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公开课)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公开课)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10:11: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张灯结彩的喜庆
灯火灿烂的繁华
吉利与喜庆
繁华与权势
幸福和光明
圆满与富贵
……
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4.灯 笼
吴伯箫
【学习目标】
1,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悟作者情思。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材料。
3,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褪色( )熙熙然( ) 锵然 ( )
sònɡ

wò xuán
mù
chànɡ wǎnɡ
tuì

mù
qiāng
学习任务一: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有哪些?作者借灯笼具体表达什么情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挑灯笼接祖父
挑灯笼上灯学
村口高挂红灯
元宵张灯 跟着龙灯跑半夜
族姊远嫁兴衰
纱灯描红
对宫灯的想象
联想爱国名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第五段: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叙述
描写、抒情
对祖父的感激与怀念
议论
抒发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之情。
抒发了对“那时人”可悯处境的一种同情。
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
对乡俗氛围的迷恋。
对民俗的喜爱之情
引出下文;同时为下文做铺垫:追求光明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
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
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
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马前卒:
旧时马前吆喝开路的人,现在指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抒发了作者渴望奔走效力,沙场杀敌的情怀。
作者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呼吁全国人民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者所处的当时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亡国灭种的危急存亡之秋,这种局限于将军个人的“壮”还远远不够,现在更应该需要的是像火把一样的燃烧,像探照灯一样的穿透,像燎原烈火一样的摧枯拉朽、不可阻挡、气壮山河的群体气势!
作者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赶走日寇,保家卫国!
作者的感叹“不够”,是表达对时局的担忧,更是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开篇说“火” 追求光明
话说灯笼 欣喜向往
祖父夜行 感激怀念
母亲吩咐 感激怀念
乡俗还愿 怀念故乡
元宵张灯 喜爱民俗
族姊远嫁 感慨感伤
朱红描字 迷恋乡俗
献帝灯笼 同情怜悯
灯笼下马前卒 豪情壮志
结尾“说”火 保家卫国
亲人
乡俗
乡情
历史话题
保家卫国
小“我”
大“我”
一、一线串珠。
围绕一个物体,回忆往事,寄托情感。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形散而神聚,灯笼是明线,情感是暗线。
二、首尾圆合 ,卒章显志。
三、以小见大、由己及人、由家到国。
写作特色:
一、语言简洁,多用短句。
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跳跳的磷火, 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
二、多引古语,用诗词佳句,引用典故。
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
间接引语, 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之句, “雪夜入蔡”源自《资治通通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源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语言特色:
(1)起叙事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事都与“灯笼”有关。
(2)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表达作者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引发出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以“灯笼”为题,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堂总结: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往事
抒发情怀——保家卫国
灯 笼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想象宫灯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挑灯看剑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形散
神聚
完成《课堂作业本》《智慧学堂》。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