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多角度探微人物形象
六
年
前
的
回
忆
十
11.
我们跟随着作者李星华回顾了一段时间久远却记忆深刻的回忆,这是一个让人悲慨万分的故事,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李大钊。在女儿李星华的笔下,李大钊既是一个父亲,更是一位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既有父亲慈爱的温情,也有失去父亲的悲痛,更多的是女儿对父亲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的理性叙述。
记忆中的革命者形象
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从父亲的角度描写的细节,思考:你读到一个怎样的父亲?
记忆中的父亲形象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从这段话的 “一向”、“从来”、“不论”、“总是”等关键词中,我读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他从不打骂孩子,还很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所有问题。
我读到“慈祥”一词,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眼睛带着笑意,嘴角上扬的父亲,温柔地摸摸孩子的脑袋,还时不时俯下身子轻轻地跟孩子说着话。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这次对孩子这么没有耐心,我觉得是很反常的,可能是因为当时情况特殊,局势紧张,出于对党的事业和孩子安全的保护,让父亲没有办法三言两语说清楚。
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从革命的角度描写的内容,思考: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记忆中的革命者形象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里的语言描写用连续三个反问,突出了父亲坚决的语气,坚定的立场。即使面对险恶的形势,父亲也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对工作高度负责、对革命极其忠诚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联系前文提到的“枪声”和“纷乱喊叫”,以及女儿“瞪着眼睛”的反应,说明当时极其危险的处境,但从“不慌不忙”一词中,我看到了一个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革命者。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乱蓬蓬”和“平静而慈祥”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乱蓬蓬的长头发”是父亲的外在表现,说明他可能已经遭受到了压迫和酷刑,但是他的神态仍然是“平静而慈祥”的,突出了父亲的内在精神状态,更显其从容不迫的气势。
残暴的反动派_________________,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李大钊在牢狱中可能会遭受什么酷刑,他又有怎样的表现?请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残暴的反动派用金银钱财诱惑,父亲嗤之以鼻。
残暴的反动派用绳绑,用鞭抽,用刀刮,父亲面色不改。
残暴的反动派用生死来威胁,父亲仍旧咬紧牙关,不说一个字,坚决死守党的秘密。
他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刚进法庭时,父亲先是“瞅了瞅”我们,结束时,父亲“望了望”我们。虽然“瞅”和“望”都有“看”的意思,但重点不一样。“瞅”是“仔细地看”,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关心和担心;“望”是“向远处看”,他看到了女儿的机智和勇敢,产生一种寄托和希望,认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关心小家,更心系天下的革命工作者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他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革命者形象
语言描写
言行描写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言行描写
言行描写
神态描写
我们心目中的李大钊形象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革命者被施以绞刑。他第一个走上了绞刑台,神色未变 ,从容就死,时年38岁。
铭记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革命者被施以绞刑。他第一个走上了绞刑台,神色未变 ,从容就死,时年38岁。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牺牲》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李大钊《狱中自述》
“李大钊同志为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烈士碑文》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革命者被施以绞刑。他第一个走上了绞刑台,神色未变 ,从容就死,时年38岁。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们心目中的李大钊形象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李大钊吧!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革命者被施以绞刑。他第一个走上了绞刑台,神色未变 ,从容就死,时年38岁。
李大钊,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说他平凡,是他热爱家庭,关爱子女;说他不平凡,是因为他舍小家顾大家,背负起了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李大钊,你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令人敬佩。你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大钊,你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令人敬佩。你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大钊,你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令人敬佩。你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大钊,一个大写的英雄,为世界促文明,为国人谋幸福。您,虽然只走过短短的38个春秋,却获得穿越时空的永恒!
我们心目中的李大钊
李大钊,李大钊,一生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高风亮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您人生的写照!你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令人敬佩。你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大钊,一生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高风亮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您人生的写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大钊
为共产党、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生命华章
女儿眼中的父亲形象是( )
女儿眼中的革命者形象是( )
我们眼中的李大钊形象是( )
多角度探微人物形象
和蔼可亲、温柔慈爱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高风亮节、大义凛然
了解更多关于李大钊的故事,为李大钊写一段墓志铭,凝结他的精神,表达你的赞赏。
课后作业《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感受李大钊的可贵品质,并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明晰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用提取关键词、联系生活、查找资料、制作思维导图等方法体会人物品质,把握故事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品读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感受李大钊的高大形象,体会他的可贵品质,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记忆中的父亲形象
师: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从父亲的角度描写的细节,思考:你读到一个怎样的父亲?
重点句1: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引导学生抓住“一向”、“从来”、“不论”、“总是”等关键词,品读父亲的慈爱。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慈祥”的理解。
重点句2: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没有耐心,极其不同寻常,凸显当时局势之紧张。
小结:父亲虽然一改常态,极其不寻常地敷衍地对待孩子的疑问,但是不改我们对父亲慈爱温情的看法,反而更加突出当时局势之严峻,工作之紧张。
三、记忆中的革命者形象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从革命的角度描写的内容,思考: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重点句1: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引导学生抓住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父亲坚决的语气和坚定的立场。
重点句2: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提到的“枪声”和“纷乱喊叫”,以及女儿“瞪着眼睛”的反应,说明当时极其危险的处境,但从“不慌不忙”一词中,感受父亲的临危不惧和镇定自若。
重点句3: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抓住“乱蓬蓬”和“平静而慈祥”,抓住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内在精神状态,更显其从容不迫的气势。
同学们,试想一下,李大钊在牢狱中可能会遭受了什么酷刑,他又有怎样的表现?请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残暴的反动派_________________,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无论是利诱、酷刑,抑或是生死威逼,都无法让父亲说出党的秘密,因为党是父亲坚定的信念,是就算舍弃生死也要坚守的信仰!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他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重点句4:
引导学生注意法庭上父亲的两个动作:刚进法庭的“瞅了瞅”,结束庭审时,的“望了望”。虽然“瞅”和“望”都有“看”的意思,但是各自的着重点不一样。“瞅”是“仔细地看”,很久没有见到亲人了,想要看看她们有没有受伤,这个字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关心和担心;“望”是“向远处看”,李大钊看到了女儿的机智和勇敢,产生了一种寄托和希望,认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了,感到非常欣慰。从中感受出这是一个“关心小家”,但更“心系天下”的革命战士!
出示: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语言描写)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言行描写)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他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神态描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言行描写)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言行描写)
小结:李星华通过对父亲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革命者形象。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按下暂停键,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好好品味品味。
我们心目中的李大钊形象
联系课外资料,立起人物形象
拓展材料1: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张作霖的组织下,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革命者被施以绞刑。他第一个走上了绞刑台,神色未变 ,从容就死,时年38岁。
拓展材料2:
其实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无惧死亡,在《牺牲》一文中写道: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拓展材料3:
在被捕后的第二天,李大钊写下遗作《狱中自述》,全文2700字,字字血泪,义正词严,被誉为“无产阶级的正气歌”!
“钊自束发受书,既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
拓展材料4:
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李大钊烈士碑文》这样赞叹道:
“李大钊同志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拓展材料5:
叶挺的《囚歌》就是李大钊大义凛然精神的最好诠释!让我们一起深情诵读一遍,向李大钊同志致敬!
整合课文内容,畅谈内心感受
师:学到这里,你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李大钊吧!
小结: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同志,有着“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豪情壮志,有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更有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贞不屈!他用“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精神,谱写了一篇为共产党、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生命华章。
五、总结深化 布置作业
总结: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女儿眼中的父亲形象是(和蔼可亲、慈爱)的,女儿眼中的革命者形象是(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而作为读者的我们眼中的李大钊形象是(高风亮节、大义凛然)的,通过这样多角度的细读,我们触摸到人物的温度,聆听到人物的心跳,在内心深处立起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运用。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去了解更多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并为李大钊写一段墓志铭,凝结他的精神,表达你的赞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