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时强化训练 第3课 古诗三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时强化训练 第3课 古诗三首(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19:2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时强化训练
第三课 古诗三首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脉搏(mài mò) 皎皎河汉女(jiāo jiǎo) 擢素手(zhuó zuó)
札札(zhā zā zhá) 机杼(zhù zù) 含情脉脉(mò mài)
五侯(hòu hóu) 栖息(qī xī) 千里迢迢(zāo tiáo)
二、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三、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寒食》这首诗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_____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_____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我们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_____。
2.《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_____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本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_____喻人,构思精巧。主要写织女,写牛郎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_____”,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3.《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_____。开头的“中庭地甶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__________,精炼而含蓄,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由此我们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意思写诗句。
1.暮春的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2.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3.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谁家。
六、课文内容理解。
1._____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读句子完成练习。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汉宫”本义是指_____的皇宫,这里指_____的皇宫。
2.“五侯”指_____。
3.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B.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寒食节夜晚的走马传烛图。
C.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八、填空。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1.“河汉”指的是_____。联系诗的第一、二句可知,这首诗在讲述关于_____的故事。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去”在这里的意思是“距离”,这个字形象地写出了两位主人公隔河相望的情景
B.“清且浅”说明河汉并不深广,体现了诗人对两位主人公不能相遇充满了疑问
C.“复”在这里的意思是“又”,这个字写出了诗人对两位主人公不得相见的慨叹
D.这两句诗表面上写故事,其实也在诉说离别的愁苦
九、寒食节白天的景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时节的景色。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A.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皇城里的柳树在春风中飘拂。
B.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都是柳絮飞舞,东风把柳枝吹得歪歪斜斜。
3.关于“飞花”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写出了落花随风飞舞的样子。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花的动态,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B.“飞花”可以换成“落花”,意思是一样的。
十、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古诗词往往以凝练的语言传达深厚的意蕴。日本舞鹤市政府捐赠给辽宁大连的防疫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本华企“火币日本株式会社”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 事务局向湖北高校捐赠的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1.请你从上面材料中的诗句中选择两句,说一说日本的相关单位想要表达的内容。
2.2020年4月7日,中国政府援日的防疫物资抵达东京,下面不适合写在物资上的是( )。
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B.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C.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十一、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   、   、   等景物,渲染了   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   一词看出月色的   。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   。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4.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十二、课外阅读提升。
九日登高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①,他席②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②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他乡:_____ (2)那: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中华传统节日_____节的情景,请在诗中用波浪线画出这一天的习俗。
3.对诗的三四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心中已经厌烦了客居南方的各种愁苦,想北归不得,鸿雁你怎么还要从北方飞来呢?
B.我已经厌倦了南方的人情,感到很困苦,想北归不得,鸿雁你是从北方哪里飞来的呢?
4.诗人用鸿雁从北方飞来与自己北归不得形成强烈对比,把内心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抒发自己__________之情。
5.因为一个援助项目,王小明的爸爸来到非洲工作,一到过节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念祖国和亲人,每当这时就会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十三、传统节日我知道。
1.在时间轴上再补充三个传统节日。
A_____ B_____ C_____
2.用“√”从你补充的三个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写两句与之相关的诗句:_____。与这一节日相关的习俗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mài√ jiǎo√ zhuó√ zhá√ zhù√ mò√ hóu√ qī√ tiáo√
二、B
三、D
四、1.典故 典故 夜晚
2.织女 物 不得语
3.绝句 人物情态 疑是地上霜
五、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六、1.盈盈
2.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3.春城无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七、1.汉朝 唐朝
2.天子宠幸之臣
3.C
八、1.银河 牛郎织女
2.B
九、1.飞花 御柳 暮春
2.B
3.A
十、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句想要表达的是日本愿意与中国共同抗击疫情,同在一片天空下没有旁观者。
2.D
十一、1.鸦雀 露水 桂花 凄清、孤寂
2.地白 空明皎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C
4.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
十二、1.(1)异乡 (2)怎么
2.重阳 望乡 送客
3.A
4.浓浓的思乡
5.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十三、1.A.春节 B.端午节 C.重阳节
2.示例: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插茱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