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即诗人的好友杜元颖,“十五夜”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也就是中秋之夜。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qī
请你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
意象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树栖鸦】鸦栖树。乌鸦
栖息在树上。
皎洁
寂静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寂寞冷清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思念,怀人的思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直抒胸臆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含蓄隽永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动态美
不知秋思在谁家。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 )
中庭( )树栖鸦,
冷露无声( )。
( )人尽望,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认真书写“栖”、“鸦”,每个生字写三个,组两个词。
再见《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发挥想象,读出画面,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念之情。
延伸拓展,积累诗句,体会中国人的咏月情节。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深圳市罗湖区莲南小学的陈文静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
一、简单了解作者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好友杜元颖,“十五夜”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也就是中秋之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十五夜望月,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象呢?我们一起来读古诗吧,先听老师读。(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遍吧,注意“树栖鸦”的“栖”,开始吧!音乐起)
2.现在请你拿起笔圈出诗人望月看到的景物。
3.圈好了吗?诗人望月,望到了庭院白白的地面,树上栖息的乌鸦,看到了被冷露打湿的桂花,当然还有天上的明月。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
学习一二句,读出“望月”之画面美
1.我们先来看前两句。请你读一读。
2.诗人望月是在哪里望月呢?是的,“中庭”,也就是庭中,庭院中。这里的“地白”指的是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诗人写中庭月色,却未直接描写空中之月,而是用巧妙地运用“地白”二字,把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的夜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庭的月色是如此澄净,在这样静谧的月色中,鸟儿们也进入了梦乡。“树栖鸦”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鸦栖树”,这里为了押韵,调整了语序。这三个字,朴实、简洁,既从侧面写出月色的皎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吧!
3.“冷露无声湿桂花”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被露水打湿了。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句诗中的两个意象,冷露和桂花:冷露给人清冷孤寂之感,正映衬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冷清;而庭院的桂花让人联想到月亮上的桂花,那广寒宫里的桂花是不是也被冷露打湿了呢?这里暗指诗人在望月。一起来读读这句诗吧!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月色如流水一般铺满了院子,静谧的月色中,鸟儿睡着了,清冷的露珠沾湿了桂花……来,睁开眼睛,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读读这两句。
5.这两句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月”字,却让人无处不感到月光的存在,沉浸在这样的月色下,我们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孤独寂寥的心情,再来读一遍吧。
三、学习三四句,读出“望月”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夜深露重,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你读读后两句。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晚,在这皎皎明月下,有多少像诗人一样的游子在抬头仰望啊!他们望着明月在想些什么呢?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在感慨时光的流逝?
此刻的诗人,也在月下仰望,久久不肯睡去,他似乎在等待,等待着明月的清辉,带上自己的思念落到友人的身边去,这里的秋思也有人按照格律诗的规则读成第四声秋思,都是指秋天的思念、怀人的思绪。同学们,请带着这份思念读读这两句诗。
四、读出“望月”之表达美。
自古以来,“望月怀远”就是诗人的“必修课”。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安石看着春风又绿江南岸,试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抒胸臆,借助月亮,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而这两句诗,却另辟蹊径,用了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设疑,“不知秋思落谁家”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份对亲友的思念来自诗人,也来自像诗人一样的游子,他们都希望这份秋思能落在自己日夜思念的友人身上啊。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这两句诗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妙。你找到了吗?对,就是“落”字,如果老师把这个“落”换成“在”,“不知秋思在谁家”你觉得哪句的意境更好呢?
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落”这个字让“秋思”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态美,仿佛那份思念可以随着月亮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落”要比“在”生动许多。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用心去体会诗人的含蓄隽永、妙笔生花吧。
请你跟着音乐,再把整首诗读一读吧!(加音乐)我们填空再来读一读?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古人爱月,常常借月抒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的情深意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浓浓乡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满怀愁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淡泊风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憧憬与祝福。
你感受到了古人爱月的执着和月表我心的意境吗?请你伴着音乐,把这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吧!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
我们来听听古人会怎么吟唱这首诗吧!
相信同学们都跟老师一样沉醉在这经典古诗的悠长韵味中了,请你在课后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认真书写“栖”和“鸦”,每个生字写三个,组两个词。
感谢聆听,再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