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出师表》课件(7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出师表》课件(7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00: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23 出师表
新课导入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流杰作,其文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
作者简介
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劝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谥忠武侯。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文体知识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多为臣子向君主陈说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彩。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薄( )
陟罚臧否( )( ) 费祎( )
以遗陛下( ) 裨补( ) 阙漏( )性行淑均( ) 行阵( ) 桓灵( )
.
.
.
.
.
.
.
.
.
.
.
.
.
.
初读课文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



hónɡ
fěi
zhì


wèi

quē
xínɡ
hánɡ
huán
猥自枉屈( ) 夙夜( ) 渡泸( )驽钝( ) 攘除( ) 斟酌( )
以彰其咎( ) 咨诹( )
.
.
.
.
.
.
.
.
wěi



rǎnɡ
zhēn
jiù
zōu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
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221-223年在位。
数量词用作动词,完成一半。
指帝王之死。
贫困衰弱。
确实。
时候。
朝廷。
忠诚有志。
奋不顾身。
这里指疆场。
追念。
特殊的礼遇。
对帝王的尊称,这里指刘禅。
词语解释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发扬光大。
遗留下来的美德。指刘备广开言路的作风。
发扬,扩展。
随意地看轻自己。
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堵塞,隔绝。
直言规劝,使改正,一般用于下对上。
译文: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问题探讨
3、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四个字概括。
1、当时的形式如何?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有利有弊
2、内外大臣表现如何?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第一段分析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
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这里指不同。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负责专职的官员。
显示。
公平清明的治理。
偏袒,徇私情。
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译文: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和丞相府行法不同。
建议二:
严明赏罚
宜:
宫中府中,赏罚一致。
不宜:
内外有别,偏私不公。
目的:
昭陛下平明之理。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交负责官员处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
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黄门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忠良诚实的人。
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选拔。
给予。
我,谦称。
都拿来问问他们。
弥补缺失疏漏。
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
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
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明白通达。
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警卫部队。
指军队里,军营里。
行伍,部队。
译文: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
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西汉。
这里表示原因。
东汉。
倾覆衰败。
指西汉“兴隆”和东汉“倾颓”。
不曾。
痛心、遗憾。
东汉的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他们在位时,宠信宦官,政治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
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计算日期来等待,意思是很快可以实现。
译文: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推荐宫中贤臣
姓名
特长
证明
工作
好处
郭攸之、费祎、董允
皆善良忠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留给后主之材
咨以宫中之事
可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咨以营中之事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建议三:
亲贤远佞
以史为鉴:
目的:
兴隆汉室。
西汉——兴隆
东汉——倾颓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国家兴颓的关键在于君王能否亲贤远佞。
第三四五段关系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
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远侫)
亲贤臣,远小人
汉室隆,可计日而待
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也是针对刘禅“亲小人”而言
2.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3.这一思想贯穿全篇,后文屡次照应
“亲贤臣,远小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平民。
亲身耕种。
苟且保全。
有名望,显贵。
指东汉末年割据自立的群雄。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辱。谦辞。
屈尊就卑。
感奋激发。
动词,答应,应许。
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十有一年矣。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
自那时以来
译文: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叙述作者身世的是哪几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思考1:
下文哪一句与划线句相照应?
不以臣“卑鄙”
表现了他生活淡泊,无意功名利禄的志趣和高远品格。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作者自叙身世中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品格
思考2:
文中诸葛亮为什么要重提三顾茅庐一事?
三顾茅庐
作者自叙本志,回顾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使他认真对待和执行这三条建议。
第六段逐句分析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严谨慎重。
寄托,委托。
指托孤一事。
早晚,日日夜夜。
没有效果。
英明,知人之明。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泛指军队的武器装备。
鼓励。
表示期望。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排除,铲除。
原来的都城,指东汉都城洛阳。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表示并列关系。
职责和本分。
斟酌利弊。斟酌,考虑可否。损,损害。益,益处。
译文: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什么事?
思考1: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刘备临死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临崩托孤这件事一方面可以充分说明先主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始终不忘先主“兴复汉室”的重托,这是出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自己的职责,引出下文。
诸葛亮提起临崩托孤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2: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作者认为北伐中原的两个条件已经具备,这两个条件是什么?
思考3: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战略目标
能点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六个字是:
报先帝,忠陛下。
“三顾臣于草庐”
“临崩寄臣以大事”
思考4:
“报先帝”呼应前文的哪两件事?
阅读第七段,思考:
这一段叙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课文解说 (第七段)
——白帝城托孤
时时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
临崩寄臣于大事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心情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行动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战备工作就绪
当……还于旧都
——战略目标
伐魏势在必行
报先帝
忠陛下
——呼应“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真挚的感情
至于……
——再说内政安排
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七段逐句分析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伐时机已成熟,北伐目标
4.再次推荐贤臣。
时机已成熟
1、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内有忠臣,外有志士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托付,交付。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处罚,惩治。
祭告。
发扬圣德的话。
怠慢,疏忽。
揭示他们的过失。
亲自谋划,自己多加考虑。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
涕零,不知所言。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流泪,落泪。
译文: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阅读第八段,思考:
1、这一段说了哪些内容?
2、如果将第一句后用“;”,“以彰其咎”后用“。”,好不好?
第八段分析
首先,请命出师——表决心。
其次,叮嘱陛下用贤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标点符号不能改
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刘禅反感。
课文解说(第八段)
归纳各方责任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諮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表文的结束语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结尾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的百感交集,无限眷恋之情。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全现,耿耿忠心尽袒。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侫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①“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建议刘禅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先帝遗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的精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晋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
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出师表》中
①感激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②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醒后主
③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④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权威性
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主旨归纳
本文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激和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以及效忠刘备父子的忠心。
1.议论、记叙、抒情水乳交融。
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期达到劝谏的目的。所叙之事如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为使自己提出的建议与
写作特色
要求更能使后主信服。因为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全文贯串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报先帝,忠陛下。此番抒情能激发后主继承先帝遗志,进而听取自己的建议。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言辞恳切,“报先帝而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作者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希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去雕琢,除粉饰,重真情,写实感,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板书设计
出师表
分析形势
提出建议
追述身世
表明忠贞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欲报陛下
开张圣听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论述透辟
句句在理
以身许国 创业艰难
夙夜忧叹 请命北伐
分述职责 诹道纳言
言辞恳切
字字有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议论
叙事
抒情
◆古今异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宜开张圣听
引喻失义
古义:时候 今义:秋季
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古义:道理 今义:意义、含义
愚以为宫中之事
晓畅军事
古义:谦称,“我” 今义:愚昧、愚蠢
古义:通晓、熟悉
今义:精通,熟悉;(文章)明白流畅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由是感激
临表涕零
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一词多义


恐托付不效(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
中道崩殂( )
咨诹善道( )
动词,奏效
名词,功效
名词,路途
名词,方法

深追先帝遗诏( )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性行淑均( )
然后施行( )
行阵和睦( )
形容词,遗留的
动词,给予
名词,品德,品行
动词,做,执行
名词,行列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每与臣论此事( )
判定
议论

有所广益( )
斟酌损益( )
帮助,启发
增加
◆词类活用
有所广益( )
亲贤臣,远小人(

恢弘志士之气(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奸,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的事
此皆良实( )
优劣得所(

攘除奸凶( )
北定中原( )
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和差的,这里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