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3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3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4 23:40: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4 灯笼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
2.反复阅读,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意绪和情思。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口抹胭脂一点红,
任你万里到西东。
竹丝皮纸虽然密,
只怕旁人口吐风。 (打一物)
灯笼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有新衣美食,但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绵延不绝,直至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吴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特点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品:《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知识链接
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红灯笼是传统民间艺术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代表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甲骨文的“东”字
神龛            犬吠        斡旋
静穆 怅惘        锵然
燎原 幽悄

kān
fèi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wǎng
qiāng
liáo
qiǎo
调停,调解。
斡旋
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金吾不禁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垂珠联珑
官府治事的大堂。
正堂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未必。
未始
幽深寂静。
幽悄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掌故
安静庄严。
静穆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思慕
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
褪色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故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题目是“灯笼”,全文说的仅仅是灯笼吗
文章写的不仅仅是灯笼,而是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捕捉那片“灯、光、火”
整体感知
2.朗读第1段,你有什么发现
文章开始没有说灯笼,反而在说火、光、灯、烛等,实为伏笔,为后文作铺垫。这也是散文的“自由笔法”,是本文值得重视语言特色。
捕捉那片“灯、光、火”
整体感知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用“那是_____的灯笼,让我受到了的温情”句式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 第3段:接祖父,挑灯接祖父、一路听掌故。
第5段:慈母关心,灯笼伴灯学、慈母在心间。
第6段:挂在村头,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第7段:元宵节,龙灯入梦乡、太平说丰年。
捕捉那片“灯、光、火”
整体感知
第8段:送姊远嫁,灯高红宅第、族姊哭远嫁。
第9段:描朱红,描红纱灯上、爱煞大朱红。
第10段:皇宫里,宫灯翠流苏、蜡泪悯献帝。
第11段:沙场将军,挑灯夜看剑、塞外秋点兵。
捕捉那片“灯、光、火”
细读分析
1.想一想,“灯笼”在课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相关联;
二是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理解“灯笼”背后的内涵
细读分析
2.为什么课文开头和结尾都不写“灯笼”而写“火” 你能说说这样写的思路是什么吗
作者写小孩喜欢火光的天性,表明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中间由灯火自然想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人和事,回忆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最后一句“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抗敌卫国的激越情感。原来,灯笼的背后是爱国的情怀。
理解“灯笼”背后的内涵
细读分析
3.先朗读“阅读提示”第2段,再迅速浏览全文,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灯笼”的文化内涵。
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现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理解“灯笼”背后的内涵
细读分析
4.课文第10段和第11段引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请结合其中某一人物故事,说说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评析作者宏大心愿
汉献帝和曹操
李愬雪夜入蔡的故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辛弃疾义斩义端
霍去病六击匈奴封狼居胥
引用诗词戏曲,借用历史人物和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达作者抗日卫国宏愿作铺垫。
社会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细读分析
5.结合“于今”的社会背景,分析评价全文最后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评析作者“马前卒”愿望
作者由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引发对古代名将的追慕,又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原来,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是要表达作者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下,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宏愿。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曹禺先生说:“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吴伯箫在《灯笼》里回忆童年生活,由灯笼联想到灯、光、火,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形势,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流淌着爱国主义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良心”的巴金先生的作品——《灯》。
写作背景
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同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和民族处于重重灾难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巴金于1942 年2月在桂林写下《灯》,并于当月编入散文集《废园外》。
他在该集的《后记》中说:“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又说:‘‘这些不像样的零碎文章,都是被一个信念贯串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
细读分析
1.文章最后一段说:“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灯光”为什么不会灭 这“灯光"还指什么
感悟文章主题
以“灯”象征光明,象征人民的希望。所以,作者歌颂灯光,就是歌颂希望和胜利。正如作者在《<废园外>后记》中所说:“我怀疑过‘将来'么 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 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 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这些不像样的零碎文章,都是被一个信念贯串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
细读分析
比较两篇散文的情感
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都读出了作者心中流淌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它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
细读分析
2.两篇散文都有一个情感转变过程,吴伯箫的《灯笼》由对乡村灯笼的深情回忆转换到愿做“马前卒”保家卫国的激情表达,巴金的《灯》有怎样的情感转变呢
起笔“窒闷",收笔“微笑"。
比较两篇散文的情感
开篇用“噩梦”“窒闷”“漆黑”等词描绘自己的心情及周围的环境;中间用三处灯光分别象征亲情、爱情、友情的力量,唤醒了心中的温暖和前行的信心;结尾“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 ,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细读分析
比较两篇散文的思路
吴伯箫的《灯笼》由深情转换到激情,依靠的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联想,巴金的《灯》由“窒闷”到“微笑"这一感情转换过程中既无他人诱导劝慰又无突发事件,作者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完成这一感情转换的呢
细读分析
3.梳理《灯笼》的思路。
比较两篇散文的思路
小孩喜欢火光
乡村灯笼
文化灯笼
(历史人物事件)
燎原烈火
(抗敌卫国激情)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走古访今,听故事赏戏曲探军营,由宁静深长的个人情感到激越悲壮的家国情怀,我们的情感也在颤抖中升华。
细读分析
4.小组合作,概括《灯》的内容。
比较两篇散文的思路
平房射出的灯光
雪夜豆大的灯光
哈里希岛的孤灯
使用希洛点燃的火炬
桌上的油灯
眼前
回忆
联想
联想
眼前
扫淡黑暗
给人指路
指引航向
照亮眼睛
鼓舞生命
细读分析
5.梳理《灯》的思路。
比较两篇散文的思路
眼前(灯)
回忆(灯)
联想(灯)
眼前(灯)
各样的“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时而对眼前的现实运笔,时而对往昔的回忆着墨,时而叙述真实的例子,时而引用典故,将现实的感受和联想的故事贯串起来,层层深入,强化了“灯”与象征体希望、信心、力量和光明的对应关系,最终完成“灯光是不会灭的”的真理感悟,从而实现由“窒闷”到“微笑”这一感情转换。
细读分析
比较两篇散文的寓意与写法
两篇散文都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灯笼》写于抗战爆发时期,《灯》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和民族处于重重的灾难之中。两篇散文借“灯火”这一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灯笼”见真情,温暖亲情,徐徐展开;“灯笼”表文化,岁月沧桑,文化流淌;“灯笼”言志向,灯笼太朦胧,火把、探海灯、燎原烈火气势足!这是担当,是誓言!
“灯”,温暖之灯、引路之灯、亲情之灯、爱情之灯、生命之灯。“灯光是不会灭的”,寄托作者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细读分析
比较两篇散文的寓意与写法
细读分析
比较两篇散文的寓意与写法
两篇散文借同一物象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兴寄”和家国情怀,从表现手法上看,“灯笼”和“灯”在文章中各有怎样的作用
《灯笼》中“灯笼”是文章的话题,是文章的明线,拢起各种材料;同时还以小见大,表达作者的抗争意志和爱国热情。
《灯》采用象征手法,寓深刻的哲理于景物与故事的描写之中。“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这是曲笔手法,表达作者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两次反共高潮的斥责。
细读分析
比较两篇散文的寓意与写法
这篇散文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灯笼》
《灯》
深情——激情
“窒闷”——“微笑”
小孩喜火
眼前(灯)
乡村灯笼
回忆(灯)
文化灯笼
联想(灯)
燎原烈火
眼前(灯)
以小见大
象征寄寓
燎原烈火气势足
灯光是不会灭的
情感
思路
寓意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