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电荷 同步练习(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1电荷 同步练习(word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17 07: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电荷 
选择题
1.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以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元电荷作为电荷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作元电荷
B.把1.6×10-19 C的电荷叫元电荷
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D.元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带电体
2.如图所示,如果天气干燥,晚上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还会看到电火花,关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身体上产生电流     B.接触带电造成的
C.摩擦起电造成的     D.感应起电造成的
3.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盗版书籍影响我们学习效率甚至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隐患。小华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关键数字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字中的(  )
A.6.2×10-19 C     B.6.4×10-19 C
C.6.6×10-19 C     D.6.8×10-19 C
4.如图所示,A、B为带异种电荷的小球,将两根不带电的导体棒C、D放在两球之间,再用导线将C棒左端点x和D棒右端点y连接起来的瞬间,导线中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是( B )
A.x→y     B.y→x
C.没有电流     D.先是y→x,然后x→y
5.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b立即把a排斥开
6.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导体的带正电金属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导体为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QA、Q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沿虚线d切开,A 带负电,B带正电,且QB>QA
B.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B=QA
C.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B>QA
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而 QA、QB的值与所切的位置有关
7.如图所示,不带电导体B在靠近带正电荷的导体A后,P端及Q端分别感应出负电荷和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负电
B.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正电
C.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不带电
D.若用导线将P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正电
8.用绝缘支柱支撑着贴有小金属箔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它们下部的并列平行双金属箔是闭合的。现将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发现金属箔都张开了一定的角度。如图所示,则(  )
A.导体A下部的金属箔感应出负电荷
B.导体B下部的金属箔感应出正电荷
C.导体A和B下部的金属箔都感应出负电荷
D.导体A感应出正电荷,导体B感应出等量的负电荷
二、非选择题
9.(1)将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不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1),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保持橡胶棒的位置不动,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2),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又是为什么?
(3)接着先把手移开,再把橡胶棒移开,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10.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3×10-3 C的正电荷,小球B带有2×10-3 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将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将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则这时三球的电荷量分别是多少?
11.干燥的天气一个人脱了鞋在地毯上走,身上聚集了-48.0 μC的净电荷。此人身上有多少个净剩余电子?他的质量增加了多少?(电子质量me= 9.1×10-31 kg,电子电荷量e=-1.6×10-19 C,1 μC=10-6 C)。
12.如图所示,大球A原来的电荷量为Q,小球B原来不带电,现在让小球与大球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小球获得的电荷量为q;现给A球补充电荷,使其电荷量为Q,再次让小球接触大球,每次都给大球补充到电荷量为Q,问:经过反复多次接触后,小球的带电荷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1.( C )
解析:元电荷表示电荷量,其大小等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不是指某一带电体,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
2.( C )
解析:脱毛衣时由于摩擦起电,衣服间产生异种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电火花,并伴有“噼啪”声,选项C正确,A、B、D错误。
3.( B )
解析: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即是1.6×10-19 C的整数倍,由计算可知,只有B选项是1.6×10-19 C的整数倍,故B正确。
4.( B )
解析:由于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C、D用导线连接后组成新导体,导线中自由电子由y向x运动,在C中聚集负电荷,在D中聚集正电荷,B正确。
5.( B )
解析:b球带电后,使a产生静电感应,感应的结果是a靠近b的一侧出现与b异种的感应电荷,远离b的一侧出现与b同种的感应电荷。虽然a上的感应电荷等量异号,但因为异种电荷离b更近,所以b对a的静电力表现为引力。当b吸引a使两者接触后,由于接触带电,b、a便带同种电荷,有斥力作用,因而又把a排斥开,所以B正确。
6.( D )
解析:静电感应使得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中正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端移动,使B端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A端少了电子,因而带正电。A部分失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总量都是相等的。但由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有关,自由电子在不同位置所受C的作用力的强弱是不同的,这样导致电子在导体上的分布不均匀,越靠近B端,负电荷密度越大;越靠近A端,正电荷密度越大,因此从不同位置切开时,QA、QB的值是不同的。答案为D。
7.( A )
解析:当不带电导体B靠近带正电的导体A后,靠近A的P端感应出负电荷,而远离A的Q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此时无论哪一端接地,导体B与大地成为一个新的导体,这时大地变成了这个新导体的远端,而P端仍是近端,故负电荷仍留在P端,而Q端原来感应出的正电荷被从大地转移来的负电荷中和,当断开导线再取走A后,P端的负电荷就留在导体B上,故A正确,B、C、D错误。
8.( AB )
解析:感应带电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A会感应出异种电荷而带负电,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故AB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9.解析:(1)验电器金箔会张开,这是因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电子移向金箔,两金箔因带负电,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
(2)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观察到金箔闭合,这是因为金箔上的电子通过手被导走了。
(3)橡胶棒移开后,金属球所带正电荷失去了橡胶棒所带负电荷的束缚,将重新分布,金箔又因带上正电荷张开一定角度。
10.答案:QA=1.5×10-3 C,QB=-0.25×10-3 C,QC=-0.25×10-3 C
解析:由题意QA=3×10-3C,QB=-2×10-3C,QC=0,
C与A先接触后分开时:
Q′A=Q′C= C=1.5×10-3C。
B与C先接触后分开时:
Q′B=Q″C= C=-0.25×10-3C,
即此时三球A、B、C所带电荷量分别为1.5×10-3 C、-0.25×10-3 C、-0.25×10-3 C。
11.答案:3.0×1014个 2.73×10-16 kg
解析:人身上聚集的电子个数n==个=3.0×1014个。
由于人身上多了n个电子,他的质量增加m=nme=3.0×1014×9.1×10-31 kg=2.73×10-16 kg。
12.
答案:
解析:由于两个球的形状和大小不等,所以在接触过程中,两球的电荷量分配比例不是1︰1,但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值。根据第一次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两者的电荷关系可知,此比例为(Q-q)︰q,经过多次接触后,从大球上迁移到小球上的电荷量越来越少,最终将为零,设最终B球带电荷量为q′,则有=,解得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