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
点我视频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第二课时
内容解读。
一、分析文章1--4段的内容
1.第1段主要描写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按时间顺序
3.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立春过后
再过两个月
不久
于是转入
到了秋天
准备迎接
春
夏
秋
冬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炎热 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地落下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4.找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品析画线的词。
“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动、典雅
5.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3)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注意标点符号。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4)第2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有什么作用?
列举三个例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6.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塞外风光: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请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说明,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
南半球反之。
小试牛刀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小试牛刀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提示: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高下差异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山顶和山下的差异
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
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
大连
青岛
庐山
昆明
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
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小试牛刀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导致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造成
物候现象差异
造成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三、阅读第11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
你能说出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2段)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3段)
下定义
说明方法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3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第2段中的“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第2段中的“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第10段)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说明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
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下列句中的加红色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
“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
,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
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以上这些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
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
拓展延伸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教师寄语
大自然也有语言。的确如此,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大自然孕育了我们,记载着点点滴滴我们鲜知的话题: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会聆听大自然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只有走进大自然,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扑进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吧!
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 ②_____ ③_____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荣枯 去来
|
|
传语 暗示 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
√
√
B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A
√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描写,对偶、拟人。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是经度的差异。
D.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A B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A
作业布置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就此,写倡议书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4.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难点】认识本文语言科学准确又不乏生动的特点。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竺可桢的资料。
2.阅读说明文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第二遍,圈点勾画,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遣词造句的角度。
如:(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说明顺序
你能说出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方法
1.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在2-10段里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2段)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3段)
明确:_____________
(3)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3段)
明确: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第2段中的“___________”;“燕子来”照应第2段中的“___________”。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明确: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明确: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7)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第10段)
明确: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2.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___________
三、说明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
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4)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给答案)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给材料)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五、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 ②_____ ③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描写,对偶、拟人。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是经度的差异。
D.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六、作业布置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就此,写倡议书或读后感。
【课后导练】
一、课内阅读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为什么?
4.画“【 】”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5.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二、综合性活动
最近,初二(1)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6.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7.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
8.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_________。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
示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4.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难点】认识本文语言科学准确又不乏生动的特点。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竺可桢的资料。
2.阅读说明文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第二遍,圈点勾画,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遣词造句的角度。
如:(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说明顺序
你能说出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明确: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方法
1.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在2-10段里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2段)
明确: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2)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3段)
明确:下定义
(3)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3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第2段中的“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第2段中的“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7)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8)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第10段)
明确: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2.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类别
三、说明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
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给答案)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给材料)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五、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 ②_____ ③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B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B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描写,对偶、拟人。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是经度的差异。
D.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六、作业布置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就此,写倡议书或读后感。
【课后导练】
一、课内阅读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为什么?
4.画“【 】”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5.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二、综合性活动
最近,初二(1)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6.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7.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
8.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_________。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
示例:
答案:
1.举例子和作比较。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3.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4.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5.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写出了纬度的差异。
6.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7.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8.(2)(1)(4)(3)
9.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同学们是否也觉得课文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呢?课文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吸引力。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
二、课前复习
思考:《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属于哪种体裁?作者是谁?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明确:属于事理说明文。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
三、内容解读
(一)分析文章1--4段的内容
1.齐读第一段,主要写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运用描写的方法写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
3.表示时间的词语:(文中标示)
4.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文中画线标示),品析画线的词。
明确:①“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②“次第”一个接一个。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③“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④“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⑤“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5.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3)加线的词语好在哪里?注意标点符号。
明确: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4)第2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有什么作用?
明确:列举三个例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6.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
1.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明确: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2.纬度对物候是怎样影响的?
小试牛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请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说明,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南半球反之。
3.经度对物候是如何影响的?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小试牛刀:(1)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2)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4.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小试牛刀:
(1)夏天人们往往到北戴河、大连、青岛、庐山、昆明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明确:北戴河、大连、青岛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庐山、昆明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明确: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5.古今差异对物候是如何影响的?
示例: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6.造成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造成物候现象差异。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排列?这几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明确: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三)阅读第11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说明顺序
你能说出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明确: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明方法
1.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在2-10段里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2段)
明确: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2)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3段)
明确:下定义
(3)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3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第2段中的“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第2段中的“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7)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8)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第10段)
明确: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2.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类别
六、说明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
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以上这些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七、拓展延伸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八、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九、教师寄语
大自然也有语言。的确如此,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大自然孕育了我们,记载着点点滴滴我们鲜知的话题: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会聆听大自然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只有走进大自然,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扑进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吧!
十、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 ②_____ ③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B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B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描写,对偶、拟人。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是经度的差异。
D.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十一、作业布置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就此,写倡议书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
(满分:45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biān) 农谚(yán)
B.簌簌(shù) 萌发(méng) 芳菲(fěi) 销声匿迹(nì)
C.衰草(shuāi) 草长莺飞(yīng) 窥见(kuī) 纬度(wěi)
D.风雪载途(zhài) 侵害(qīn) 逆温(yì) 数据(shù)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3.选词填空。(2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 ,动物的养育往来。
A.发荣B.荣枯C.枯落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活 B.灵敏 C.机灵 D.生动
4.对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2分)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修改意见: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2分)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6.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2分)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8.《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20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9.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3分)
(1)( ) (2)( ) (3)( )
10.解释下列词语。(3分)
销声匿迹:
翩然:
1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2分)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12.(2分)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
13.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2分)
14.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3分)
15.下文是第一、二段改写,想一想:改文与原文有何不同?(5分)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二)_______________(9分)
①我们从小就学过文字,我们会读书,也会写字;我们会感叹:“文字真好,文字真神奇,有了文字,我们就能看懂任意一本书、了解任何事情。”
②可是还有一套文字,不是人人都认识,只有那些细心观察、认真钻研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那就是大自然的文字。我眼中的大自然的文字是有趣的,犹如是一片浩瀚无比的大海,让我尽情地遨游,但却不会厌倦。
③就说我们头顶的这片天空吧!随着气象预报技术的日益发达,很多人只会通过收看天气预报才能知道天气情况,而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却能看云识天气。
④“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这些有趣的谚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十月起了东风,大多数人会以为这是一个好兆头,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你们都想错了,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十月东风,连夜雨。’”意思是说,如果在十月刮起了东风,天气变暖,那就预示将会下雨。
⑤在广阔的蓝天下,有几只麻雀却飞不高,粗心的人会以为这几只麻雀生病了。其实不尽然,麻雀飞不高是因为天空中气压低,麻雀因缺氧而丧失活力。这预示着要下雨。
⑥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⑦密云多雨的夏天,蜻蜓在低空飞翔,一般的人只知道它在那儿飞而已,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会说,蜻蜓的翅膀是因为受到水汽的重压才飞不高的。这预示着阵雨即将到来。
⑧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忽然伏下不走了,有的人会以为骆驼累了想休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一定会说,骆驼不是累,而是沙尘暴要来了,它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也该避一避了。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火山”和“地震”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什么呢?
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会告诉你: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平时让地壳紧紧地包住了,一旦遇到了地震,岩浆就乘机从地壳口猛冲出来――火山爆发了。所以地震发生时,常常伴随着火山爆发。人们称它俩是一对“孪生兄弟”了。
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好处呢?不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会觉得云彩、石头和星星都是地球的饰物。但读得懂这套文字的人就知道云彩会预测天气、石头能记载历史、星星懂识别方向。再拿刚才那对“孪生兄弟”说吧: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早点预料灾难的发生,使人们能够挤出更多的逃生时间,避免天灾人祸。
你要想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多看看书,经常去野外走走,常常问问有学问的人。这样的话,不论你长大干哪行,你就会多一件法宝。
16.通读全文,给本文拟个合适的题目。(2分)
17.对本文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8.联系上下文,第9自然段应是一个过渡句,请你补充完整。(2分)
19.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哪一种?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1.C
2.D
3.(1)B(2)B
4.在“农业丰产的”的后面加“科学”二字。
5.C
6.C(A项是经度差异、B项是古今差异、D项是高下差异。)
7.D(A项“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B项,这些称为物候;C项本文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的。)
8.C
(1)B (2)A (3)C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A
时间顺序;举例子
不行。因为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15.原文从表达方式看,属于描写性语言,语言生动形象,如描绘一幅四季风光画。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和成语,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而改文从表达方式看属于说明性语言,语言平实。
16.大自然的文字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对象。根据文意和文中多处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确定为“大自然的文字”。
17.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第1、2段是引出说明对象,总领下文,故应为第一层;第3--11段是在具体说明这些大自然文字的意思,是第二层;最后两段是总结、号召,应为第三层。
18.大自然的外部文字可以让我们识别天气,那么大自然内部的文字你懂吗?(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段落的作用。位于文中的段落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两个分句组成。上文是围绕识别天气,例举诸多大自然的文字;根据第10、11段的内容是在通过地震、火山这一特例,写大自然内部的文字。
19.举例子 举众多的大自然现象(文字),生动具体地说明了理解大自然文字的益处,说服力强。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除第一、三层外,几乎都是举例子解读大自然文字的意思。翔实而具体的例子意在表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包含着某种科学道理,所以,读懂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很有必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