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学资料包(超一流精品,绝对超越网络上所有同类精品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学资料包(超一流精品,绝对超越网络上所有同类精品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8 19:43:00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课件
16.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萌发 融化 簌簌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连翘
酝酿 草长莺飞
掌握字词
mén ɡ
rónɡ


zhǎn ɡ yīn ɡ
qiáo
shuāi
Yùn niànɡ
zài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哪些有关物候
的知识?
摘录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摘录卡:
物候知识要点:
(1)草长莺飞,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的研究意义:预报农时,选择耕种;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有参考价值;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这四个因素的顺序可以调换嘛?为什么?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
由 到
由 到


空间
时间
逻辑
顺序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峰顶的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的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盛开的桃花。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品味第一段,请以这样的形式说一句话:
我听到了……,我知道了……
请同学们拿起笔,仿照第一自然段生动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美”展现出来。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精品练习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里形容大地昏迷后醒过来)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一个挨着一个)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合适,相宜)
3、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1)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___果实的时期。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__________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__________避免。
(4)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_________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5)物候学__________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 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
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 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回来。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
6、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7、第2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8、第2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9、第2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10、第2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11、“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12、选文第1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2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13、选文第1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14、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
①跳舞草是一种“灵性”的植物,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跳舞草的叶片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为一对舞伴,它们时而合抱,时而交叉,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而舞。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霓裳鬓影,一枝一叶都有情。
②跳舞草绝对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因为这种小草有个怪癖:如果放的是怪腔滥调,即使是时下流行的DISCO曲,它也会娥眉紧蹙,停步罢舞。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在晚间,它会剪羽而归,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而眠。
③跳舞草长得很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弱得多。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说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其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而用其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物理或化学原理,小草的翩翩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只要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摘自《科学24小时》 有改动)
【相关链接】
(1)跳舞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的一对对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弹跳,两叶转动幅度可达180度以上,然后又弹回原处,再重复转动。当气温在28~34℃之间,或在闷热的阴天,或在雨过天晴时,数十双叶片翩翩飞舞,使人眼花缭乱。 (摘自新浪博客网)
(2)跳舞草的每根枝干上有一片大叶和两片小叶,每当太阳落山、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变化时,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就会自然收缩,小叶便摆动起来,仿佛在跳舞。(摘自百度查询网)
(3)跳舞草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摘自百度百科网)
15、为什么把跳舞草称为“洁身自好的舞女”?
16、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
17、阅读第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跳舞草的功效。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发现……
19、跳舞草会跳舞,除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外,还有什么原因?请综合“相关链接”的材料进行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表达实践
20、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让我们看看春季的几个节气:“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它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请从“立春”、“惊蛰”、“春分”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中考链接
21、自然是人类亲密的家园,当我们聆听自然之声,观赏自然之景时,我们的心灵或变得柔软,或引起震颤。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汉语中涉及自然景物的成语很多,比如“春色满园”、“山重水复”、“风起云涌”,请你再写出两个与自然景物有关的成语。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精品练习参考答案
1、C 2、A 3、D 4、(1)准确的表明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用词典雅。(2)形象地表现了活泼伶俐的小燕子飞翔的轻快样子。5、(1)拟人(2)比喻(3)拟人 6、C 7、A 8、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9、C 10、D 11、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12、“哪些”“首先” 13、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14、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15、听到怪腔滥调的音乐就会罢舞;没有夜生活,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16、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跳舞草叶子弯而细长的特点。17、可入药;能美容养颜。18、准确地说明了研究的进展情况。19、跳舞草会跳舞,与光线、温度有关。光线、温度的变化使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体自然收缩,小叶摆动起来就像在跳舞。20、略21、(1)示例: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水光山色 风平浪静 (2)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3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6.大自然的语言
要下雨了
大自然的语言
归纳
阅读1
感知
扩展
阅读2
作者
竺可桢
作者
竺可桢
(1890—1974)
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课文把“大自然的语”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本文是什么文体?
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
经度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阅读前3自然段
朗读,正音: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piān


zài
méng
cìdì
yùn
shuāi
你理解加红色词语意思吗?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动作轻快的样子
一个接一个
风吹叶子的声音
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遍地
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循环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匿,隐藏
这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描写
本段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作用是: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段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你认为这一段哪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既然“次第”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那么可否把它换成“一个接一个”?
不可。
“次第”简练,典雅。
这一段比较典雅的词语还有:
北燕南飞 田间草际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这一段中起总结作用的词语是: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摘出文段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
立春过后
再过两个月
不久
夏季
秋天
寒冬
本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儿开放
候鸟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朗 读: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里举了几个例子?
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个。
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2)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一句后是分号,第二句后却是句号,能否将第二句后的句号改成分号
为什么
不能。
前两句写的是植物,第三句写的是动物,不宜合在一个复句里说。
前两句是春季物候,第三句是夏季物候。
前两句和第三句句型也不相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根据第二、三段内容分别
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个定义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叫做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2、3段比较典雅的词语有: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植物的生长荣枯
动物的养育往来
阅读6-10自然段
总领6-10自然段的句子是: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指出7-10自然段的中心句
7.首先是纬度。
8.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10.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排列?
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用地理课所学知识说明:
什么叫纬度?什么叫经度?
纬线
经线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想说明什么道理?“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只”说明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qiáo
什么叫“逆温层”?
为什么会有“逆温层”?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于是形成“逆温层”。
“逆温层”出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什么气候条件?有什么现象?
时间:秋冬两季,特别是早晨
地点:山地
气候条件:天气晴朗,无风
现象: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本文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说明“经度差异”时却举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归纳 复习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
经度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搭配词语
大地—
冰雪—
草木—
花儿—
燕子—
北雁—
昆虫—
叶子—
衰草—
风雪—
草木—
候鸟—
苏醒
融化
萌发
次第开放
翩然归来
南飞
销声匿迹
簌簌落下
连天
载途
荣枯
去来
读准下列字音
连翘 翘尾巴
衰草 鬓毛衰
丢三落四 落枕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5.农谚    草长莺飞
qiáo qiào
shuāi cuī
là lào
chā chāi
chà cī
yàn zhǎng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句子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不久,布谷鸟也来了。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5.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6.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8.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9.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答案 4 2 5 3 8 6 7 9 1
扩展 迁移
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
大连
青岛
庐山
昆明
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
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塞外风光: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请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说明,
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
南半球则反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你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老师准备的例子:
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登泰山看日出,冻得发抖。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有一次去山里参加摄影家协会的活动,去之前,梧桐花已经落了,而到了那里,才开。这是由于高下差异。
白居易在什么地方种荔枝?
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现在四川有荔枝吗?
没有。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今物候(气候)有差异。
读下面的诗
种 荔 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
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
自向庭中种荔枝。
竺可桢的观点:
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
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参照课文第一段,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家乡的四季变化
口述亦可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再 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一直收录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经典之作。这份教案不想按照说明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去设计,而是本着一课一得的目的,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品析说明文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结构,明确说明顺序。
2.学习从一些角度品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习从一些角度品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1、 情景导入
师:现在我考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抛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两个)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感到高兴。
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板书:物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2、 感知文章
师:这一课有很多的词语,同学们会不会呢?好,我们先进入字词环节。谁能说说文章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呢!
生:……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些词语。来,同学们一起来读两遍……
师:好。没有了字词障碍,我们了解课文内容会更快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带者问题出发:
归纳每段中心句,之后请概括地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
( 板书:物候:关系-因素-意义)
生:……
摘录卡:
物候知识要点:(1)草长莺飞,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的研究意义:预报农时,选择耕种;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有参考价值;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师:课后,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把课文中主要知识点、生字词等整理到摘录本上,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理解课文。
总结过渡:好。让我们看课文,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写起,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紧接着说了物候与农业的关系,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之后又说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透过这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 合作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让我们来看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具体是怎么样的?
生:……
师:答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四个因素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
生:……
提示:空间、时间顺序
师:为了给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的大小,我给大家看几幅图片。
屏幕展示:纬度、经度、古今差异
高下差异(展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学生朗读、点评
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峰顶的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的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盛开的桃花。
你们看,山下芳菲落尽正要进入夏天的时候,但是山上的桃花却刚开,这是什么季节啊?(春天)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啊!
师:那么这里包含的是什么样的物候知识呢?
生:(高下的差异)……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下有关古诗词或者农谚所包含的物候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搜集的资料,好吗
生:(2-3个)
师:看来同学们搜集得都很好,很丰富。
总结过渡:大家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作者所说,所有的草长莺飞,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聆听,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中摇曳多姿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让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三关: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命的语言
4、 品味语言
配乐,叫学生朗读第一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形式说说:我听到了……,我知道了……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3个)……
配乐,学生自由朗读,之后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且为什么?
生:(3个)……
总结过渡:好,我们听了,说了,现在来动动手,练练笔。
让我们进入本课的第四关:练练笔—描绘校园美景
5、 描绘美景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美”展现出来,好吗?
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自然的语言》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教学建议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
有关资料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王祚庆《〈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漫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2.难点: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三.教学设想:  
全文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课件显示三幅图片。)
还记得这三幅图片吗?图片揭示了一个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谁知道?(要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飞得很低的燕子、跳出水面来透气的小鱼、忙着搬家的蚂蚁。),其实大雨来临之前,燕子、小鱼、蚂蚁的种种表现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随大科学家竺可桢去探究一下《大自然的语言》。(板书文题和作者) 
2.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明确: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同学们还想更详细地了解作者竺可桢吗?想,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竺可桢的视频介绍。——链接视频。
3.(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 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认真听读,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课文把“大自然的语”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本文是什么文体?
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
经度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小结: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阅读前3自然段
朗读,正音: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méng发,各种花次第cìd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sù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nì迹。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你理解加红色词语意思吗?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风吹叶子的声音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匿,隐藏。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遍地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循环
这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描写
本段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作用是: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段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你认为这一段哪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既然“次第”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那么可否把它换成“一个接一个”?
不可。
“次第”简练,典雅。
这一段比较典雅的词语还有:
北燕南飞 田间草际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生:读一读。
这一段中起总结作用的词语是: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摘出文段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
立春过后
再过两个月
不久
夏季
秋天
寒冬
本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儿开放
候鸟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朗 读: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里举了几个例子?
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个。
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2)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一句后是分号,第二句后却是句号,能否将第二句后的句号改成分号
为什么
不能。
前两句写的是植物,第三句写的是动物,不宜合在一个复句里说。
前两句是春季物候,第三句是夏季物候。
前两句和第三句句型也不相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根据第二、三段内容分别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个定义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叫做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2、3段比较典雅的词语有: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植物的生长荣枯
动物的养育往来
阅读6-10自然段
总领6-10自然段的句子是: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指出7-10自然段的中心句
7.首先是纬度。
8.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10.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设问——回答——眉目清楚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排列?
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层次井然
用地理课所学知识说明:
什么叫纬度?什么叫经度?
纬线
经线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想说明什么道理?“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只”说明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qiáo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什么叫“逆温层”?
为什么会有“逆温层”?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于是形成“逆温层”。
“逆温层”出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什么气候条件?有什么现象?
时间:秋冬两季,特别是早晨
地点:山地
气候条件:天气晴朗,无风
现象: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本文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说明“经度差异”时却举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归纳 复习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
经度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搭配词语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儿—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
叶子—簌簌落下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读准下列字音
连翘qiáo 翘尾巴qiào
衰草shuāi 鬓毛衰cuī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劲chà 参差cī
农谚yàn     草长莺飞zhǎng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句子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不久,布谷鸟也来了。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5.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6.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8.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9.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答案 4 2 5 3 8 6 7 9 1
扩展 迁移
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
大连
青岛
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
庐山
昆明
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塞外风光: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请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说明,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
南半球则反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你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老师准备的例子:
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登泰山看日出,冻得发抖。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有一次去山里参加摄影家协会的活动,去之前,梧桐花已经落了,而到了那里,才开。这是由于高下差异。
读下面的诗
种 荔 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
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
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在什么地方种荔枝?
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现在四川有荔枝吗?
没有。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今物候(气候)有差异。
竺可桢的观点:
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
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参照课文第一段,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家乡的四季变化
展现家乡的四季风景画
口述亦可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再 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