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铁路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铁路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30 17: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4分)
(一)完成下列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发酵(jiào) 倾轧(yà) 得鱼忘筌(quán) 白雪皑皑(ǎi)
B.粗糙(cāo) 给(jǐ)予 讣(fù)告 令人咋(zé)舌
C.缄(jiān)默 针砭(biān)时弊 汗流浃(jiá)背 气喘吁吁(xū)
D.熨(yù)帖 箪食(shì)壶浆 吹毛求疵(cī) 炽(zhì)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捅娄子 口头禅 张惶失措 沤心沥血
B.唉声叹气 掉书袋 徇私舞弊 标炳千古
C.既往不纠 厉兵秣马 滥竽充数 声名鹊起
D.砥砺 凑合 各行其是 死心塌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岷江春霭》吸收石涛、石溪、龚贤等名家的长处,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张大千对中国传统各家技法的掌握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基石。
C.民族主义者对近年来出现的大规模海外移民潮杞人忧天地说,这不仅会造成我国的财富流失,同时也会造成人才流失、税收流失和消费流失,对中国建立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将产生消极影响。
D.大学生读经典需要社会氛围,需要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回归,尤其是要让教育不再功利化,只有这样,大学生读经典才不会独木难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二)阅读文言文,并完成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9分)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 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苏辙《栾城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 胜:优美
B.虽三峡之险不过也 过:超过
C.问之习庐山者 习:熟悉
D.今夫骋骛乎俗学 骛:劣马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栖贤盖以一二数矣”的一组是( )
①留二日,涉其山之阳?? ②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  
③渡桥而东,依山循水??? ④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  
⑤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 ⑥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三)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分)
8.(1)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5分)
译文:
(2)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5分)
译文:
(四)语言的实际运用(8分)
9.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境界,并加以说明。(4分)
示例:平淡,是一种境界。高山无语,深潭无波。不是平庸之平,也非乏味之谈,而是内心的平和,是物我两忘的淡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文字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应加大人道救援努力,缓解人道危机。
(2)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更要高度重视非盟等地区组织在利比亚问题上开展的斡旋努力。
(3)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全面严格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
(4)在支持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上,杨洁篪表明了鲜明立场。


(五).11、根据提示默写,每小题1分。(8分)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歌窈窕之章。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3)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5)地崩山摧壮士死, 。
(6)寒衣处处催刀尺, 。
(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六)名著导读与梳理探究(7分)
12、下面对文学名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分别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B.高老头生病期间,雷斯多伯爵夫人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望父亲的病,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她欠裁缝的一千法郎的定钱。(《高老头》)
C. 黛玉性格忧郁,因晴雯不开门和宝玉送宝钗出门的误会触动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在沁芳桥畔,称为“花冢”,她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辞》,令人想到一个闺中少女,高洁多情却又孤独绝望,宝玉听罢不觉痴倒。 (《红楼梦》)
D.元春的父亲是贾政,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珍。(《红楼梦》)
13、简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贾政对宝玉抓周结果持什么态度?(4分)
二.阅读与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14、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4分)
?
15、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回答问题(19分)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河边的居民们发现深秋的河流水位很高,雨水的大量注入使河水显示出新鲜和清澈的外貌。秋天的河流与岸边的树木做反向运动,树木在秋风中枯黄了,落叶了,而河流显得容光焕发,朝气蓬勃。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感到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没有人比水更幸运。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有删节)
16.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5分)
18.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让读者回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20.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22.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我们没法学习比尔.盖茨,也没法学习李嘉诚,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在你斜对面的那个大饭馆的老板。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的店里服务员却比顾客多?他是你学习的榜样。榜样是一点一滴学上去的,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成功就不是浮云。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地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成都铁中2012—2013学年(上)高2013级11月月考测试题
语文答案
1、B(A白雪皑皑ái;C 汗流浃背jiā;D 箪食壶浆sì)
7、C(本文没有表现作者悲观颓废之情,“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不是作者的感叹。)
8.(1)译文: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无以:没有办法……;完壮邃密:使……完好坚固幽深;愿:希望;志:记述)
(2)译文: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方的游客的原因,也是智迁惠迁致力于此而坚持不懈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因:依靠;蓄:储存;置力:致力。)
【参考译文】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像雷霆,像千辆车疾驰,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就连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所以那桥叫“三峡”(桥)。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像白练。(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我们的僧堂从开始修建至今天已经六十年了。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听说,求道者不在饮食、衣服、居住上有奢求,然而如果让他饮食能够充足,衣服能够完好,居住能够安稳,安心求道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追求佛理就会容易些。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方的游客的原因,也是智迁惠迁致力于此而坚持不懈的原因啊。士人居住在尘世之中,每天遭遇纷乱繁杂的变化,而心中未曾一天忘记道。更何况身在深山之中,野水之边,有房子可安居,有食物可吃饱,是非荣辱不在心头耳边萦绕,却(怎么可能)不迅速明白呢!孔子说:“早晨明晓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值得了。”如今那些致力于俗学而不闻大道的人,即使勤劳终生,我知道他也没有值得死的东西。如果某一天明晓道,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因此我依着智迁惠迁的意愿,而把它告知那些后来者,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眉阳苏辙作记。
9、【解析】 注意三方面的要求:内容合理,2分;句式一致,2分;语言通顺,1分。
【答案示例】①宽容,是一种境界。海纳百川,胸怀寰宇。不是宽泛之宽,也非放任之容,而是心地的宽广,是兼收并蓄的包容。
②宁静,是一种境界。波澜不兴,宠辱不惊。不是苟安之宁,也非沉寂之静,而是处事的宁帖,是明志致远的平静。
③崇高,是一种境界。天高云淡,高山仰止。不是膜拜之崇,也非高傲之高,而是人格的高标,是胸无尘滓的高洁。
10、【参考答案】在支持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上,杨洁篪表明了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全面严格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加大人道救援努力、缓解人道危机以及更要高度重视非盟等地区组织在利比亚问题上开展的斡旋努力的鲜明立场。(主干2分,要点不遗漏1分,语序1分)
11、(每题1分)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亦相之
(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白帝城高急暮砧
(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8)万里悲秋常作客
12、D(惜春的父亲是贾敬。)(3分)
第二问:强调河流受到人们的损害,与我们的敌意和隔阂日益加剧,我们无法探索河流的心灵。(2分)
18、河流的心灵是不可捉摸的,无论用什么手段方法都不能真正地把握(2分);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必须尊重河流(2分)。
19、【答案】BD(B项从文意看河流的心灵是无法探索的。D项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和污染关系不大,而是和河流的心灵有关。)
20、C 答案在原文第二段
21、D 解析:D项过于绝对。
22、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三、作文。
【立意提示】
1、制定合理的目标。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表现对人生的合理规划;也可从国家的角度入手,写我国当前发展的曲折性和特殊性。
2、点滴积累,终成飞跃。
3、脚踏实地,执着前进。
4、安于平凡也可铸就伟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