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无言之美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diān。”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譬如( ) 狗吠( ) 桑树diān( )
(2)“栩栩如生”中“栩栩”的意思是: 。
(3)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乡村风景”相同的一项是 ( )
A.轻描淡写 B.华灯璀璨
C.特别深刻 D.不忘初心
(4)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B.燃料空气炸弹是世界上最令人发指的武器之一,遭受打击的人员往往窒息身亡,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C.他学识渊博,写文章时往往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D.许多年后谈论起早年的痛苦经历,他总是轻描淡写。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言之美》中提到的钱起、陈子昂、李白、杜工部、白香山,都是唐代诗人。
B.孔子,春秋时期的教育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这是一个并列关系复句。
D.“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句中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4.下面句子表达的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的道理无关的一项是 (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C.三缄其口。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 某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请你参加。
(1)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学校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类型,结果如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调查结果。(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学生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类型占比
(2)根据调查情况,校团委选择了剪纸、对联、中医药三个项目开设兴趣课程,面向全体同学招收学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项目,写一则申请书,申请加入兴趣课程。要求:格式正确,署名夏华。
申请书
(3)楹联文化遗产小组成员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道楹联上下联搭配题,请你选出下列对联的上联或下联。(只填序号)
①上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下联:
②上联:
下联:百战忠魂归去来
③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
下联:
A.司农常熟世间荒 B.千秋冤魂莫须有 C.一城山色半城湖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谈美感教育
朱光潜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有改动)
6.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7.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2分)
8.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3分)
9.请为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10.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3分)
15 无言之美
1.(1)pì fèi 颠
(2)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3)[解析] C “乡村风景”与C项都是偏正短语。A项是并列短语,B项是主谓短语,D项是动宾短语。
(4)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很真切。
2.[解析] A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解析] A B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C项,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D项,句中的分号使用正确。
4.[解析] C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表现的是一种为人处世方式,与“无言之美”无关。
5.(1)示例:学生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类型是中医药,其次是剪纸。
(2)示例:
申请书
尊敬的校团委:
我申请参加剪纸课程学习,因为剪纸能够培养我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我对剪纸有浓厚的兴趣,特申请加入剪纸课程学习。
请批准!
申请人:夏华
2021年4月11日
(3)①C ②B ③A
6.[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从全文看,第①段提出论点“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②段从“求真、向善、爱美”三方面来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第③④⑤段分别论述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⑥段发出呼吁。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 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7.[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本段的“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答案] 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8.[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分析句子“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第④段对比“我们一般人”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受,说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引用论证属于道理论证的一种,由第⑤段开头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可知,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这句话又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据此总结答案即可。
[答案] 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9.[解析] 本题考查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要根据文段的分论点或者文章的中心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文章第⑤段的主要观点是“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所举事例要能印证这一观点。
[答案] 略。
10.[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了解选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美感教育及其作用。然后联系生活中有关美感教育的具体事例进行阐释。比如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国学学习活动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推进等事例中,具体分析其体现出来的美感教育及其作用。
[答案] 示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为人们所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得到美好的滋养和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