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7 09: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目 录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0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0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0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第11课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袁行霈《中华
文明史》
秦朝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朝
大行,官名。秦时云典客,景帝初改云大行,后更名大鸿胪。
——韦昭《史记索隐》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上燕然勒石记功德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
——班固《封燕然山铭》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第二段,归纳汉朝对北方匈奴政策的变化。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朝
◎护乌桓校尉幕府图壁画摹本
西面: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东北:护乌桓校尉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朝
元朔二年(-127) 募民十万与朔郡
元狩四年(-119) 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
元狩五年(-118) 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元鼎六年(-113) 斥上郡、朔郡、河西、边境塞卒六十万“咸田之”
神爵二年(-60) 统一西域后在胥鞬、赤谷城屯田
——整理自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
如图分别是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请根据地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和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唐朝礼宾图
1971年发掘的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图中三为唐朝官员正在接待东罗马、高丽使节与代表少数民族使者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者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朝
◎冼英,即冼夫人、谯国夫人。她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唐朝
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携带经史、佛经和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和佛像等。文成公主随从的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工匠,他们成为传播中原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使者。
——张岂之主编
《中国历史》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宋朝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宋朝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 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曰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整理自《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
民族交融(吸收汉人先进文化;通过议和维持和平局面,缓和矛盾)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260年,忽必烈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成为全国最高佛教首领。1264年,元世祖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命八思巴兼管总制院事。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元世祖忽必烈与大元帝师八思巴像
元朝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
元朝四等人制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明朝
开放马市,开展互市贸易
设都司、卫、所
设赤金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封授“王”“法王”
土司制度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明朝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饼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疆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依据上述材料,述评康熙帝经略边疆的理念。并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第三段归纳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
平定准噶尔,土尔扈特归国
满蒙联姻
册封达赖班禅,设办事大臣
清册封班禅金印
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北 海
南 海
东 海
西 海
中 国
居中国而治天下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
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汉朝
张骞通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隋唐
丝绸
造纸术
瓷器
胡旋舞
葡萄酒
琵琶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宋元
泉州港甚至比辛迦兰(广州)还大,他所在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地方……
——[意]雅各《光明之城》
泉州——宋元中国的
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因何而兴呢?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明清
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
广州十三行
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高宗实录》
课堂总结
朝代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秦 典客、典属国;修长城;设郡 /
汉 大鸿胪;北击匈奴;河西四郡;护乌桓校尉;屯戍 甘英出使大秦;
海路可抵印度
隋 礼部和鸿胪寺;冼夫人归附;郡县;三抵流求 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常骏出航抵赤土国
唐 礼部和鸿胪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都护府 与大食国接触;日本遣唐使
宋 长期并立,民族交融 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 四等人制;宣政院;设行省 马可·波罗来华
明 提督四夷馆;修长城与九边重镇;互市贸易; 土司制度;封授法王 海禁
清 理藩院;满蒙联姻;平定准噶尔;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聚焦高考
(2020年高考·北京卷)“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