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1.1对酸碱的初步认识一课一练(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1.1对酸碱的初步认识一课一练(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7 17:1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1对酸碱的初步认识
一、选择题(共16题)
1.常温下,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酸性的是( )
A.洁厕灵(1~2) B.鸡蛋清(7~8) C.鸡蛋清(8~9) D.油污净(12~13)
2.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葡萄3.5﹣4.5,苹果2.9﹣3.3,牛奶6.3﹣6.6,鸡蛋清7.6﹣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胃酸过多的人应多食苹果 B.葡萄汁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牛奶和鸡蛋清为碱性物质 D.苹果汁的酸性比葡萄汁弱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可以区分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pH
C.人体摄入过量碘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D.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4.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柠檬汁2.2-2.4 B.苹果汁2.9-3.3
C.番茄汁4.0~4.4 D.鸡蛋清7.6-8.0
5.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 )
A.食盐水
B.白醋
C.蒸馏水
D.纯碱溶液
6.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可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到酸溶液显红色,遇到碱溶液显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物理变化
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显黄色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C.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蝴蝶兰花的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
D.蝴蝶兰花的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B.相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C.煅烧一定量的石灰石
D.用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8.下列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9.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色,则该溶液是碱溶液
B.某溶液滴加BaCl2试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某溶液滴加稀HCl,无现象,再滴加BaCl2试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该溶液含有SO42﹣
D.某钠盐溶液加入稀盐酸后会产生CO2气体,则该溶液是Na2CO3溶液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表中的不同试剂进行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所用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则硫酸过量
B 硫酸铜溶液 出现蓝色沉淀,则氢氧化钠过量
C 锌粒 有气泡产生,则硫酸过量
D 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不能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A.A B.B C.C D.D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往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B.某温度下,将一定量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
C.高温煅烧一定量碳酸钙
D.往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锌粉
12.化学实验中处处表现出颜色变化美,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将汞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 色粉末
B.将空气中燃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
C.向含有酚酞的水中滴加浓氨水,会看到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
D.往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
13.用pH试纸测定某液体的酸碱度时不能先把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否则所测得的液体pH值与实际情况相比,其结果可能会
A.相等 B.偏大 C.偏小 D.以上三种结果都有可能出现
14.推理和归纳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
A.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不一定含碳元素
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室温下pH<7的溶液呈酸性,同理pH<7的雨水是酸雨
15.下列四个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动趋势与对应的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至完全分解
1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银也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碱溶液的pH>7,因此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二、综合题(共6题)
17.数字化装备正逐步进入校园。利用数字传感器可以测得酸与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的图象。如图是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的图象。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并用其测定某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⑴ 配制84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cm3)
_______mL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加水_______mL。在实验室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__________、混匀、装瓶并贴上标签。
⑵ 用上述配制的稀盐酸加入到20g某氢氧化钾溶液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上图所示。
① 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_____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② 当加入20 g稀盐酸时,所得溶液中的离子有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18.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1)写出图中不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
(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于生活、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测酸碱度常用pH试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②下图是绘制的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的pH值变化图,据图判断横坐标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主要有__________,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
(3)利用下图装置可以用纯净、干燥的CO还原Fe2O3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杂质CO2和H2O。
①请写出装置C玻璃管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
②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
③请分析上述反应装置是否合理,如不合理提出改进建议。___________
(4)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g石灰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加入18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8.67g(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19.图A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 图A并不完整,请你将此装置图补充完整_________。
(3) 小光认为B图中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_________气压______,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软塑料瓶变瘪。小军认为此实验能得出CO2能溶于水的结论,但无法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
(4) 为了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你认为接下来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实验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则可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20.(一)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___________(填字母标号,下同)做发生装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___装置。
(3)F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洗气等的多功能装置。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可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进入F中。
(二)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
(4)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
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
猜想三: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5)实验步骤1:取少量烧杯内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1:___________。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2:取少量烧杯内溶液加入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2:___________。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6)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
(7)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或方法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______(填序号)
a、pH试纸 b、检查导电性 c、镁条
(8)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1.以菱锌矿(主要成分是 ZnCO3,杂质为 Fe2O3、FeO、CuO)为原料制备七水硫酸锌(ZnSO4 7H2O),同时得到铁红副产品,其工艺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 98%的硫酸配制 200g 质量分数为 24.5%的稀硫酸,需要水( 密度 1g/mL)的体积为______mL,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和 ______。
(2) 物质 X 是______ 确定除铜完成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氧化”中加入 H2O2的目的是在硫酸的作用下将溶液中的 FeSO4转化成 Fe2(SO4)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除铁过程中,反应温度、溶液 pH 对除铁效果均有影响,为探究除铁的最佳效果,某同学做了以下的实验并记录了相关数据,请回答问题:
编号 反应温度/℃ 溶液 pH 除铁率/%
a 30 2 91.5
b 30 2.5 93.3
c 40 2.5 95.1
d 40 3.1 Y
e 50 3.1 99.5
①实验______对比,得到的结论为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温度增大,除铁率提高。
②实验 a 和实验 b 对比,得到结论是______。
③最佳的除铁条件为反应温度______℃,溶液 pH______。
(5)流程中获得七水硫酸锌前省略的操作是______ 、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洗涤经常选用 95%的乙醇,优点是______(填一个答案);烘干操作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其原因是______。
(6)取 28.70g ZnSO4 7H2O 加热至不同温度,剩余固体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ZnSO4 7H2O 加热到 100℃时所得固体的化学式为是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2.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常见气体,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装置C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从_______________端(选填“a”或“b”)进入。
③装置D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药品加入完毕后(如图D 所示),欲产生二氧化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中用足量的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为0.2mol。试计算:稀盐酸中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多少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数字化实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它可将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下面是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两种方案。请回答:
Ⅰ. 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________________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乙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Ⅱ. 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洁厕灵的pH为1~2,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鸡蛋清、油污净的pH都大于7,显碱性。
故选A。
2.B
【详解】
A、苹果的pH小于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苹果,错误;
B、葡萄汁的pH小于7,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正确;
C、牛奶的pH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的pH大于7,为碱性物质,错误;
D、苹果汁的pH小于葡萄汁的pH,酸性比葡萄汁强,错误.
故选B.
3.B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用水能区分,故A说法正确;
B、使用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否则pH可能不准确,故B说法错误;
C、人体摄入过少或者过量碘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故C说法正确;
D、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4.A
【详解】
pH<7的溶液显酸性,且pH的数值越小,酸性越强,故选A。
5.B
【详解】
A、食盐水呈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故A错误;
B、白醋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B正确;
C、蒸馏水呈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故C错误;
D、纯碱(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
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显黄色的一定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故B正确;
C、将食盐溶液滴入蝴蝶兰花的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食盐溶液呈中性,故C正确;
D、蝴蝶兰花的溶液遇酸溶液显红色,遇碱溶液显黄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故D正确。
故选A。
7.B
【详解】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时,溶液pH减小,直到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反应,锌的反应速率快,由反应的方程式、 可知,铁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会减小到零,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8.B
【详解】
A、三种物质中,铁的着火点最高,不符合题意;
B、在硫化氢中,氢元素显价,故硫元素显价,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硫中,氧元素显价,故硫元素显价,硫酸中,硫元素显价,符合题意;
C、生铁和钢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高而钢的含碳量低,不符合题意;
D、纯碱的溶液显碱性,酸奶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
A、无色溶液使石蕊变蓝色,说明该溶液显碱性,但不一定就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是盐溶液,故A错误;
B、氯离子和银离子生成的氯化银也不溶于硝酸,故B错误;
C、加盐酸无现象,说明了没有银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只能是硫酸钡沉淀,故C正确;
D、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都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比如:碳酸氢钠中加入盐酸也会出现此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
A、加入氯化钡溶液,能同时与稀硫酸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不能确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B、加入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能只能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说明原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过量;故选项正确,但不符题意;
C、加入锌粒,稀硫酸只能与锌反应产生氢气,说明原混合溶液稀硫酸过量;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且硫酸钠显中性,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若混合溶液中稀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遇酚酞也不变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详解】
A、由36.5份质量的氯化氢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往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得到的溶液呈酸性,pH不为7,错误。
B、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改变,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钙元素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正确。
D、往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锌粉,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2份质量的氢气,溶液质量增加,但开始时溶液的质量不为0,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
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将汞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氧化汞,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故A正确;
B、将空气中燃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淡蓝色变为蓝紫色,故B错误;
C、向含有酚酞的水中滴加浓氨水,会看到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故C正确;
D、往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故D正确。故选B。
13.D
【详解】
用pH试纸测定某液体的酸碱度时先把试纸润湿,相当于将溶液稀释,如果该液体为酸性溶液,其酸性会减弱,pH会增大;如果该液体呈中性,pH则不变;如是该液体为碱性溶液,溶液的碱性会减弱,pH会减小,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故选D。
14.A
【解析】
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B、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错误;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D、室温下pH<7的溶液呈酸性,pH<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错误。故选A。
15.B
【详解】
A.等质量的锌、铁和盐酸反应,锌的金属性比铁强,故锌反应速度快;因酸的质量足量,最终生成氢气质量不相同;故A错误;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B正确;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pH不断减小,但无限稀释仍显碱性,不可能等于7或小于7,故C错误;
D.因为二氧化锰中有氧元素,则图中氧元素的质量不能为零,故D错误;
故选B。
16.D
【详解】
A.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在铜前,所以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银在铜后,因此银不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B.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就能到达灭火的目的;C. 碱溶液的pH>7,如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D. 溶液的化学性质是由溶质溶于水产生的离子决定的,同样的微粒决定同样的性质。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选D
17.19.2 61.3 量取 36.5g K+ 、Cl-、OH-
【详解】
(1)根据配制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37%浓盐酸溶液的体积为x,则有:84g×10%=37%×x×1.18g/cm3,解得x=19.2 mL,则需要水的体积=84g-19.2 mL×1.18g/cm3=61.3 Ml;在实验室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浓盐酸和水,然后混匀、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2)①根据温度变化曲线,溶液pH=7时,即为氢氧化钾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即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 36.5g 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②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当加入20g稀盐酸时,氢氧化钾未完全反应,此时所得溶液为反应生成氯化钾与未完全反应的氢氧化钾的混合溶液;故溶液中溶质为KOH、KCl;故所得溶液中的离子有、、。
18.烧杯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得到溶液的pH值 H+和Cl- 氯化钙和氯化氢(或CaCl2和HCl) 吸收并证明反应后生成有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不合理,应加装反应后尾气收集或点燃装置(合理即可) 75%
【详解】
(1)试管、燃烧匙和蒸发皿能直接加热,烧杯需要垫石棉网加热,不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名称烧杯。
(2)①测酸碱度常用pH试纸,用pH试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操作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得到溶液的pH值。
②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据图判断横坐标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主要有H+和Cl-,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
(3)①装置C玻璃管中,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并证明反应后生成有二氧化碳。
③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上述反应装置不合理,应加装反应后尾气收集或点燃装置。
(4)设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解得x=0.75g;
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
答: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75%。
19.CaCO3+2HC====CaCl2+CO2↑+H20 补固体、液体、液面、气泡、玻璃片 减少 变小 由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有新物质(H2CO3)生成(或CO2溶于水也会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因此不能证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等)(合理即可) 向变瘪的塑料瓶里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由紫色变红色(合理即可)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CaCl2+CO2↑+H2O;
(2)容器要有药品,长颈漏斗要形成液封,要有气泡;集气瓶口有玻璃片;完整装置图补充如下:;
(3)B图中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小,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软塑料瓶变瘪;小军认为此实验能得出CO2能溶于水的结论,但无法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结论,他的理由是:由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有新物质(H2CO3)生成(或CO2溶于水也会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因此不能证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等)(合理即可);
(4)为了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设计和操作实验:向已变瘪的塑料瓶里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观察到溶液由紫色变红色,则可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20.
(1)酒精灯
(2) B D
(3)b
(4)可能是CaCl2和HCl
(5) 无明显现象 开始产生气泡,后出现白色沉淀
(6)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7)ac
(8)CaCO3
【解析】
(1)
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
(2)
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B;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收集较纯的氧气要用排水法,故收集装置选择D;
(3)
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可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需要将水压入量筒内测量气体体积,故气体从b进入F中;
(4)
盐酸加入氢氧化钙中,盐酸少量生成氯化钙,还有氢氧化钙剩余,此时溶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盐酸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钙,盐酸过量则溶质我氯化钙和盐酸,故猜想三为可能是CaCl2和HCl;
(5)
结论是猜想一不正确,说明溶液没有氢氧化钙,故加入酚酞溶液现象是:无明显现象;
结论是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说明溶质含有氯化钙和盐酸,故加入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在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实验现象2是:开始产生气泡,后出现白色沉淀;
(6)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7)
验证溶质含有HCl,可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也可以加入镁条看是否产生气泡;
故选ac;
(8)
烧杯内溶质为CaCl2和HCl,要使溶质只有氯化钙,则需要将盐酸反应掉,故加入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量的碳酸钙不溶于水,可以过滤掉,故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CaCO3。
21.150mL 量筒 锌 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bc 其他条件不变时,溶液pH越大,除铁率越高 50℃ 3.1 蒸发浓缩 便于干燥或减少晶体溶解损失 防止晶体失去结晶水或防止晶体受热分解
所以化学式为:ZnSO4 H2O
【详解】
(1)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x=150g,体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和量筒,故填:150mL;量筒。
(2)加入x最终生成了硫酸锌水合物,故X为锌,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故填:锌;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加入 H2O2 的目的是在硫酸的作用下将溶液中的 FeSO4 转化成 Fe2(SO4)3,化学方程式2FeSO4+H2O2+H2SO4=Fe2(SO4)3+2H2O,故填:2FeSO4+H2O2+H2SO4=Fe2(SO4)3+2H2O。
(4)①实验bc温度不同,除铁率不同,bc对比,得到的结论为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温度增大,除铁率提高,故填:bc。
②acpH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实验 a 和实验 b 对比,得到结论是其他条件不变时,溶液pH越大,除铁率越高,故填:其他条件不变时,溶液pH越大,除铁率越高。
③温度越高、pH越大除铁率越高,最佳的除铁条件为反应温度50℃,溶液 pH=3.1,故填:50;3.1。
(5)流程中获得七水硫酸锌前省略的操作是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洗涤经常选用 95%的乙醇,优点是便于干燥或减少晶体溶解损失;烘干操作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其原因是防止晶体失去结晶水或防止晶体受热分解,故填:蒸发浓缩;便于干燥或减少晶体溶解损失;防止晶体失去结晶水或防止晶体受热分解。
(6)见答案。
22. b 挤压软塑料瓶使液体药品与固体药品接触 0.4(实验中用足量的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为0.2mol,设稀盐酸中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x,则
解得x=0.4mol。 红 对照 强
【详解】
①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棉花,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C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从b进入。
③装置D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药品加入完毕后(如图D 所示),欲产生二氧化碳接下来的操作是:挤压软塑料瓶使液体药品与固体药品接触。
④见答案。
⑤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乙试管的作用是对照
Ⅱ.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pH逐渐减小,酸性逐渐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