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20题)
1.(2021·全国·)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2.(2020·全国·)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经营国内运输,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2020·全国·)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次 课程 备注
一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至汉文经学,愿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二 学四元解法、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西学”教学内容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4.(2021·全国·)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5.(2021·云南·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6.(2021·甘肃·庆阳第六中学)晚清西学东渐围绕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等主题展开。下列符合当时“民主革命”主题的报刊是
A. B.
C. D.
7.(2021·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此时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8.(2021·四川·射洪中学)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 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9.(2021·全国·)“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四大发明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10.(2021·全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11.(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2.(2021·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13.(2021·全国·)《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推动纸的普及应用
③蔡侯纸的原料来源广泛又廉价 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4.(2021·全国·)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A.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B.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15.(2021·河南南阳·)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
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
16.(2021·四川·南江中学)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7.(2021·全国·)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18.(2021·全国·)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19.(2021·辽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20.(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2题)
21.(2021·海南·琼中中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黑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 ,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 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22.(2021·山东博兴·)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中华文化与世界",但课题组还面临一系列任务,请帮其完成。
(1)请围绕主课题"中华文化与世界",确立两个子课题。
(2)如果以"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子课题,请确立观点,选择两个视角结合史实对其说明。
(3)指出上述课题研究需要哪些研究途径?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是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因此能够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D正确。
2.C
【详解】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与外国轮船公司竞争国内外运输市场,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甚至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说明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B项错误;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项错误。
3.D
【详解】
由材料“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可知,尽管课程表中的学习内容与古代已有较大差别,但传统的经学教育仍在其中占据首要位置,故选D。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与西方列强并不能划上等号,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由课程内容中的“万国公法、富国策”可知,“西学”教学内容并不仅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外语学习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严格依托材料对选项进行审查,注意把握选项中的主语及程度副词。
4.A
【详解】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A项正确;B项中“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错误;近代以后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介绍并传播,排除D项。
5.B
【详解】
根据三幅敦煌壁画的宣传内容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善行悲苦体现了是魏晋的社会动荡,宣传幸福祥和体现了盛唐的强大繁荣,世俗场景渗入佛界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活跃,这些变化突出体现了佛教艺术内容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在研究佛教艺术,不是市民生活,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中外在“艺术”方面的交流和融合,D项错误。
6.B
【详解】
《民报》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故B项正确;《国闻报》和《时务报》是戊戌变法运动时期创办的,二者均宣扬君主立宪思想,故A、D两项排除;《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不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排除。
7.B
【分析】
【详解】
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出现“中国热”是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充分,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属于“中学西传”,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学西传”已成为主流,排除C项;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末痛斥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强烈要求提倡西学推行变法,到1918年力主用中国传统文化造福世界,严复对中西方文化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初,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了他的反思,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早在19世纪末已经失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不是严复推崇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得以更加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排除D项。
9.A
【详解】
材料“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强调的是虽然中国奉行闭关政策,但是中西方文明却在不断交流碰撞,其中四大发明对于近代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A正确;BCD均是在19世纪中叶后,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A。
10.A
【详解】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D项错误。
11.B
【详解】
根据“史料实证”的内涵,分析四个选项可知,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是文献史料,通过对其记载的史实即“火炮”的应用等进行分析得出其为火药武器,进而推理得出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的结论,这一过程属于史料实证,即用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B项正确;“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没有加入史料证据,只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A项不符合题意;“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没有提供史料,不是史料实证,C项不符合题意;“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史实陈述,没有提供史料证据,不属于“史料实证”,D项排除。
12.C
【详解】
材料表明,1819-1860年世界史地著作不断被西人译介和传入,这必然有益于国人对世界历史、地理认识的深入。故答案为C项。A项,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的说法夸大了世界史地传入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为洋务运动奠定基础的不是西方世界史地著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860年西方并没有“控制”住中国,排除。
13.B
【详解】
“帝善其(蔡伦)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说明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应用,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造纸,原料来源广泛又廉价,有利于纸的普及,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了造纸术,材料中皇帝夸奖蔡伦的才能,并非皇帝使用了蔡伦的纸张,①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14.A
【详解】
根据材料“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文言文与传统文化是密切相连的,说明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不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与此相关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文言文与传统文化是密切相连,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强调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文言文使用的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5.B
【详解】
如表中所示,先秦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长期占优势,并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16.C
【详解】
材料反映出佛教的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A;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
17.C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翻译的书籍大部分介绍西方军事、工艺制造和机械工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的说法比较片面,且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经开始关注西方,故B项错误;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技术的进步,社会科学思想对中国同样是有益的,故D项错误。
18.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在构建自身的思想体系时,难以摆脱佛教的影响,最终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可见儒佛思想存在互补合流的趋势,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儒家是主流思想,排除;材料主体是宋明理学对待佛学的态度和结果,而非佛教本身,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
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的理解。
1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是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介绍西方数学的著作,体现出当时在文化知识层面部分国人呈现出对西方科学文化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文化,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与“东西方碰撞交融”无关,C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并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态度,D项错误。
20.A
【详解】
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可知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和经验的积累,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C选项排除。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D选项排除。
21.(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2)儒家思想传人西方,影响了启蒙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可知,这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的西传也与耶稣会士的传播有关;根据材料“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黑上处于领先地位”概括可知,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且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为儒学的西传提供了技术条件。
(2)根据材料“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可知,伏尔泰十分崇拜孔子,儒学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可知,西学东渐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与文化的进步。由此可见,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22.示例∶
(1)子课题∶儒学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途径。
(2)观点∶东亚文化受唐文化影响深远。
说明∶日本学习唐朝政治制度,进行政治改革。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朝为蓝本,促进了日本向封建化过渡。唐朝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唐朝服装经改造成为日本"和服"。因此,唐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较大。
(3)研究途径∶史料研究;实地考察;访谈等。
【详解】
(1)子课题: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中华文化与世界”这一课题,从制度、物质或精神文明发展史中选择一个内容,找出两个角度,联系古今中外所学知识,确立两个具体的课题作为子课题,如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学作为研究对象,可得出儒学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途径等子课题。
(2)观点和说明:根据要求,明确中心问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梳理所学相关知识,选择一个具体时间、具体国家确定一个具体观点,如东亚文化受唐文化影响深远;确定观点后,从文化的广义内涵中选择两个角度,确定两个视角,如政治、生活等,然后搜集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展开说明,如以日本大化改新为例,从政治视角上具体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封建化的影响,再联系现实和所学,以日本学习、改进中国饮茶和服装,发展个性文化为例,从生活视角说明唐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较大。
(3)研究途径:综合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可知,研究中华文化与世界这一课题,需要用到的历史研究途径主要有史料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等。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