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藏戏》一文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文本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行文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颇具文学色彩。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读悟中了解藏戏的形成和特点,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在读悟中了解藏戏的形成和特点,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关注课前导语,明确学习任务。
1.初读课题,猜一猜:藏戏是哪里的地方戏曲?(藏戏是西藏的地方戏曲,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默读课题下的学习提示,画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分解学习任务、理清文章脉络。
(一)明特色
1.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藏戏的特色,在书上或是本子上做做标记或批注。并思考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藏戏的特色的。
2.学习1-3自然段
(1)概括出藏戏的三个特点。(戴面具、没舞台、时间长)
(2)体会“反问”的写法:作者连续用了三个反问句开篇,有什么好处呢?(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内含特点,表情达意)
(3)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藏戏特点。
(二)互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藏戏的面具,又有哪个自然段介绍了藏戏没有舞台,而且一唱就是三五天?
(1)面具种类(第8-14、16自然段)
A.连线小游戏:根据面具图片,猜一猜每一个面具是谁戴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B.相机出示句子,体会“象征”、“夸张”的表现手法。
(2)舞台形式(第15自然段)
朗读第15自然段,重点从“不要、不要、不要、只要”这几个词,体会到藏戏的表演简单随性,顺其自然。
(3)演出样式(第17自然段)
A.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藏戏演出时间长。
B.播放视频,进一步感受藏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作方法。
1.详略得当
详写——藏戏面具
略写——藏戏没舞台、表演时间长
2.前后呼应(课文开头的三个问题对应后面的三个部分)
3.引用传说(引用唐东杰布的传说,为藏戏更添神秘色彩,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拓展阅读
从4篇描写不同戏种的文章和节选的片段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阅读。一边领略不同戏种的特色与风采,一边想一想文章介绍的戏曲有什么特点?笔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阅读材料一:
我家乡的戏曲——淮剧
淮剧是我家乡中戏曲剧种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淮剧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员的服装、化妆不像京剧那么复杂、那么讲究。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主角的人的衣服,化妆也是一样,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装,和戴一头假白发,再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的样貌就能够了,不像京剧,脸上画脸谱,服装还要穿得像展翅要飞的燕子似的。
淮剧的唱声也不像京剧那么粗或细,而且淮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剧表演过程中基本都要唱,还要在场上在走来走去,做出一些随表演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情,可淮剧则就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稍改变一下声带,做一些极奇简单的动物和表情就能够。
比较有名气的淮剧有:《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出了一些现代的淮剧。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的家乡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淮剧,一个具有活力、颇具魅力的戏曲剧种。
(文章来源于“短美文”网站,作者信息不详)
阅读材料二:
京剧之美,美在精深——
很多人都说,京剧里处处是规矩,一步不能错。只是,这规矩,并不是死死框住人的枷锁,而是严谨到细微处的精致。
以行头为例(行头指戏曲服装),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的行头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规则,都是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业、剧情出发设定的。蟒袍、官衣、褶子、帔、靠等等各自有它的表现语言,每一种类又有更加细致的区分,比如官衣又有红、黑、蓝、紫的分类,分属于不同的人物。这些行头和妆容、头饰、脸谱一起,成为一个人物性格、善恶、身份的直接外在表述。当演员踩着鼓点出场时,打眼一看,便知其性情地位甚至所处的情境、背景和心情。比如官员戴的纱帽,包公戴相纱,王延龄戴相貂,一般官阶性格正直的官员戴方翅纱帽,奸诈、贪婪的官员戴桃形尖翅,昏庸糊涂或者滑稽喜感的官员戴圆翅。同一个人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戴相貂,彰显其丞相的身份,在《失空斩》中则戴道巾,表现其满腹韬略和仙风道骨。
京剧界有句话,叫“宁穿破、不穿错”,就是对行头规范性的简明表述。某年的春晚,青年演员王艳演唱《杨门女将》中穆桂英的唱段,按剧情要求,此时杨宗保新丧,演员是穿孝服出场的,在春节晚会的欢庆气氛中穿孝服显然不合适,这种情况下就该另选唱段,可是导演偏偏固执的安排演员穿了喜庆感十足的红色对襟褶子表演,闹出了大笑话。要知道,京剧演员全身的每一个细节,那可是一丝也错不得的。
不仅仅是行头,京剧的每一个点拿出来讲,都会是一篇一言难尽的大文章——旦角的妆容和头饰,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各有不同;花脸的脸谱千人不同面,通过揉,勾,抹,破的描绘,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完成了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凡此种种,不过是京剧表演的外在辅助,京剧真正的精粹——唱念做打的“四功”、手眼身法步的“五法”、各行当的划分清晰明确、各流派特点鲜明,俱臻化境。程长庚、余三胜、谭鑫培、孙菊仙、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无数京剧人的不懈努力,让京剧艺术的表演无一处不精雕细琢,无一处不规范凝炼。所有这些,不仅在其他戏曲剧种,甚至在所有舞台艺术形式中,是绝无仅有的。
(节选美文《守在繁华落尽时——京剧之美浅浅谈》)
阅读材料三:
绽放在江南水乡的奇葩——昆曲
一缕水乡的温润碧苔,氤氲了多少旧梦。反绒红缎的大幕开启,嗓儿便吊起,打着旋儿,和着悠远的唱词,融进江浙的糯软空气里,一唱便是六百个江南梅雨季。直到今天,只要怀着崇敬的心去聆听,就能发现那绵长的昆曲,是璀璨地绽放在江南水乡的奇葩!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咿咿呀呀的温润细软的曲儿,是说不出的江南糯软调子。 那一夜,偶得了戏院坐票的我,倚在深蓝的绵软靠垫上,望着舞台上“游园惊梦”的梦梅与丽娘,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惊诧与敬意。那华美的唱词、那平整的韵脚、那瑰丽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
丽娘一个转身,眼波低顺、衣袂翩飞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就如同读到了一篇词句丰赡、辞藻华美的课文。 君可见《长生殿》里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旷世奇恋?君可见《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不离?君可见《桃花扇》里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泪雨欢颜 无数折悠长的故事,无数个凄婉的结局,幕启幕闭,眼前却从未蒙上那层亦真亦幻的水汽。你不解,昆曲便用那一段段哀婉的故事回答你,那是一种中国式的希望,没有惊心动魄,没有你死我活,只有细水长流的幸福。是的,他们都幸福过,何须用泪水来哀悼?那段扣人心弦的爱恋,那般引人深思的人生,原来并不仅仅只在语文书里找到,香君玉笛声起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探寻昆曲的深厚底蕴就如同品读一位奇女子的前世今生。
一纸《桃花扇》延续了那悠远的梦。五十多年前一折《十五贯》重现了那爆满的戏园。
昆曲,你就是绽放在江南水乡湖面上的一朵奇葩,调起调又落,此去经年,常开不败。
(选自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吴卫新老师的戏曲作文辅导)
阅读材料四:
傀儡戏大多数唱的是高腔,用喷呐拌和,在田野中唱来,情调相当悲壮庙前举行时,远近十里的妇女老幼,多换上新衣,年轻女子带上粗重银。每到菜花黄庄稼熟时节,这些人便带了戏箱各处走去,在田野中小小土地器,有些还自己扛了板凳,携带饭盒,跑来看戏,一面看戏一面吃点东西。戏子中嗓子好,善于用手法使傀儡表情生动的,常得当地年轻女子垂青。
到冬十腊月,这些唱戏的又带上另外一份家业,赶到凤凰县城里去唱酬傩神的愿戏。这种酬神戏与普通情形完全不同,一切由苗巫作主体,各扮着乡下人,跟随苗籍巫师身后,在神前院落中演唱。或相互问答,或共同合唱一种古典的方式。戏多夜中在火燎下举行,唱到天明方止。参加的多义务取乐性质,照例不必需金钱报酬,只大吃大喝几顿了事,这家法事完了又转到另外一家去。一切方式令人想起《仲夏夜之梦》的乡戏场面,木匠、泥水匠、屠户、成衣人,无不参加。戏多就本地风光取材,诙谐与讽刺,多健康而快乐,有希腊《拟曲》趣味。不用弦索,不用唢呐,惟用小锣小鼓,尾声必需大家合唱,观众也可合唱。尾声照例用“些”字,或“禾和些”字,借此可知《楚辞》中《招魂》末字的用处。戏唱到午夜后,天寒土冻,锣鼓凄清,小孩子多已就神坛前盹睡,神巫便令执事人重燃大蜡,添换供物,神巫也换穿朱红绣花缎袍,手拿铜剑锦拂,捶大鼓如雷鸣,吭声高唱,独舞娱神,兴奋观众。末后撤下供物酒食,大家吃喝。俟人人都恢复精神后,新戏重新上常这些唱戏的到岁暮年末时,方带了所得猪羊肉(羊肉必取后腿,带上那个小小尾巴),大小米糍粑,以及快乐和疲劳,各自回家过年。
(节选自沈从文的《泸溪·浦市·箱子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藏 戏
4
*
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 张 静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学习提示: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学习提示: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戴面具
没舞台
时间长
反问开头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特色一:戴面具
象 征
特色一:戴面具
特色一:戴面具
夸 张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特色一:戴面具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特色二:没舞台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特色二:没舞台
简单随性
顺其自然
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在藏戏中,情节可以任意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特色三:时间长
视频来源:
腾讯视频
戴面具
戴面具
没舞台
时间长
详写
略写
写法一
有问有答
前后呼应
写法二
引用传说
写法三
反问开头
引用传说
有详有略
前后呼应
写 法
阅读链接一
淮剧是我家乡中戏曲剧种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淮剧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员的服装、化妆不像京剧那么复杂、那么讲究。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主角的人的衣服,化妆也是一样,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装,和戴一头假白发,再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的样貌就能够了,不像京剧,脸上画脸谱,服装还要穿得像展翅要飞的燕子似的。
淮剧的唱声也不像京剧那么粗或细,而且淮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剧表演过程中基本都要唱,还要在场上在走来走去,做出一些随表演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情,可淮剧则就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稍改变一下声带,做一些极奇简单的动物和表情就能够。
比较有名气的淮剧有:《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出了一些现代的淮剧。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的家乡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淮剧,一个具有活力、颇具魅力的戏曲剧种。
我家乡的戏曲——淮剧
(文章来源于“短美文”网站,作者信息不详)
很多人都说,京剧里处处是规矩,一步不能错。只是,这规矩,并不是死死框住人的枷锁,而是严谨到细微处的精致。
以行头为例(行头指戏曲服装),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的行头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规则,都是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业、剧情出发设定的。蟒袍、官衣、褶子、帔、靠等等各自有它的表现语言,每一种类又有更加细致的区分,比如官衣又有红、黑、蓝、紫的分类,分属于不同的人物。这些行头和妆容、头饰、脸谱一起,成为一个人物性格、善恶、身份的直接外在表述。当演员踩着鼓点出场时,打眼一看,便知其性情地位甚至所处的情境、背景和心情。比如官员戴的纱帽,包公戴相纱,王延龄戴相貂,一般官阶性格正直的官员戴方翅纱帽,奸诈、贪婪的官员戴桃形尖翅,昏庸糊涂或者滑稽喜感的官员戴圆翅。同一个人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戴相貂,彰显其丞相的身份,在《失空斩》中则戴道巾,表现其满腹韬略和仙风道骨。
京剧界有句话,叫“宁穿破、不穿错”,就是对行头规范性的简明表述。某年的春晚,青年演员王艳演唱《杨门女将》中穆桂英的唱段,按剧情要求,此时杨宗保新丧,演员是穿孝服出场的,在春节晚会的欢庆气氛中穿孝服显然不合适,这种情况下就该另选唱段,可是导演偏偏固执的安排演员穿了喜庆感十足的红色对襟褶子表演,闹出了大笑话。要知道,京剧演员全身的每一个细节,那可是一丝也错不得的。
不仅仅是行头,京剧的每一个点拿出来讲,都会是一篇一言难尽的大文章——旦角的妆容和头饰,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各有不同;花脸的脸谱千人不同面,通过揉,勾,抹,破的描绘,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完成了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凡此种种,不过是京剧表演的外在辅助,京剧真正的精粹——唱念做打的“四功”、手眼身法步的“五法”、各行当的划分清晰明确、各流派特点鲜明,俱臻化境。程长庚、余三胜、谭鑫培、孙菊仙、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无数京剧人的不懈努力,让京剧艺术的表演无一处不精雕细琢,无一处不规范凝炼。所有这些,不仅在其他戏曲剧种,甚至在所有舞台艺术形式中,是绝无仅有的。
京剧之美,美在精深——
(节选美文《守在繁华落尽时——京剧之美浅浅谈》)
阅读链接二
一缕水乡的温润碧苔,氤氲了多少旧梦。反绒红缎的大幕开启,嗓儿便吊起,打着旋儿,和着悠远的唱词,融进江浙的糯软空气里,一唱便是六百个江南梅雨季。直到今天,只要怀着崇敬的心去聆听,就能发现那绵长的昆曲,是璀璨地绽放在江南水乡的奇葩!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咿咿呀呀的温润细软的曲儿,是说不出的江南糯软调子。 那一夜,偶得了戏院坐票的我,倚在深蓝的绵软靠垫上,望着舞台上“游园惊梦”的梦梅与丽娘,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惊诧与敬意。那华美的唱词、那平整的韵脚、那瑰丽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
丽娘一个转身,眼波低顺、衣袂翩飞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就如同读到了一篇词句丰赡、辞藻华美的课文。 君可见《长生殿》里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旷世奇恋?君可见《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不离?君可见《桃花扇》里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泪雨欢颜 无数折悠长的故事,无数个凄婉的结局,幕启幕闭,眼前却从未蒙上那层亦真亦幻的水汽。你不解,昆曲便用那一段段哀婉的故事回答你,那是一种中国式的希望,没有惊心动魄,没有你死我活,只有细水长流的幸福。是的,他们都幸福过,何须用泪水来哀悼?那段扣人心弦的爱恋,那般引人深思的人生,原来并不仅仅只在语文书里找到,香君玉笛声起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探寻昆曲的深厚底蕴就如同品读一位奇女子的前世今生。
一纸《桃花扇》延续了那悠远的梦。五十多年前一折《十五贯》重现了那爆满的戏园。
昆曲,你就是绽放在江南水乡湖面上的一朵奇葩,调起调又落,此去经年,常开不败。
绽放在江南水乡的奇葩——昆曲
(节选自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吴卫新老师的戏曲作文辅导资料)
阅读链接三
傀儡戏大多数唱的是高腔,用喷呐拌和,在田野中唱来,情调相当悲壮庙前举行时,远近十里的妇女老幼,多换上新衣,年轻女子带上粗重银。每到菜花黄庄稼熟时节,这些人便带了戏箱各处走去,在田野中小小土地器,有些还自己扛了板凳,携带饭盒,跑来看戏,一面看戏一面吃点东西。戏子中嗓子好,善于用手法使傀儡表情生动的,常得当地年轻女子垂青。
到冬十腊月,这些唱戏的又带上另外一份家业,赶到凤凰县城里去唱酬傩神的愿戏。这种酬神戏与普通情形完全不同,一切由苗巫作主体,各扮着乡下人,跟随苗籍巫师身后,在神前院落中演唱。或相互问答,或共同合唱一种古典的方式。戏多夜中在火燎下举行,唱到天明方止。参加的多义务取乐性质,照例不必需金钱报酬,只大吃大喝几顿了事,这家法事完了又转到另外一家去。一切方式令人想起《仲夏夜之梦》的乡戏场面,木匠、泥水匠、屠户、成衣人,无不参加。戏多就本地风光取材,诙谐与讽刺,多健康而快乐,有希腊《拟曲》趣味。不用弦索,不用唢呐,惟用小锣小鼓,尾声必需大家合唱,观众也可合唱。尾声照例用“些”字,或“禾和些”字,借此可知《楚辞》中《招魂》末字的用处。戏唱到午夜后,天寒土冻,锣鼓凄清,小孩子多已就神坛前盹睡,神巫便令执事人重燃大蜡,添换供物,神巫也换穿朱红绣花缎袍,手拿铜剑锦拂,捶大鼓如雷鸣,吭声高唱,独舞娱神,兴奋观众。末后撤下供物酒食,大家吃喝。俟人人都恢复精神后,新戏重新上常这些唱戏的到岁暮年末时,方带了所得猪羊肉(羊肉必取后腿,带上那个小小尾巴),大小米糍粑,以及快乐和疲劳,各自回家过年。
(节选自沈从文的《泸溪·浦市·箱子岩》)
阅读链接四
请开始自主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