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下面表格说明(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箖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 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 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 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 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开放与交流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设市舶司
遣唐使来访
A. B. C. D.
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最主要是因为( )
A.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 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线 D. 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取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最主要是因为( )
A.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 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线 D. 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 波罗来中国经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料 结论
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国内民族交往频繁
B 北宋出现“夜市”、“交子”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曹雪芹著《红楼梦》 世界级伟大作家
A. A B. B C. C D. D
唐代两位高僧不忘“西行”和“东渡”的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通了丝绸之路 C. 促进了中外交流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下图是七年级(9)班为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资料,由此判断此主题是( )
A.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B. 唐朝民族交往频繁
C. 唐朝商业贸易的繁荣 D.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
A.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 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 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 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日本共派遣了十几批遣唐使, 人数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求取佛经 B. 传播日本文化 C.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D. 加强中日交往
2020年年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给湖北省捐赠的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唐朝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是( )
A. 阿倍仲麻吕 B. 崔致远 C. 玄奘 D. 鉴真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印度、寻求佛教经书的( )
A. 法海 B. 鉴真 C. 玄奘 D. 如来
下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第5次顺利东渡日本
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 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材料三……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唐朝在制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材料一分析其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开放“大进”与“大出”的具体表现。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代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代 铸造“开元通宝”钱
(3)材料三中清朝走向僵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什么?说出其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中华民族既热爱和平交往,又勇于反抗侵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中国历史》
(1)读图指出,鉴真到达上图_________处(填序号),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_________(填人名)到达上图①处,求取佛经。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材料二: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摘编自《中国通史》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列历史人物:
A.“拔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___________________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___________________
C.“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萨城,除尔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与发展】
材料一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1)材料一中的“此制度”创立于何时?唐朝时期,该制度有何发展?请举例说明。
【局面——治世与乱世】
材料二 “乱世”的景象是国家动荡,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治世”的特征则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摘编自《治世、乱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唐玄宗相关的“治世”与“乱世”局面。你认为唐玄宗在位时期社会局面出现“治世”和“乱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外交——东渡与西游】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唐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材料三中两位人物的事迹说明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文化——多样与卓越】
材料四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唐朝文化》
(4)请写出唐朝时期绘画与书法领域两位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印象——归纳与总结】(5)请简要概括隋唐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B.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交往,如唐与新罗往来,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与天竺交往不绝。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故依据“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可知与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有关,故B正确。
AC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ACD。
故选B。
2.【答案】A
【解析】由题干“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可知,题干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不属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可排除。故A项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唐朝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所以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因此,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最主要是因为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正确。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
CD.这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故C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②③④.根据唐朝中日交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日本派十多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三项都体现中外文化双向取向交流,故②③④正确。
①.和亲结盟是对内,主要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不属于唐朝的对外交流,故①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所以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繁荣富强,也就是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正确。
BCD.三项是唐朝对外关系繁盛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
故选A。
6.【答案】A
【解析】题目给出的马可 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在元朝,与唐朝无关,据此所有含④的BCD三个选项。
本题考查了唐朝开放的交往。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7.【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属于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北宋出现“夜市”、“交子”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说明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曹雪芹著《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属于世界级伟大作家。选项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北宋出现“夜市”、“交子”、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曹雪芹著《红楼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北宋出现“夜市”、“交子”、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曹雪芹著《红楼梦》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有关内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C正确。
A.材料内容与边疆管理无关,故排除A。
B.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故排除B。
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故选C。
9.【答案】D
【解析】略
10.【答案】B
【解析】略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的相关史实。结合题干中“那烂陀寺""三千佛经的精义"可知,这是对玄奘西游天竺的评价,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故选B。
12.【答案】C
【解析】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D正确;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使, 不符合题意, A错误; 崔致远是新罗留学生,不符合题意,B错误;玄奘西行天竺,不符合题意, C错误。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唐朝时期远足印度、寻求佛教经书”,可知材料描述人物是玄奘,玄奘西行印度学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C符合题意。A、D都是虚构的人物,与题意不符。B鉴真东渡日本,与题意不符。
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派遣玄奘到印度学习佛法,玄奘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本题以唐朝对外交流为主线,主要考查学生对玄奘西行这一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 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 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 终于抵达日本,的说法是错误的;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16.【答案】(1)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2)“大进”: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人们生活等。“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
(3)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制度创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重新完成国家统一,并且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扩大规模,进士科成为主要考试科目,到武则天时出现殿试和武举。第二小问,据“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可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完善,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2)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大进”:指的是文化的输入,结合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可知,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人们生活等。“大出”:指的是文化输出,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
(3)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表现,据“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和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同时走向僵化。关于趋势,结合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可知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4)本题考查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要求运用所学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主要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③、玄奘。
(2)特点:范围广(或与亚非国家都有往来);陆路与水路兼备;和平交往;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等。
(3)A.戚继光;B.郑成功;C.康熙。
【解析】(1)本题考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观察图片可知,③处为日本。①处为印度,玄奘西行天竺(印度),求取佛经。
(2)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可以看出,唐朝与亚非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往的范围广;唐朝对外交往陆路与水路兼备;对外交往主要是和平交往,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等。
(3)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根据“拔剑光寒倭寇胆”可知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戚继光训练了一支军队,称为“戚家军”,最初在浙江一带抗倭,1561 年, 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来又到福建、广东进行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故A人物为戚继光;“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指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1661年率将士抵达台湾西海岸,包围赤嵌楼,迫使荷军投降。接着围攻台湾城,1662年迫使荷兰殖民头子揆一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故B人物是郑成功;根据“大兵必破雅克萨城”可知,其人物是康熙帝。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进行雅克萨之战,打败了侵略者。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18.【答案】(1)隋朝时期。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治世”:“开元盛世”;“乱世”:安史之乱。“治世”的原因:唐玄宗在位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等。“乱世”的原因: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等。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既传播自己先进的文化,又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
(4)绘画: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书法:颜真卿:字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5)繁荣与开放。
【解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及其分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有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及其出现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治世’的特征则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是“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乱世’的景象是国家动荡,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出现“乱世”局面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可知,“治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在位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等。等。“乱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等。
(3)本题考查唐朝对外开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图一和图二并所学可知反映的分别是鉴真东渡日本与玄奘西游天竺,反映了当时唐朝采取了外开放的政策。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说明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兼收并蓄,既传播自己先进的文化,又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
(4)本题考查唐朝的艺术成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绘画与书法领域出现了很多优异的人才,如吴道子的绘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书法家颜真卿:字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等。
(5)本题考查隋唐时时期的主要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政府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民族交往频繁;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因此可以概括隋唐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第2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