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几种常见的碱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稀盐酸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热,有气泡产生,固体消失
2.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一定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3.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名枸橼酸,无臭,有很强的酸味,易溶于水。其它的化学式是C6H7O8,关于柠檬酸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柠檬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个数比为6:7:8
B.每个柠檬酸分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柠檬酸分子中含有21个原子核
D.柠檬酸能与铁锈反应,因而能够去除铁制水壶里的锈迹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H2O B.HCl C.NaOH D.CaCO3
6.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酸:硫酸铜、盐酸、硫酸 B.氧化物:水、生石灰、二氧化碳
C.碱:纯碱、烧碱、熟石灰 D.有机物:甲烷、乙醇、碳酸氢铵
7.工业烟气脱硫就是将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除去,一种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收塔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能充分吸收SO2
B.沉淀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 +Ca(OH)2 =CaSO4↓+2NaOH
C.氧化室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D.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OH,有利于节约成本
8.下列图示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氧气验满 D.除去CO中的CO2
9.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熄灭酒精灯
C.稀释浓硫酸
D.给液体加热
10.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小的是
A.生石灰 B.浓氨水 C.浓硫酸 D.烧碱
11.下列有关铁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铁丝置于稀硫酸中,表面产生气泡,溶液逐渐由无色变成蓝色
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钉表面逐渐产生疏松的红棕色固体
D.铁钉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1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合金是金属材料,所以合金中一定含金属元素,一定不含非金属元素
13.利用传感器探究在密闭环境中铝片和少量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50~100s,压强变大是反应放出热量导致的
B.100s时,容器内温度最高
C.100s之后,溶液中溶质为AlCl3
D.100s之后,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导致的
14.下列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A.将浓盐酸和浓氨水相靠近时,出现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并放出大量的热
C.干燥的烧杯罩在CO燃烧的火焰上,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1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样 品 实验操作
A Fe2(SO4)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H2SO4 加入足量的Fe2O3,过滤
B CuO粉末中混有少量的C粉 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
C 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CO3 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O2中混有少量的CO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在通过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1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NaNO3溶液(NaCl) 过量的AgNO3溶液 过滤
B H2O(臭味物质) 足量活性炭 吸附
C CO(H2O) 足量的浓硫酸 洗气
D CuSO4(Fe) 足量水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共6题)
17.北关中学的同学用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杂质的一氧化碳气体还原并测定某铁锈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已知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前称取5g的铁锈样品于丙装置中,并精确称量丁、戊、己装置的质量。
提示;碱石灰既可吸收二氧化碳,也可吸收水。
根据上图试回答:
(1)为防止对后续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甲装置的作用是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如果将甲装置和乙装置位置的顺序调换,会使最终测定结果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丙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当丙装置中的铁锈被全部被还原后,测得丁装置的质量增加了2.2g,戊装置质量增加了1.1g,已装置质量无变化则该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4)从环保角度上述实验装置在缺陷,改进方法为_____。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利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得图2和图3。
(1)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
(2)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____(填“5”、“10”或“12.5”),图3中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向8g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10g,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各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象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B的曲线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变化对应的实验操作是将 ___________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②当滴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③当溶液的pH=7时,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根据图C的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看,有些离子参与了反应,有些离子只是旁观者,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_______。该反应的实质为___________。
(3)40g氢氧化钠溶液跟73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这种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________。
20.在“宏观一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现象-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原料-目标产物”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下图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D中的X=_______________。
②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序号)。
③A和B两种粒子的___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①己知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根据图示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
A 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 B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15 D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1:1
(3)小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氢氧化钙粉末溶于足量水中,有_______________现象出现,小强判断该药品已变质。
②小强进一步做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的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_____ 有气泡产生 粉末变质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钙粉末部分变质。
(4)氧化镁在医药等产业应用广泛。实验室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
①为了提高“酸浸”的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升高温度、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
②“氧化”过程中,转化为,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
③“沉淀”时需严格控制NaOH溶液的用量,其目的是_______。
④“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和_________。
21.生活中所用“免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工业生产无水乙醇的方法是在工业酒精(含有一定量水的乙醇)中加足量的生石灰后蒸馏。
(1)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无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有气体产生。以下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的探究,请你填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反应能生成一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提出假设)对气体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I:CO;假设Ⅱ:CH4;假设Ⅲ:H2;假设Ⅳ:CO2。
以上假设中,假设___________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向盛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金属钠。迅速塞上带尖嘴导管的胶塞(如图),在导管口用一支小试管收集并检验气体的纯度 验纯时发出___________ 说明气体不纯
b.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烧杯内壁有白雾 假设___________不成立
c.将烧杯迅速倒转,向其中注入适量的___________,充分振荡 ___________ 假设Ⅲ成立
(反思评价)根据实验结果,操作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2.碱盐是重要的化学物质。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①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②图1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微观示意图,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图2是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实质怎么表示?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后,没有明显现象。
①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能生反应。挤压胶头滴管后,小康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______。
②小康想探究反应后锥形瓶中液体溶质的成分,请你设计实验,和小康一起探究______。
(3)已知某粗盐样品混有硫酸钠(),为了除去杂质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某学生设计方案如图所示(步骤②③中加入试剂均过量;悬浊液为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此方案中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加入溶液的目的是什么?______。
③小亮同学认为此实验方案设计不严谨,请你完善上述实验方案______。
(4)98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与102g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 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稀盐酸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仍为无色,选项错误;
B.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错误;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不是雾,选项错误;
D. 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热,有气泡产生,固体消失,选项正确,故选D。
2.A
【详解】
A、稀释时,将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则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正确;
B、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故错误;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实验结论,故错误;
D、将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元素是只讲种类不论个数,根据柠檬酸的化学式可知,柠檬酸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7:8,故A错误;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B错误;C、由柠檬酸化学式可知,每个柠檬酸分子(不是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共21个原子,每个原子中有一个原子核,所以柠檬酸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1个原子核,故C错误;D、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柠檬酸能与铁锈反应,能够去除铁制水壶里的锈迹,故D正确。故选D。
4.A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慢慢的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符合题意;
B、把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试剂瓶中,会污染整瓶药品,应该用试管或小烧杯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酚酞溶液检验,不符合题意;
C、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把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溶液中,试纸中的物质会污染待测溶液,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固体是易潮解,且具强有腐蚀性,称量时不能放到托盘的纸上,应该放到玻璃器皿中称量,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详解】
HCl是盐酸,故选B。
6.B
【详解】
A、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不是酸,故A错;
B、水、生石灰、二氧化碳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都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不是碱,故C错;
D、碳酸氢铵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它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故D错。
故选:B。
7.B
【详解】
A、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钠和水,NaOH溶液喷成雾状能充分吸收SO2的原因是增大吸收面积,故正确;
B、沉淀室中发生的反应是亚硫酸钠与石灰乳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Ca(OH)2═CaSO3↓+2NaOH,故错误;
C、氧化室中通入氧气的目的是将亚硫酸钙氧化成硫酸钙,方程式为2CaSO3+O2=2CaSO4,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故正确;
D、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OH,有利于节约成本,故正确。
故选B。
8.D
【详解】
A.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防止酒精溢出发生火灾,故图中操作错误,选项A错误;
B.在稀释浓硫酸时,如果将水倒进浓硫酸,则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故图中操作错误,选项B错误;
C.将带余烬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氧气是否已经收满.因为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若带余烬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则是用来验证是否是氧气,故图中操作错误,选项C错误;
D.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不和氢氧化钠溶液,所以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且气体从长导气管进,短管出,故图中操作正确,选项D正确。
9.A
【详解】
A、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
A、生石灰吸空气中水蒸气质量增加,故不合题意。
B、浓氨水易挥发,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符合题意。
C、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质量增加,故不合题意。
D、烧碱就是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水发生潮解,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质量增加,故不合题意。
故选B
11.B
【详解】
试题分析:A选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铁丝置于稀硫酸中,表面产生气泡,溶液逐渐由无色变成浅绿色;C选项在潮湿的空气中,铁钉表面逐渐产生疏松的红棕色固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铁钉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12.B
【详解】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有可能是盐溶液,比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推理不合理;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推理合理;
C、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推理不合理;
D、金属和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属性质的混合物,所以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推理不合理;
答案:B。
13.A
【详解】
A、50~100s,压强变大是反应放出热量、生成氢气共同导致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100s时,容器内温度最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C、100s之后盐酸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为AlCl3,该选项说法正确;
D、100s之后反应停止,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导致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4.A
【详解】
A、浓盐酸和浓氨水都易挥发,大量白烟是由于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所致,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烟,并放出大量的热,错误;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烧杯内壁不会出现水雾,错误;
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错误;
故选A。
15.A
【详解】
A、H2SO4能与足量的Fe2O3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uO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C粉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16.C
【详解】
A、过量的硝酸银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硝酸银,A错;
B、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有颜色,有气味杂质,还需要过滤才能得到纯水,故B错误;
C、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去除一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
D、硫酸铜可溶,加足量水后,硫酸铜溶液和铁会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故D错误;
故选:C
17.除去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偏大 3CO+ Fe2O32Fe + 3CO2 56% 在末端增加尾气吸收装置
【详解】
(1)因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甲装置是除去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除水蒸气选用浓硫酸。除二氧化碳时,气体要从溶液中通过,会带出水蒸气,所以要先除二氧化碳再干燥,若将甲装置和乙装置的顺序调换,使水蒸气的含量增加,对实验结果偏大;
(3)丙装置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 Fe2O32Fe + 3CO2;根据测得丁装置的质量增加了2.2g,戊装置质量增加了1.1g,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1.1g=3.3g;
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
x=2.8g;
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4)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不得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从环保角度上述实验装置在缺陷,改进方法为在末端增加尾气吸收装置。
18.、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溶液变红) 10 e→f,温度逐渐上升,其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答案合理即可);f→g,温度逐渐下降,其原因 是溶液的 然冷却, 是加入冷的稀盐酸起到冷却作用(答案合理即可) 10%
解:设的质量为x
x=0.8g
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分析】
(1)根据b点pH>7,溶液中含有,已经加入少量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因此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进行解答;
(2)根据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d点pH<7,呈酸性,因此溶液变为红色;
(3)根据酸碱中和反应放热,完全反应时放热最多,溶液温度最高,pH应为中性进行分析解答,认真分析图3中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进行解答;
(4)根据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去求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详解】
(1)b点pH>7,溶液中含有,已经加入少量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因此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故溶质中、,故填:、;
(2)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d点pH<7,呈酸性,因此溶液变为红色,故填: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溶液变红);
(3)酸碱中和反应放热,完全反应时放热最多,溶液温度最高,pH应为中性,V的数值最接近10;e→f,温度逐渐上升,其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答案合理即可);f→g,温度逐渐下降,其原因 是溶液的 然冷却, 是加入冷的稀盐酸起到冷却作用(答案合理即可);
(4)见答案。
19.NaOH溶液 HCl、NaCl Na+ 、Cl- H+ 、OH- 酸解离出的H+和碱解离出的OH- 结合生成H2O / H+和OH- 结合生成H2O 10%
【详解】
(1)坐标的pH变化是由小于7到大于7的过渡,因此进行的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溶液呈现酸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氢和氯化钠;
(3)当溶液的pH=7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的氢离子和碱电离的氢氧根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过程,即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5)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73g×5%=3.65g;
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x 3.65g
解得:x=4g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20.8 B C 最外层电子数 N2 AC 沉淀(浑浊) 盐酸 酚酞(可溶性铜盐、碳酸盐等) 溶液变红色(蓝色或白色沉淀) 将矿石粉碎 MgCO3+2HCl=MgCl2+H2O+CO2↑ 化合反应 避免氯化镁与氯化铁同时转化为沉淀 NaCl
【详解】
(1)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D中的。
②A是氟原子,B是氯原子,C是氯离子,D是氩原子,B、C质子数相同,故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和C。
③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相同,反应前有碳元素、氧元素、氮元素,反应后有碳元素、氧元素,则丁中含有氮元素,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氮气,化学式为N2。
②A、化学反应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A正确;
B、该反应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B不正确;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故C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2:1,故D不正确。故选AC。
(3)①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取氢氧化钙粉末溶于足量水中,有沉淀(浑浊)现象出现,小强判断该药品已变质。
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的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粉末变质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可溶性铜盐、碳酸盐等) 溶液。 溶液变红色(蓝色或白色沉淀) 氢氧化钙粉末部分变质。
(4)①将矿石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为了提高“酸浸”的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升高温度、将矿石粉碎。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O3+2HCl=MgCl2+H2O+CO2↑。
②“氧化”过程中,转化为是氯化亚铁和氯气生成氯化铁,反应符合多变一,故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③氢氧化钠和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沉淀”时需严格控制NaOH溶液的用量,其目的是避免氯化镁与氯化铁同时转化为沉淀。
④氢氧化钠和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和NaCl。
21.
(1)
(2) Ⅳ 二氧化碳没有可燃性 尖锐的爆鸣声 I 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不变浑浊
【分析】
(1)
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2)
提出假设:假设Ⅳ不成立,查阅资料中显示,生成的是可燃性气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可能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a.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b.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白雾,说明有水生成,可得出假设I错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生成水;c.CH4和H2的区分是检验燃烧后的产物,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生成水,所以检验产物中有无二氧化碳生成;将烧杯迅速倒转,向其中注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气体为CH4,假设Ⅱ成立;若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气体为H2,假设Ⅲ成立;
反思评价:根据以上探究,生成的气体为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2.水溶液中都有 气球胀大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不变红,则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 除去过量的 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再加热蒸发 14.2%
【分析】
(1)根据碱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溶质的质量分的计算数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①碱的通性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填:水溶液中都有;
②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如图所示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故填:;
(2)①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能生反应。挤压胶头滴管后,小康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由于瓶内二氧化碳气体被消耗起亚变小,所以气球胀起,故填:气球胀大;
②小康想探究反应后锥形瓶中液体溶质的成分, 根据题中条件可设计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不变红,则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故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不变红,则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
(3)①根据反应图可知,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沉淀,反应方程式为,故填:;
②加入溶液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因为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填:除去过量的;
③碳酸钠溶液是过量的,滤液中含有过量的碳酸钠,可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再加热蒸发,故填: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再加热蒸发;
(4)98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中,稀硫酸质量为:
设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