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上《爱莲说》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语文七上《爱莲说》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8 13: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爱莲说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反复朗读,掌握下列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蕃、淤、濯、亵、逸、鲜。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设计 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进一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猜这个谜语:“有个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披粉红袄,阵阵放清香。”对,这个谜语的谜底是荷花,也就是莲。莲这种植物一直都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而在这些人之中,最喜爱莲的要算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他仅用113个字,却写出流传千古的美文《爱莲说》,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21世纪教育网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也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三、整体感知1、了解文学体裁——“说”,理解标题的含义。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莲花的道理。2、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周敦颐 (yí)可爱者甚蕃 (fán)出淤泥而不染 (yū)濯清涟而不妖 (zhuó lián)不蔓不枝 (màn)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xiè)陶后鲜有闻 (xi n)3、学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教师指导4、听朗读带,然后全班齐读。 一、导入新课师说出谜语,生思考猜出谜底荷花,师从而引出课题《爱莲说》。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师提出问题,生结合课下注释①熟悉作者,师适当补充,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师重点解说题目中涉及的文体。2、生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21世纪教育网3、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师指导4、生听朗诵带,全班齐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四、细读课文: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率,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五、研读探究第一段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学生对问题探讨、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领会文章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六、课堂小结这个简单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也为第二课时说到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提前做准备 四、细读课文:1、解释关键词,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2、翻译全文①借助注释小组翻译②班内翻译要求:先读原句,翻译重点词语,翻译句子五、研读探究第一段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齐读)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分别从哪方面描写莲花的?明确:(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3、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六、课堂小结:明确什么是象征?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四、细读课文1、生结合师出示的关键词,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2、①借助注释小组翻译②班内翻译:先读原句,翻译重点词语,翻译句子五、研读探究第一段[来源:21世纪教育网]生按照师出示的问题思考并找出答案,然后齐读,师明确答案。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21世纪教育网 濯清涟而不妖形态: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气: 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