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课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课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00: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一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单元目标
人文主题:时代的脉搏
语文要素:学习这个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1
2
3
4


CONTENTS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梅岭三章
短诗五首
海燕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教材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在1979年创作的一首诗,舒婷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全诗共分为四节。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将个体的“我”融入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与大声朗读,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环节一、活动热身,语用导入
(课前播放《我的祖国》MV视频暖场,酝酿课堂情绪。)
请大家用一句话描述心中的祖国,
要求用上一种修辞。
环节二、朗读——体会韵律节奏
1.小组研讨:在朗读诗歌之前,与小组内同学讨论,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节奏朗读?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2.小组成员各自尝试朗读全诗。
3.朗读展示。可以推选小组内一名优秀者向全班展示,也可以用小组合作朗读的形式展示。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 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先抑后扬,
由舒缓到急促
由低沉到高亢
环节二、朗读——体会韵律节奏
1.小组研讨:在朗读诗歌之前,与小组内同学讨论,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节奏朗读?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2.小组成员各自尝试朗读全诗。
3.朗读展示。可以推选小组内一名优秀者向全班展示,也可以用小组合作朗读的形式展示。
4.讨论:对于现代诗歌的朗读,除了从句式角度、关注语速与节奏之外,结合先前现代诗歌的学习经验,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环节三、比读——梳理情感脉络
1.我们一般会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讴歌祖国的伟大:四大发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唐诗宋词……但舒婷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呢?
(1)勾画文中所有的意象(不包括修饰语),并尝试给这些意象归类,说说你的归类依据。
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贫穷、悲哀、希望、花朵、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①虚实角度。
具体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花朵、胚芽、笑涡、起跑线、黎眀等。
抽象意象:贫穷、悲哀、希望、理想等。
②象征意义角度。
具有积极、温暖等意味的意象:矿灯、稻穗、路基、花朵、胚芽等。
具有落后、贫困等意味的意象:贫穷、悲哀等。
(可从多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作者是如何分类的?她如何赋予这些意象在这首诗中的意义?
关注诗行间的意象选择与转换;关注意象前使用的形容词。
用以下句式,感受作者如何通过形容词的巧妙运用,赋予意象新的意义:
如果诗中 ,那会是 ,而诗中却是 ,可见 。
示例:如果诗中稻穗象征丰收,那会是饱满的稻穗,而诗中却是干瘪的稻穗,可见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
(3)结合诗句,具体赏析诗中意象,理解其意蕴。
环节三、比读——梳理情感脉络
2.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再来明确朗读本诗时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1)明确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整首诗朗读。
眀确:前两节沉郁、凝重,语调低沉;后两节清新、明快,语调上扬。
(2)理清诗人的感情脉络。
前两个诗节:面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渴求富强之路,然而得到的是痛苦和绝望。
后两个诗节:流露出看到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时的欢欣、激动;同时表达出“我”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奋斗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四个诗节均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炽热、矢志不渝的爱。
环节三、比读——梳理情感脉络
环节四、品读——把握“我”之形象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修饰语的使用上,均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除此之外,你觉得本诗的巧妙之处还体现在哪里?
(1)排比手法。
眀确:
第1诗节:“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极言祖国的贫穷、落后,语气强烈。
第4诗节:“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①这三句能否互换顺序?
②“我是谁”?
第4诗节:“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环节四、品读——把握“我”之形象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修饰语的使用上,均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除此之外,你觉得本诗的巧妙之处还体现在哪里?
(2)对比、反复的手法。
明确:
对比主要表现在第1、2节和第3节,将祖国的落后、衰败、保守、愚昧、希望渺茫,与如今蓬勃向上的腾飞新旧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希望。
反复:一是每一诗节均用“我是……”领起;
二是每一诗节均用“祖国啊”收束。
环节五:尝试诗歌创作
1.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句,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例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1)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
(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
(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2 梅岭三章
陈毅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一个整体,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它们写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写下来,“留衣底”以防不测的。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诗章运用了绝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诗歌意象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引传说和典故,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2 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2.整合比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句的情趣和理趣。
3.拓展联读,学习为崇高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革命精神。
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学习为崇高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革命精神。
难点是整合比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句的情趣和理趣。
环节一、导入,了解背景
共读小序,了解创作背景。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最终制定的那份“走留”名单是一个永远的悲剧话题。其悲剧性在于,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留下来便意味着九死一生。
——王树增《长征》
这位后来成为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红军将领能够生存下来,无论在革命者的意志上,还是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上,都是一个奇迹。
——王树增《长征》
环节二、诵读,体悟情怀
1.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好韵脚。
旧体,是相对于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新诗而言的。绝句、律诗、词曲都属于旧体诗。
《梅岭三章》是七言绝句。
指导朗读:
四三停顿,平长仄短,韵脚读音拖长。
第一章押uo韵,音调高亢开阔。
第二章押an韵,音调高平昂扬。
第三章押a韵,音调沉稳坚定。
(读三首诗,试着读出情感。个人展示读。)
2.对读。统整诗意,初感形象。
这三首诗三章一意,第一句总领全篇。在自料难免牺牲的境况下,陈毅想的是什么呢?请用三章中的原句回答。
断头今日意如何?
……
环节二、诵读,体悟情怀
断头今日意如何?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右手有力做劈斩动作)
断头今日意如何?
后死诸君多努力,
(双手抱拳)
捷报飞来当纸钱。
断头今日意如何?
血雨腥风应有涯;
人间遍种自由花。
绝境中的所思所想,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灵、情感和胸怀。梳理意象,结合具体意象和诗句,说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形象?
泉台-旌旗-阎罗
捷报-纸钱
血雨腥风-自由花
……我读出一个_______
指导学生读诗句,说意象,悟形象。
3.统整词语,再悟情怀。
这三首诗都是写面临死亡的所思所想,说到“死”,陈毅在三首诗中分别用哪些词来表达?为什么不用“牺牲”“献身”?你从中又读出陈毅怎样的情怀?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
(伍子胥)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环节二、诵读,体悟情怀
断头,此头须向国门悬,取义成仁
从这些词语中,我读出陈毅__________
环节三、比读,领悟写法
比读三首诗歌,你觉得哪一首更有感染力、震撼力?
小组合作朗读,品味情感
2.在《革命诗抄》中,有很多像《梅岭三章》一样的绝命诗,读一读,和《梅岭三章》比一比,有哪些异同?哪一首更能打动你?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就义诗
(杨超)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诀别
(邓恩铭)
卅一年华转瞬间
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唯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课堂小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战争年代,无数的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新祖国的成立和建设,为了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学习英雄立壮志,不惧困难勇向前。
3 短诗五首
教材分析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都体现出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学习目标:
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再没有一种文学形式比诗歌更典雅含蓄、音韵和谐、字简意丰的。
现代诗歌依诗行长短,可以分为长诗和短诗。
今天我们走进九下第三课,一起学习《短诗五首》。
环节一:仿写旁批,认识短诗
《萧红墓畔口占》的旁批:
是自言自语,又是寂寞地倾诉。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理解
赏析
背景展示
1.《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首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五四前后,沈尹默在北大任教,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萧红墓畔口占》写于1944年11月。萧红1942年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1941年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获释后,前去探访萧红的墓地,写下这首诗。
3.《风雨吟》写于1941年11月。一场暴风雨强势袭来,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与风雨如晦的局势何其相似,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情怀”,写下了这首短诗。
给诗歌分群,试着给一类诗歌写旁批。
如果我们给这五首诗建群,大家想一想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群。
1.依国籍分类写旁批
四首中国诗:是告别旧体诗,也是迎来现代诗。
一首外国诗:是推开世界的一扇窗,也是哲人思想的一道光。
2.依表达方式分类写旁批
三首抒情诗:是个人小我,也是家国大我。
两首哲理诗:是观物,也是观心。
短诗的特点:
诗行虽少,
诗味却丰,
短而有情,
短而有力。
环节二:细说意象,知晓方法
一首好的诗歌,一定有让人难以忘怀的意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抒情诗,圈画出诗中的意象,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意象,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意象抒情的。
话题:这个意象是这样抒情的……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
在大地的海上。
抒情诗短诗的创作要点:
1.契合的意象
2.准确的修饰
3.适量的修辞
环节二:细说意象,知晓方法
哲理诗的创作又有哪些要点呢?大家朗读两首,说说哲理诗怎样运用意象抒情的。
话题:这些意象是这样说理的……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统一
智利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环节三:改写创写短诗
用学到的方法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将抒情短诗和哲理短诗互相转化。
先来看《月夜》和《断章》,把《月夜》改为哲理诗,把《断章》改为抒情诗。
去修饰,探事理
月夜(卞之琳版)
你站在 看 ,
看你。
装饰了你的 ,
你装饰了 。
你站在 霜风里 看明月 ,
明月在天空中 看你。
一株树 装饰了你的 身影 ,
你装饰了别人的眼
断章(沈尹默版)
长桥静静的躺 着,
小窗微微的开 着,
我和 一轮顶高的明月并排立 着,
却没有看着。
加修饰,加修辞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拓展练习:
给小林漫画配诗
加上意象,加上我,加上修饰语,加上一点修辞,写一首抒情短诗。
字约意丰
微言大义
拓展练习:
给小林漫画配诗
加上意象,加上修饰语,加上一点修辞,写一首抒情短诗。
4 海燕
高尔基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这篇散文诗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从暴风雨的酝酿写起,随着雷电、风暴愈演愈烈,暴风雨一触即发,在一步紧似一步的变化中,逐步完整地塑造出海燕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反复朗读,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
3.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4.学习诗中的对比、烘托手法,感受其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环节一:读《海燕》,感情思
1.学生自由朗读《海燕》,从感情基调、意象、情感等方面说说阅读感受。
《海燕》是一首感情基调高亢激昂的散文诗。
《海燕》是一首形象丰富生动的散文诗。
《海燕》是一首充满对海燕赞美之情的散文诗。
……
2.结合创作背景,感受作者情思
【资料链接】《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环节二:读“海燕”,明变化
1.诗中有多处描写海燕的内容,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小贴士:
(1)选择喜欢的内容,设计朗读脚本,也括语气、语调、节奏的处理。
(2)根据设计脚本,反复诵读。
(3)推荐展示并简要陈述设计理由,关注朗读处理与诗句内容情感之间的关系。
示例: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朗读处理:语气欢快,语调上扬,“碰”“直冲”重读。
理由:这句写海燕飞翔时的动态。“碰”字写它勇敢低飞,触及海浪;“直冲”写它迅疾高翔,锐不可当,所以要重读。整句表现了在暴风雨酝酿之时,海燕以欢乐的心情渴望暴风雨的到来,所以,读的时候要语气欢快,语调上扬。
语句: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朗读处理:语调高昂激越,“勇敢”“高傲”重读。
理由:“勇敢”“高傲”充分表现了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满怀豪情的形象,所以要重读,整句语调应高昂激越。
诗歌中海燕形象的三个层次,顺势梳理出诗歌的三个层次。
①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②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
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
2.比较诗歌的不同部分,发现诗中的变化。
(1)发现海燕形象
从“冲向”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从“飞翔”到“飞舞”,海燕的形象从模糊到鲜明,也愈发英勇自信。
(2)发现场景环境的变化。
暴风雨正在酝酿→暴风雨逐渐迫近→暴风雨即将来临。
(3)发现诗歌情感的变化
对暴风雨的渴望→以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热情地呼唤暴风雨,感情愈发激烈高昂。
3.朗读,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
小组合作,按照诗歌层次分工朗读,读出情感变化。
环节三、读形象,悟手法
1.细读诗歌,找出诗中其他形象
对诗中形象进行分类,明确全诗共写了四组形象:
第一组形象:海燕
第二组形象:海鸥、海鸭、企鹅
第三组形象:乌云、闪电、雷声、狂风
第四组形象:大海、波浪。
2.学生围绕四组形象,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画出关系图
3.海燕是全诗的主要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三组形象呢
4.再次朗读,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的形象
学生朗读揣摩,小组展示。
明确:
读“海燕”:轻快骄傲的语气。
读“海鸥、海鸭、企鹅”:略带嘲讽的语气。
读“乌云、闪电、雷声,狂风”:低沉凶狠的语气。
读“大海、波浪”:充满力量的语气。
环节四、听读赏句,描写画面
1.听《海燕》朗诵音频,勾画你觉得最有画面感的句子,积累在笔记本上。学生听读、勾画后交流。
预设: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狼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4)——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让这些句子富有画面感?
小组讨论,明确: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海鸭
(3)兼用比喻和拟人
(4)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雨欲来”的景象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海燕》中的画面。
环节五、把握手法,感悟主旨
1.阅读思考探究第二题题干,说说什么是象征手法。
思考探究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这首散文诗中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填写下表。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着眼于全文的构思。
2.根据你对象征的理解,说说如何准确把握诗中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要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思。
(2)要深入分析诗中对各个形象的描写。
(3)要着眼于全诗,不能断章取义。
(4)要关注各个形象之间的关系。
3.根据全诗对各组形象的描写,体会其象征义,完成表格。
形象 特征与表现 象征意义
海鸥、海鸭、企鹅 呻吟,飞窜,充满恐惧, 吓坏,胆怯,躲藏 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海燕 高傲,勇敢,欢乐, 自由自在 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乌云、闪电 雷声、狂风 直压海面,轰响,吼叫 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大海、波浪 苍茫,被摔碎,熄灭闪电 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课堂小结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时代,但是在人生的暴风雨中,海燕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面对难关,只有英勇地直面它,以乐观自信的精神与它战斗,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