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6 18:2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课标
目录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世界遗产公约》
01
02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03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背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一直受到威胁。
(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城市化)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可再生性
埃及 阿布辛拜勒神庙
故宫
乐山大佛
2、不同时代的文物保护:
(1)古代:从收藏艺术珍品开始。
①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蒙娜丽莎》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
《江南竹》
(2)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通过立法保护文物
①1834年,希腊制定了保护古迹的法律;
②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
(3)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①清政府(开始):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于1930年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第一部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二、《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概况
背景:
(1)文化遗产受到威胁(2)文物保护及研究的传统——文物收藏、国家立法
(3)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国际合作
时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地位: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类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意义:《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实践: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或遗址
物质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和自然景观
既具有突出文化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
黄山、武夷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泰山
1998—2003
《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分类
梵净山
《南京大屠杀档案》
泰山
自然遗产
记忆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长城
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提出:
1998年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立法: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意义: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3.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措施:
①先后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②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③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意义:
②通过申遗等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1.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
(1)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
(2)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护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2.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这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
(2)世界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3)学术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方面。
4.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1)非物质文化和培育它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血脉相连。
(2)保护它有助于加强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3)保护它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文明遗迹
古代文明的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总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代表着文明留下的辉煌,其价值得到世界的肯定。
古代文明遗迹代表: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近代文化遗产
近代文化遗产代表: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代表: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世界遗产公约》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保护原因
如何保护
文化遗产的价值
各国经验
历史
世界
中国
课堂小结
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国做法
分类
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课堂检测
1.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选A。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显然不属于这一分类,排除D。
2.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时间是在
A.1985年 B.1998年 C.2003年 D.2004年
D
【详解】
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D正确,排除ABC。
3.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D
【详解】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昆曲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故选D;昆曲不是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排除ABC。
4.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
A.布局严谨,井然有序 B.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C.凸显皇权,树立权威 D.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
B
【详解】
根据“北京暴雨”、“龙吐水”景观,可得出几个大殿的台基有排水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有“龙吐水”的观赏功能,故B正确;ACD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5.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B
【详解】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平,说明该战役的地点跟北平有关,平津战役主要发生在北平和天津,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淮海战役围绕徐州地区,渡江战役是渡过长江攻占南京,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故选B。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