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
一、选择题
1.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之一是对CO催化过程的研究,即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① COCOad ,② O22Oad ,③ COad + Oad→CO2(式中标有ad的表示吸附在金属铂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过程①②③后,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经过这个化学变化,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这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原理可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但会造成酸雨危害
2.“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某新型催化剂可将和高效转化为甲醇和,可以有效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
D.丙、丁都是氧化物
3.一包不纯的Na2CO3固体,杂质可能是CaCl2、NaCl、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溶液;另取样品10.6g,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g,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加水得澄清溶液,样品中一定没有CaCl2
B.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NaHCO3
C.样品中杂质可能只含有NaCl
D.所加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大于7.3%
4.火柴头原本是一种不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但火柴头烧过之后,却能被磁铁吸引。原因是很多火柴头用氧化铁着色,点燃后会与木棒中的碳反应产生四氧化三铁和二氧化碳等。由此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Fe3O4与Fe2O3磁性不同,体现它们物理性质不同
B.Fe3O4中铁的质量分数大于Fe2O3
C.火柴头燃烧的方程式为C+O2+6Fe2O34Fe3O4+CO2
D.火柴头原本不被磁铁吸引是因为不易被磁化
5.从陶瓷、玻璃、水泥到电子芯片,硅元素的用途非常广泛。工业制取高纯硅的部分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X的化学式是HCl
C.反应后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图甲所示物质中硅、氯元素的质量比是14:71
6.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酒精 脱去叶绿素
B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浓食盐水 使细胞失水
C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大头针 检验磁性强弱。
D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二氧化锰 增加氧气质量
A.A B.B C.C D.D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 30 16 14
A. B.一定为催化剂
C.反应物的质量之比是2:3 D.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
8.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 SiO2
②Si+2NaOH+X=Na2SiO3+2H2↑
③SiO2+2CSi+2CO↑
④SiO2+Na2CO3Na2SiO3+CO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Na2SiO3中Si的化合价为+4价
C.②中X的化学式为H2O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构成反应物的微粒中( )
必定含有和 B.必定含有和
C.只含 D.只含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稀释浓硫酸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并达到着火点 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11.如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废气装置中出来的洁净的气体是纯净物
B.此过程中Ca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发生了改变
C.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并不能减少酸雨的形成
D.整个过程的反应可表示为:2SO2+2CaCO3+O2=2CaSO4+2CO2
二、填空题
12.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了一种著名的纯碱生产方法“侯氏制碱法”。生产过程用化学方程式可简要表示为:①NH3+CO2+H2O=NH4HCO3;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③2NaHCO3=Na2CO3+H2O+CO2↑。
(1)该过程②中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2)第②步中需要加入磨细的食盐粉,食盐磨细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将第②步所得滤液(NH4Cl与剩余NaCl的混合溶液)浓缩后降温,NH4Cl晶体大量析出,而NaCl却仍留在了溶液中,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13.(1)某同学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下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反应都有盐类物质生成(如图)。比如①用稀硫酸除铁锈;②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请从①、②中任选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___________(填“属于”,“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14.《奔跑吧兄弟》是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其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
(1)A期节目中,红蓝两队经过前期比赛分到两辆不同大小的卡丁车争夺最后的通关秘钥,两车功率之比2∶1,经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两车做功之比为_______,两车所受牵引力之比为_______。
(2)B期节目中,队员用水枪将某无色酚酞溶液喷射到对方的“名牌”上,“名牌”立即变红色,则事先浸泡“名牌”的溶液可能是_______;
A.矿泉水 B.白醋 C.纯碱溶液 D.食盐溶液 E.澄清石灰水
(3)C期节目中,“大黑牛”被撞伤,眉骨出血,一段时间后血液凝固,这是血液中的_______(填血细胞名称)在起作用;
(4)D期节目中,蓝色的“污水”中注入“神秘水”后立即变得澄清透明,“污水”是单宁酸和硫酸亚铁溶液混合后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加入无色的“神秘水”草酸后反应原理为:2C76H49O46Fe+H2C2O4═2C76H50O46Fe+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三、探究题
15.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请结合下列实验回答相应问题。
(1)如图1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①观察到火焰的颜色是___________;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当火焰变得微弱时,将燃烧匙进一步伸入瓶底,火焰又变旺,可得出氧气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___。
(2)在做铁与硫黄反应实验中我们选用图2哪个装置_________。
①实验中当发现混合物已经发出光,停止加热实验也还能继续进行说明这个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能______。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16.秸秆用于制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短缺问题。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可能含有CO2、CO。小张采集了某沼气池中的气体样品,探究该找其中是否含有CO2和CO。
资料①CH4+4CuO4Cu+CO2+2H2O;CuO+COCu+CO2②CH4不与碱溶液、浓硫酸发生反应。
小张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用装置F收集尾气,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接________(填“b”或“c”)。
(2)实验前要先通一会儿气体样品,然后再点燃D处酒精灯,其目的是________。
(3)小张想通过装置E和装置F增加的质量来判断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实验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会儿气体样品,充分排除装置D内反应生成的残留气体。反应结束后,测得数据如下表,请通过计算判断沼气中是否含有CO________。
装置 原来总质量/克 完全吸收气体后总质量/克 增加的质量/克
装置E 115.2 118.8
装置F 111.5 115.9
17.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而相同质量5%的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1)小晨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小柯利用催化剂使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请你指出一处错误:___________。
(3)采用相同质量5%的溶液,图丁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假定两种方法均完全分解)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8.做实验时,小迪取了40mL的Ba(OH)2溶液,并随手倒入等量的稀盐酸(均未知浓度)。老师发现后,递给他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K2CO3溶液,让小科来检测混合溶液的酸碱性。小迪在混合液中,慢慢滴入K2CO3溶液,获得相关数据并绘成图象(如图)。
(1)写出K2CO3与B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刚加入K2CO3溶液时,发现没有沉淀生成,却有气泡生成,则原混合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3)计算K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9.工业上通常用黄铁矿(主要成分为 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先将黄铁矿粉碎,然后按照以下流程制备硫酸:
(1)先将黄铁矿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2)写出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具体操作步骤______。
(3)将10g98%的浓硫酸稀释成9.8%的稀硫酸,需要加水______g。
(4)取20g矿渣样品(含Fe2O3),向其中加入3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已知矿渣中的Fe2O3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Fe2(SO4)3溶液],试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矿渣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铂在①②③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改变,故A正确。
B、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价,所以这个化学变化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B错误。
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所以是化合反应,该反应中钙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所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CO COad,O2 2Oad,COad+Oad→CO2该过程不需要其他条件,就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这一反应原理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会使尾气中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不会造成酸雨危害,故D错误。
故选D。
2.C
【解析】
【分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催化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
A、反应前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H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A错误。
B、复分解反应是两个化合物成分互换,该反应有单质参与反应,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故B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故C正确。
D、由物质的组成可知,丙是甲醇有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丁是水,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3.D
【解析】
【详解】
A、由于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够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溶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会含有氯化钙,故A正确。
BC、假设该固体都是碳酸钠,则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是y
,
x=4.4g
y=7.3g
因为实际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4g,由于杂质是碳酸氢钠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且碳酸氢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钠小,所以同质量的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要多,故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含有碳酸氢钠,故BC正确。
D、如果该固体全部是碳酸钠,此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而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小于4.4g,所以消耗的氯化氢应该比此时要少,所以所加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小于7.3%,故D错误。
故选D。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磁性属于物理性质,Fe3O4与Fe2O3磁性不同,体现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Fe2O3、Fe3O4中,将化学式变形得FeO1.5、FeO1.3,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越小的,在该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大,变形后FeO1.3中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小,则Fe3O4中铁的质量分数大于Fe2O3,故选项说法正确。
C、很多火柴头用氧化铁着色,点燃后会与木棒中的碳反应产生四氧化三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Fe2O34Fe3O4+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D、火柴头原本是一种不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火柴头不被磁铁吸引的是因为不易被磁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5.C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共有Si、H、Cl三种原子个数依次为1、4、4,反应后Si原子个、故4X含有H、Cl三种数依次为4、4,故X的化学式为HCl;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
A、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X的化学式是HCl,故说法正确。
C、反应前硅元素化合价为+4,而生成物硅元素均为0价,硅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说法错误。
D、图甲所示物质中硅、氯元素的质量比是28:(35.5×4)=14:71,故说法正确。
故选C。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酒精的作用是脱去叶绿素,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放在浓盐水中的植物会出现失水的现象,原因是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小于浓盐水的浓度,细胞就失水,因此实验材料浓食盐水,使用目的是使细胞失水,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它磁性的强弱,吸引的大头针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属于催化剂,它的目的是改变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不能改变氧气质量,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密闭容器中物质的质量不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物质X的质量=20g+20g+20g+20g 30g 16g 14g=20g,即a=20,选项错误;
B、由A可知,反应后物质X的质量不变,则X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是反应的催化剂,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减少,且减少的质量=20g 16g=4g,物质Q的质量也减少,减少的质量=20g 14g=6g,物质Y的质量增加,物质X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物Z、Q的质量之比=4g:6g=2:3,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物质X的质量不变,物质Y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物质Z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物质Q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则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Z+Q→Y,选项错误,故选C。
8.A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④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Na2SiO3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Si的化合价为+4 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C、②中反应前后硅原子都是1个,钠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氧原子是3个,反应前应该是3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氢原子是4个,反应前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X中,X的化学式为H2O,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①③可知,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9.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且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可知,反应前有一个“”、“”原子。反应后有两个原子、一个原子、两个,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推出构成反应物X的微粒中必定含有和,故选A。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释浓硫酸要“引酸入水”便于热量尽快散去,而且必须在烧杯中稀释,故A错误。
B、该实验中会看到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可以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是不能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B错误。
C、使用硫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量时由于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以一般不能采用,但该装置中集气瓶中放入氢氧化钠的溶液,能起到吸收二氧化硫的目的,所以可以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故C正确。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求对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进行称量,所以必须保证反应后物质不能损失,该装置中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由于装置敞口所以氢气会跑出,导致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废气装置中出来的洁净的气体,洁净并不代表是纯净物,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过程中Ca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此过程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亚硫酸钙,经过处理后能减少酸雨的形成,故C错误。
D、整个过程中,二氧化硫与碳酸钙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式可表示为:2SO2+2CaCO3+O2=2CaSO4+2CO2,故D正确。
故选D。
12. 复分解反应 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两种化合物成分互换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2)食盐磨细的目的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3)将第②步所得滤液(NH4Cl与剩余NaCl的混合溶液)浓缩后降温,NH4Cl晶体大量析出,而NaCl却仍留在了溶液中,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13. H2O Cl- Na+ Fe2O3+3H2SO4═Fe2(SO4)3+3H2O(或Ca(OH)2+CO2=CaCO3↓+H2O) 不属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反应的微观实质,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氯离子和钠离子存在于水溶液中,故可知图片中三个圆圈内分别应填入:H2O,Cl-,Na+。
(2)①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Fe2O3+3H2SO4═Fe2(SO4)3+3H2O;
②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3)反应②并没有发生反应物的成分互换,所以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14. 4∶3 4∶3 CE 血小板 CO2
【解析】
【详解】
(1)[1][2]两车功率之比2∶1,经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2∶3,
则两车做功之比
根据W=Fs经过相同路程,则牵引力之比就等于做功之比,等于4:3。
(2)[3]无色酚酞溶液遇到酸碱性溶液变红,“名牌”立即变红色,则事先浸泡“名牌”的溶液可能是C:纯碱溶液,E:澄清石灰水。
(3)[4]血液凝固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起作用。
(4)[5]由2C76H49O46Fe+H2C2O4═2C76H50O46Fe+2X可知,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100个,铁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碳原子是154个,反应后应该是154个,其中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96个,反应后应该是96个,其中4个包含在2X中,则 X 的化学式为CO2。
15. 明亮的蓝紫色 S+O2 SO2 O2密度比空气大 A 热能 Fe+SFeS
【解析】
【详解】
(1)如图1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①观察到火焰的颜色是:明亮的蓝紫色;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SO2;
③当火焰变得微弱时,将燃烧匙进一步伸入瓶底,火焰又变旺,可得出氧气的一条物理性质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铁与硫磺的反应需要加热,故选图2中的A;
①实验中当发现混合物已经发出光,停止加热实验也还能继续进行说明这个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②铁和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亚铁,则反应的方程式为:Fe+SFeS。
16. c 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爆炸 不含CO,计算过程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分析F装置的特点可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接c。
(2)因为甲烷具有可燃性,点燃不纯的甲烷会发生爆炸,实验前要先通一会儿气体样品,然后再点燃D处的酒精灯,其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爆炸。
(3)装置E的增加量等于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118.8g-115.2g=3.6g,
装置F的增加量等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5.9g-111.5g=4.4g。
设生成3.6g水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4.4g
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于甲烷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故沼气中不含CO。
17.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同时,溶液中的水蒸气随氧气一起逸出,环境湿度较大,氧气的量较少 长颈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同时,溶液中的水蒸气随氧气一起逸出,环境湿度较大,氧气的量较少。
(2) 小柯利用催化剂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 其中的错误之处为:长颈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
(3)采用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时,由于开始的时间内溶液温度低,所以几乎没有氧气产生,而使用催化剂的方式制取氧气,实验开始就会产生大量氧气。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如下图所示:。
18.(1)K2CO3+BaCl2=BaCO3↓+2KCl;(2)BaCl2、HCl;
(3)解:设30g碳酸钾溶液中碳酸钾质量为x
x=6.9g
K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
答:K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
【解析】
【详解】
(1)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反应的方程式为: K2CO3+BaCl2=BaCO3↓+2KCl 。
(2)刚加入K2CO3溶液时,发现没有沉淀生成,却有气泡生成,是因为碳酸钾优先和盐酸反应,则原混合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BaCl2和HCl 。
(3)见答案。
19.(1)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反应
(2)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90
(4)300g9.8%的稀硫酸中含H2SO4的质量是:300g×9.8%=29.4g,
设该矿渣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x,
x=16g
该矿渣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 ×100%=80%
答:该矿渣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80%。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化学反应速率与物质接触面积有关,先将黄铁矿石粉碎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反应。
(2)浓硫酸稀释方法为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 将10g98%的浓硫酸稀释成9.8%的稀硫酸,所得9.8%的稀硫酸质量为,则需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
(4)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