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 题:《认识角》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62—63页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62--63页内容,也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角是一个抽象的图形,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其实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对角是有一定的感性认知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逐步抽化,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在教学中多一些感知和交流操作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认识理解角的本质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一猜”“认一认”“画一画”等数学活动,通过观察,交流经历从实物和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感受“角”的组成,初步认识角。通过画一画实践操作进一步明确角的组成和特点,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直观抽象出角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直观的找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授课中,借助了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认识图形“角”的活动经验,加深对“角”的认识。注重学生学习参与感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找到和总结知识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计数器、课本附页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刘老师要带大家到图形王国里走走,看看在那里有什么新的知识,能学到什么新本领。(出示课件)
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呢?(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观察,在进行问题回答。
揭晓答案
和你们猜的一样吗?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为什么猜它是
* 为什么猜它是
*为什么猜它是
* 为什么猜它是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引出课题——角
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猜图形的时候都用到了“角”,这样一个概念,并且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有3个角,五角形有5个角,长方形有4个角,圆形没有角对吗?那“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我们接下来就重点认识它吧。
(板书课题:认识角)
2、生活中的角——角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那我们欣赏一些图片,它就藏在这些图片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闪烁“角”的部分,引导学生欣赏,
它是谁呀?(是角)这些物体中都有角,谁愿意到前面指出它。
(设计说明: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片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引出课题“认识角”)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中都有“角”,请同学们也来找找看吧!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
1、观察感知角的特点——既然这些图形都被我们称作“角”那它们一定有一样的地方,聪明的小朋友找找看吧!(让学生通过对比和观察不同类型的的角,感知叫的本质特点。)
(通过各式各样的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共性,引出:一个顶点,两条边的概念。)图形“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思考观察。(通过观察进步明确角的组成)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引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展示)
——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由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总结出角的组成)
一起来看看,图中的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让学生发现结果)
3、练习巩固角的概念
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判断角:
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显示)(没有定点或两条边的不是角。明确角的定义)
重点放在第三个图形(通过课件旋转图形三,问:为什么它的方向变化了,始终还是“角”——突出角的本质特点,理解角的方向和位置变化,只要一个顶点两条边不变,就始终是“角”)
(设计说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画角时注意开口,边,顶点。)
1、画角
经过刚刚的学习同学们对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判断,但是光会判断还不行,数学上我们经常要画角,如果老师现在让你画角,你会怎么嘛呢?(让学生先交流思考画角的方法,在进行实践画角的活动。)
思考步骤:1)画角要用什么画(直尺或三角板,保证两条边的直)
2)画角时,要画角的那几个部分。(巩固角的定义)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3)画角的步骤,老师请电脑博士演示一下,大家子仔细观察,他是按照什么顺序画的。(给出规范性的画角方法)
课件展示画角步骤(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步骤画一个角。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学生画图成果(那两个画的不同方向的角进行,接下来的授课实例)
2、角的读作、记作——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要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注意,不论什么方向的角都统一写成“∠”,下面的边是平的。
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谁来说一说你画的角,读作什么?记作什么?
(设计说明: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3、捉迷藏,找一找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先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集体投影纠错。)
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动手做一做,玩一玩----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利用学具小棒,拼成一个“角”,动手实践玩一玩,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做这个“角”会变大呢?怎样做会变小呢?
比较角的大小-----明确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重叠法”更加直观的让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小,明确重难点)
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越小。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有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大小,明确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问题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角”。
它也有几句话想和大家说一说。
(设计说明:联系本节课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内化新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收获到了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呢?
结束语:我们今天只是初步认识了“角”,角里面还有许多更加复杂和深奥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和发现,下节课在一起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