽然少有空气、水汽等的阻拦,阳光照射强烈,但是地面的热散失也很方便。收支相比,往往散失的热更多,以致别处的热也移到这里溜走。据计算,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要降低0.5~0.6℃。如果把全世界的高山都削平,由于漏洞的消失,地球上的气温将普遍升高0.7℃。
使高山成为雪山的因素不仅仅是高度,愈是靠近赤道,山顶就愈不易降雪,愈是靠近两极,较低的山地也可以成为雪山。同一座山,背阴面和向阳面也有差别。当然,要有雪还得有水汽来凝结,不过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气流多夹带着水汽,高山阻挡气流的前进,气流就被迫沿山坡上升,愈升愈高愈冷,水汽便会凝结,山顶不愁没有雪的来源了。 寒冷的气候和积雪,增加了行军的困难,积雪形成的峭壁巉岩有突然崩塌的危险。由于山顶山麓冷热相差很大和气流的运行受到高山阻滞,这里的天气多变,风雹等时来袭击。高山带给我们的还有个很大的困难,这就是氧气缺少、气压降低,引起人体的难以适应。 草地是怎样的草地呢?
这不是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尽管表面看起来好像长满了草的土地,但草底下并不是坚实的泥土,而是淤积着的烂臭的黑色的水,充填着松软的腐草烂叶,许多地方踩上去就会陷没,这是长满了水草的沼泽。草地在这沼泽地带,喜欢潮湿的植物在大量生长、死亡,越积越多,新生的植物就长在死亡的植物上面。这些植物不断繁殖,会使沼泽的面积逐日扩大。因为死亡的植物在洼地里填充,能将水分向四面排挤溢出,许多喜欢潮湿的植物吸水能力较强,能使地下水的水面升高,在沼泽周围本来长满陆生植物的地带,便有可能逐渐变得过分潮湿,陆生植物被喜欢潮湿的植物所代替,终于成为沼泽的一部分。沼泽潮湿,气温又低,是疾病蔓延的温床,它几乎不会生长任何可吃的东西,在行军的时候得步步小心,注意寻找那种草根较密的地方,一个跟着一个艰难地前进。 但是雪山、草地终于被英勇的红军战士走过来了。现在雪山、草地已完全处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不仅能克服它们给我们制造的困难,而且还将开发利用它们的财富。雪山有许多矿产、珍禽奇兽和名贵药材;沼泽有大量的泥炭以及不少可以作为工业原料的水生植物。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必将变为我们的资源。
过雪山草地 听《过雪山草地》歌曲,说说你的想法。感知歌词内容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议议歌词的艺术手法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 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 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夸张拟人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 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 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比喻对偶想一想这首歌曲主要是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这首歌曲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军战士的?
说说你的看法。《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首先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然后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过雪山草地》中的“迎”字,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的可敬可爱,写出红军的豪迈气概;把“草地沼泽”说成“草毯泥毡”,突出红军“不怕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品一品你认为歌曲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说说你的看法。 课文选取的两首诗歌 涉及了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两个具体事件,你还能说出一两个体现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事件吗? 牢记长征伟绩 2004年10月,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湘南革命老区的三位文艺家,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组织并启动了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的活动。10月18日,他们从70年前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江西瑞金启程,决心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进,直至陕北吴起镇……
假如你也加入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的活动,并且正行进在红军战士当年经过的雪山草地间,你想为长眠在此的革命先烈门建一座纪念碑,请问你准备在纪念碑上写些什么话?
通过对长征的了解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人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次新的长征,你对这句话又是如何理解?课外写一篇心得笔记。写一写欣赏《长征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