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解度一课一练(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3溶解度一课一练(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7 17: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3溶解度
一、选择题(共16题)
1.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
A.压强增大而减小 B.压强减小而减小
C.温度升高而增大 D.温度降低而减小
2.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对该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硝酸钾析出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B.降低温度可使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向80g水中加入20g甲,溶解后其溶质质量分数为20%
4.20℃时分别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4.2 2 0 9.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的 B.四种物质溶解过程中都放热
C.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20℃时,四种溶质的溶解度关系是:丙>乙>甲>丁
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8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6.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7.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8.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30g a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B.b中混有少量a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C.t1℃时,a与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D.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b>a>c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B.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均有晶体析出
C.t2℃时将60g的甲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t1℃时25g的乙可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A. 除去CO中的CO2 B. 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了
B.证明的密度比空气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配制的澄清石灰水
1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20℃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50℃时把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2
C.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 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D.将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13.氯化铵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40 50 58 68
A.20 ℃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是25%
B.20 ℃时,70 g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后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C.40 ℃时,75 g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加入25 g水后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30%
D.80 ℃时,84 g氯化铵饱和溶液降温至60 ℃时有10 g氯化铵析出
14.t ℃时,测得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溶解某物质(不含结晶水)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绘制成如图中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B.P、Q点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随着水质量的增加该物质的溶解度变大
15.下列有关X、Y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的是
选项 X Y
A 氧化物 化合物
B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C 溶液 溶质
D 饱和溶液 浓溶液
A.A B.B C.C D.D
16.在25℃时,向100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1gNaCl固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NaCl固体不溶解 ②KNO3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分数不变
③NaCl固体能溶解 ④KNO3的质量分数变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共6题)
1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浓硫酸。
(1)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
(2)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
(3)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后,甲、乙两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加浓硫酸外,还可以加__________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8.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l)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①8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温至40℃,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钙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60℃硝酸钾饱和溶液105g,若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_____。
③20℃时,将20gNaCl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④向2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至20℃,此时溶液中钙离子数目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数目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溶液中钙离子浓度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浓度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⑤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的方法是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2)列式计算:用100g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0.9%的生理盐水,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_____(水的密度为1.0g·mL-1)
19.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如图所示,三个实验均和水有关。
①请指出实验 A 中过滤操作的两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 B 能说明 CO2 可溶于水,并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实验 C,滴加水后能看到 U 形管中_____(填“左边”或“右边”)液面升高。
(2)下面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3)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良种会下沉,次种会漂浮。
①室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约为 36g。上述选种用的氯化钠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 “不饱和”)溶液。
②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24%的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来配制 3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 化钠溶液,则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_____。
(4)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常温下,乙易溶于水
D从 t2℃降至 t1℃,甲、乙溶液中均有晶体析出
②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要提纯甲,实验步骤:加水溶解,蒸发浓 缩,___________,然后过滤。
20.溶解度是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依据。
(1)根据上图解决下列问题:(M、N均不含结晶水)
①温度为____℃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1℃时,将20 g M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 g,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再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③t2℃时,将25 gN加入50 g水中,完全溶解后要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其操作方法是____。
(2)根据下表解决实际问题: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NO3 31.6 45.8 85.5 100 169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某KNO3样品中含有少量K2CO3,其提纯过程如下:
①上图中溶液C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为______g。(结果保留整数)
21.硝酸钾、氯化钠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0℃时,将硝酸钾、氯化钠固体各35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3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
(1)图1中P点含义是________
(2)图2中烧杯甲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图2烧杯甲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图2烧杯乙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图3烧杯甲中溶液质量比烧杯乙中溶液质量大
(4)图3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为使该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将溶液恒温蒸发50g水,是否可行_____(填“是”或“否”)。
22.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分析提纯方法)
表一:常温下(20℃)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S S≥10g 1g≤S<10g 0.01g≤S<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表二: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1)①常温下,KNO3和NaCl的溶解性均为______。
②根据表中数据,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_____.
③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获得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 ______g.
(2)(设计提纯步骤)
①选取样品(9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
②配制80℃时KNO3的饱和溶液(加水约56.2mL,水的密度约为1g mL﹣1)
③降温至20℃
④得到晶体
(设计提纯方案)
为了证明④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铬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
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________,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 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________g(精确到0.1g)与(4)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方案三________与95%进行比较;
方案四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有大量气泡从瓶口逸出,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选B。
2.D
【详解】
A、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有晶体析出,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说法正确;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溶解度的溶解度减小,硝酸钾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故选项说法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B
【详解】
A、根据图示可知,t1℃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所以降低温度时,丙的不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正确;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向80g水中加入20g甲能全部溶解,溶解后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正确。
故选B。
4.D
【详解】
A、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此表中只是体现是种物质溶解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情况,无法判断温度的变化,故B错误;C、溶剂质量相同而丁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所以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C错误;D、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所以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故D正确。故选D。
5.B
【详解】
试题分析:A选项有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可知,温度升高饱和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B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在该温度下为两种物质的交叉点;C选项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30g的甲乙物质能溶解在100g水中;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60g甲物质,形成饱和溶液;故答案选择B
6.D
【详解】
A、相同温度时,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浓,故A不正确;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浓溶液是指浓度比较大的溶液,与饱和不饱没有直接关系,故B不正确,C、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有的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也有的降低,故C不正确;D、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D正确。故选D。
7.D
【详解】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是错误的,必须有温度的限制,故A错误;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说明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0g,所以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溶液质量为10g+50g=60g,故B错误;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解度变小,会析出晶体,所以仍然饱和,故C错误;
D、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所以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变为饱和溶液,它的质量分数要按照t1℃甲物质的溶解度计算;乙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按照t2℃时乙的溶解度计算就行,因为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2℃时乙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故D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t2℃时a的溶解度是50g,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g,形成溶液的质量是25g+50g=75g,故A错误;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适合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来获取晶体,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适合采用蒸发结晶来获取晶体,所以提纯b采用蒸发结晶,故B错误;
C、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故C错误;
D、将 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降温到t1℃时,b、a仍然是饱和溶液,且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c为不饱和溶液,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c,故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正确,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均有晶体析出正确,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t2℃时将60g的甲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33.3%,不是37.5%,故选项符合题意。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所以25g的乙物质能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除去CO中的CO2,应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若通过氧化铁,是除去了一氧化碳,错误;
B、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中有2个变量,一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二是有无加催化剂,故无法探究,错误;
C、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活塞移动,正确;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没有控制变量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均不同,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
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是否收集满,应该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氧气,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过程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过程中天平始终平衡,说明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此可推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5g氢氧化钙不能完全溶解在95g水中,因此不能配制的氢氧化钙溶液,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2.D
【详解】
A、20℃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没有确定溶液质量,不能比较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错误;
B、50℃时,A的溶解度为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A放入100g水中恰好能得到100g+50g=150g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50g:150g=1:3,错误;
C、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A、B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所以20℃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错误;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2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是×100%≈28.6%,错误;B、根据氯化铵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表,氯化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70g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后,溶解度增大,得到不饱和溶液,正确;C、4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5g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铵的质量为75g××100%=25g;加入25g水后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100%=25%,错误;D、8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8g,68g氯化铵溶于100g水形成168g饱和溶液,则该温度下84g的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34g氯化铵,50g水;60℃,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8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铵29g,则80℃时,84g的氯化铵饱和溶液降温至60℃时有34g-29g=5g氯化铵析出,错误。故选B。
14.B
【详解】
A、由图可知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错误;
B、由图可知P、Q两个点代表的都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N点对应的溶质的质量为20g,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错误;
D、物质的溶解度与加入水的量的多少无关,错误。故选B。
15.C
【详解】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Y包含X,不符合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故选项A错误;
B、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是并列关系,不符合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故选项B错误;
C、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符合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故选项C正确;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16.B
【详解】
①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某一溶质来说,25℃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但加入1gNaCl固体,仍然能溶解氯化钠,故①错误;
②25℃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加入NaCl固体,仍然能溶解氯化钠,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增大,KNO3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分数减小,故②错误;
③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某一溶质来说,25℃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但加入1gNaCl固体,仍然能溶解氯化钠,故③正确;
④25℃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但加入NaCl固体,仍然能溶解氯化钠,硝酸钾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质量增大,KNO3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分数减小,故④正确。故③④说法正确。故选B。
17.40g 甲大于乙(S甲﹥S乙) 甲减少乙增多 氢氧化钠或生石灰(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
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1)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2)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甲>乙;(3)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由因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故可知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后,甲、乙两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甲减少,乙增多。除了加浓硫酸外,还可以加NaOH(或CaO)等在溶解于水或者和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的固体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同样的结果,不同的原理)。
18.不饱和 39.2g 26.5% 减小 不变 降温结晶 1900mL
【详解】
(一)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8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温至40℃,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
②现有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105g,若降温至20℃,理论上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55g-15.8g=39.2g;故答案为39.2g;
③20℃时,将20gNaCl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④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水减少,此时溶液中钙离子数目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数目减少;溶液中钙离子浓度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浓度不变。
⑤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2)设需要水的体积为x
100g×18%=0.9%×(100g+x×1.0g·mL-1),x=1900mL。
19.未使用玻璃棒引流 漏斗下端管口未紧贴烧杯内壁 右边 AC 不饱和 100g BC 冷却结晶
【详解】
(1)①实验 A 中过滤操作的两处错误:未使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管口未紧贴烧杯内壁。
②实验 B 能说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实验 C中滴加水后,锥形瓶内气压增大,能看到 U 形管中右边液面升高。
(2)
A、海水属于溶液,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说法正确;
B、在蒸发池中,溶剂水不断减少,氯化钠会析出,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小,说法错误;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不断蒸发,质量逐渐减少,说法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故填:AC。
(3)①室温下氯化钠溶解度约为 36g,则室温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大于16%,上述选种用的氯化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②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x,则,x=100g,故需要蒸馏水100g。
(4)
A、溶解度比较需要指定某一温度,说法错误;
B、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此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说法正确;
C、0℃时乙溶解度为20g,故常温下,乙溶解度大于20g,易溶于水,说法正确;
D、甲乙溶液的状态不确定,从 t2℃降至 t1℃,不能确定甲、乙溶液中有无晶体析出,说法错误;
故填:BC。
②甲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并影响比较显著,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要提纯甲,实验步骤: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
20.t2 65 不变 先加热蒸发部分水,再降低温度t2℃以下,使固体完全溶解(或先降低温度,再加入N至饱和) 饱和 33
【详解】
(1)①据图可以看出,在t2℃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②t1℃时,M的溶解度是30g,将20gM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5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5g+50g=65g。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10g水中能溶解M3g,故仍然是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不变;③t2℃时,N的溶解度是50g,将25gN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形成的是饱和溶液,要提高该溶液的溶解质量分数,可以先加热蒸发部分水,再降低温度t2℃以下,使固体完全溶解(或先降低温度,再加入N至饱和);(2)①加入硝酸钙溶液,硝酸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故B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溶液C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图2中溶液C是饱和溶液;②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析出晶体是53.9g,恰好是100g水中析出的硝酸钾的质量,故溶液C中水的质量是100g,其中硝酸钾的质量是31.6g,故硝酸钾的质量是53.9g+31.6g=85.5g,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为。
21.在t℃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6.2g KNO3 B 25.9% 否
【详解】
(1)P点为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因此P点的含义是在t℃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是36.2g或者在t℃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6.2g;
故填:在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6.2g。
(2)20℃时,将硝酸钾、氯化钠固体各35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乙烧杯中固体全部溶解,甲烧杯固体还有部分未溶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因此烧杯甲中溶液的溶质是KNO3;
故填:KNO3。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而甲烧杯中是100g的水放了35g的氯化钠,因此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故A错;图2中乙烧杯中还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因此肯定是饱和溶液,故B对;图3中甲、乙烧杯中溶剂的质量都是100g,溶质的质量都是35g,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一样的,故C错;
故填:B。
(4)图3中乙烧杯中溶剂的质量是100g,溶质的质量是35g,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可知,w(KNO3)=×100%=25.9%;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则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42.75g,将烧杯乙蒸发掉50g水,则水有50g,硝酸钾有35g,因此还是不饱和状态。
故填:25.9% 否。
22.易溶 138 硝酸银 77.2 82% 利用20.2g与5g进行比较
【详解】
(1)①由表二可知,20℃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和36.0g,均大于10g,所以常温下,KNO3和NaCl的溶解性均为易溶;
②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可画出其溶解度曲线;
③所绘制的曲线,找出KNO3曲线中横坐标为70时所对应的纵坐标的数值,为138,所以在70℃时KNO3的溶解度约为138g;
(2)①假设④中的晶体是纯净的KNO3,则所配制的溶液中不含NaCl,因此可滴加硝酸银溶液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aCl,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NaCl,晶体④不是纯净的KNO3,反之晶体则是纯净的KNO3;
②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设在该温度下的56.2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得x=17.8g,则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95g-17.8g=77.2g;
③析出晶体中硝酸钾所占的比例,因此82%与95%进行比较。
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设在该温度下的56.2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得y=20.2g,则在20℃时,56.2g水中可以溶解氯化钠20.2g,大于5g,则实验中加入的5g氯化钠可以全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