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八年级上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八年级上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8 17: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 中国的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中国政府就发表声明指出:“中国进行核实验,发展核武器是出于防御的目的,并表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钱学深,中国人的骄傲!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
它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系统工程专家,系统科学思想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又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在导师T.von卡门的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国。1929年到1934年,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读书,这是1934年的毕业照 30年代钱学森是卡门组织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1943年他和F.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40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成功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导弹是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导弹的先驱。钱学森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他和卡门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1949年他还提出了用火箭助推的滑翔机作为洲际旅客运输火箭的设想和核火箭的设想。 1945年,冯·卡门和钱学森(中)等在德国考察。1945年,冯.卡门和钱学森(右一)等在德国考察。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juàn刘敬智 钱学森回国后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 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后他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和年轻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在宴会上。 1963年1月,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会见钱学森(左一)等100多位科学家。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核导弹试验,图为核导弹升空,钱学森(右一)与聂荣臻(右二)等在现场看到导弹飞行正常时的情景。 钱学森毕业照(1934)和冯.卡门在德国考察1988年,在书房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1、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用几个四字词语归纳文章内容,找出文章叙事线索。庚  遨 游  眷 恋  拘 留  触 怒  募 捐     ┏ hè    ┗ xià 吓(chù )(juàn)(gēng)(ào)(jū)(mù)吓唬恐吓读准下列字音课文内容赤子归国之路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2)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祖国贡献巨大。 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以时间先后为序 明线
眷恋祖国的深情 暗线选材精当,详略得当。始终“上海交通大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拜读于”名师、“获博士学位”等,这些内容说明什么?都说明了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 说明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
  关于钱学森的成就,文中既有正面叙述,也有侧面表现。正面说明有:“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担任各种重要职务、“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与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在美国时,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都表明钱学森不仅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而且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   作者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品读课文 我认为文章中的 扣住了“眷恋”,很有深意,请听我的分析: 品味语句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 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
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
国 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
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
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
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
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
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
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
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
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
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
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①美国移民局通知他,不许离开美国, 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
②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关押15天。
③美移民局非法限制钱的自由,要他一个月到移民局报到一次,并不准离开洛杉矶。
④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五年的。 这种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的返回祖国的意志! 4、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 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2)说说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作用。
①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②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③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①更突出了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操。
②表现钱学森夫妇回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
③体现了周总理和党中央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高度重视。 ③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①更突出了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操。
?②表现钱学森夫妇回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
?③体现了周总理和党中央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高度重视。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方法有:
一是结合文章中心,二是依据人
物性格特征,三是联系时代背
景……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了,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精当选材,使文章有详有细,详略得当的。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