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4 18:50: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屋舍   俨然   怡然   
qiān   陌 垂髫   邑人   
诣太守    问津   
【答案】shè;yǎn;yí;阡;tiáo;yì;yì;jīn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故答案为:shè; yǎn; yí;阡; tiáo; yì; yì; jīn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辨识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能力,解题时要多联系平时的积累,特别是易错字、同音字。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D.不复出焉 不复得路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于是,就/竟然,居然;
B.作为/向;
C.舍弃/房舍;
D.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的意义要归类总结并熟记于心。做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C
【知识点】桃花源记;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文言同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具答之”的“具”应解释为“详细地”。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本题中的“具”解释为“详细”。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 异:   
(2)复前行
前:   
(3)欲穷其林
穷:   
(4)处处志之
志:   
【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根据语境可知,划线词分别是:(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4)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故答案为:(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同学们平时应把这些作为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豁然开朗
开朗:   
(4)屋舍俨然
俨然:   
(5)阡陌交通
阡陌:   
(6)并怡然自乐 怡然:   
(7)具答之
具:   
(8)咸来问讯 讯:   
(9)皆叹惋
叹惋:   
(10)便扶向路
扶:   
(11)欣然规往
规:   
【答案】(1)沿着,顺着
(2)繁多的样子
(3)开阔敞亮
(4)整齐的样子
(5)田间小路
(6)快乐的样子
(7)详细
(8)消息,情况
(9)感叹
(10)沿着、顺着
(11)打算,计划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均为课文中出现的实词,在平时要强化识记。
故答案为:(1)沿着,顺着
(2)繁多的样子
(3)开阔敞亮
(4)整齐的样子
(5)田间小路
(6)快乐的样子
(7)详细
(8)消息,情况
(9)感叹
(10)沿着、顺着
(11)打算,计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6.(2020八下·济阳期末)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窈窕淑女,   。(《诗经 关雎》)
(2)   ,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3)一日不见,   !(《子衿》)
(4)   ,胡为乎泥中?(《式微》)
(5)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7)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水汽蒸腾、气势磅礴的句子是:   ,   。
【答案】(1)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2)所谓伊人
(3)如三月兮
(4)微君之躬
(5)天涯若比邻
(6)落英缤纷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关睢;蒹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源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作答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伊、涯、撼”易写成别字,“逑、兮”笔画易写错。
故答案为:(1)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2) 所谓伊人 ;(3) 如三月兮;(4)微君之躬 ;(5)天涯若比邻;(6)落英缤纷 ;(7)①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
【点评】古诗文默写这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默写时要书写准确,理解到位。错字、漏字、添字均要扣分。
7.(2017·杭州模拟)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歌颂,从不曾停下脚步。东晋著名诗人   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记》中;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把“忠义”寄寓在章回体小说《   》中;而曹雪芹在《红楼梦》更是刻画了一个想以学诗来寻找精神上美好寄托的   (人名)。
(2)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种精神的代表。读名著,能够让我们从名著中汲取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战胜生活和学习的困难的决心,构建正确的人生观。请从下面的名著中选择一个结合谈谈你的收获。
A.《简·爱》 B.《水浒传》 C.《骆驼祥子》
【答案】(1)陶渊明;水浒传;香菱
(2)A、主人公简爱是一个不畏艰险、十分坚强的女孩。当她在舅母家受尽虐待与欺负后,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学校;当她刚踏进学校门就被校长体罚时,她坚强地挺了过去,从最后一名升至第一名……她的毫不畏惧挫折的品质也令人大加赞赏,她最终以一种超人的毅力与坚强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因此面对挫折,我们应当有一份“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雄心,只要还有希望,就不要轻言放弃目标,站起来,继续向前走。
B、《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我们要学会与朋友相处讲义,干正义的事。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C、祥子吃苦耐劳、敢于奋斗,可是迎来的却是悲剧,作者无疑是在批判黑暗的社会。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不要屈服于人生路上的困难坎坷。们应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国外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水浒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该题考查的是对《简·爱》《水浒传》《骆驼祥子》的内容以及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理解能力。
【点评】(1)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2)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二、阅读理解
(2021八下·绥宁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南阳刘子骥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削。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落英缤纷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态反   
④穴才容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10.“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
11.“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虚构桃花源美景的真实用意。
【答案】8.繁盛的样子;交错相通;通“返”,返回;只,仅仅
9.①(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园竹林之类。
②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感到很奇怪。
10.豁然开朗
11.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12.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幽美,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俗淳朴,如“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⑷考查筛选信息,需要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相关的答案抄录下来。
⑸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文章创作的背景,当时的时代特点去分析作者的真实用意。
【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8.①句意为: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缤纷:繁盛的样子;②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③句意为:深入衡山忘了返回。反:通“返”,返回;④句意为: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才:只,仅仅;
9.①重点字词: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②重点字词:迹,踪迹;异,感到……奇怪。
10.根据“开明朗然”的意思“眼前就明亮起来”分析,与《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一词相仿。
11.根据上文“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概括得出: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12.《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安居乐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了他心中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生活和乐的理想社会。据此回答即可。
(2020·百色)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释】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14.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答案】13.B
14.D
15.C
16.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桃花源记;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⑵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平时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理解文章内容,和每一个选项所说的内容进行比较。
⑷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附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13.本题考查文言词义。A.鲜:鲜嫩/少。B.既:已经/已经。C.因:于是/趁、乘。D.期:希望/约定。故答案选B。
1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断句和对句式的判断的能力。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故答案选D。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故答案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本题重点词有:①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②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
三、综合表达
17.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⑩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 内篇第五》)
【注】①中牟:地名,在今河南。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指驾在车两旁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
【答案】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桃花源记
【解析】【分析】熟读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18.读《桃花源记》,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答案】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桃花源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情节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题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
【点评】此类题关键是要熟悉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即可解答。
19.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潭底的水草绿绿的、油油的,在水底轻舞,仿佛在向我招手。潭对岸两边各种颜色的花争奇斗艳地开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将花瓣轻轻地送到了潭中。湖里的游鱼你追我赶地在湖中嬉戏,在碧绿清澈的潭水里追逐着五彩的花瓣,趣味盎然。山谷中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歌声,悠远动听而回味深长……
【知识点】创新题型;桃花源记
【解析】【分析】在写的过程中,注意选取一些有特征的景物来渲染气氛。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文笔尽量生动优美,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字数的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屋舍   俨然   怡然   
qiān   陌 垂髫   邑人   
诣太守    问津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D.不复出焉 不复得路
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 异:   
(2)复前行
前:   
(3)欲穷其林
穷:   
(4)处处志之
志: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豁然开朗
开朗:   
(4)屋舍俨然
俨然:   
(5)阡陌交通
阡陌:   
(6)并怡然自乐 怡然:   
(7)具答之
具:   
(8)咸来问讯 讯:   
(9)皆叹惋
叹惋:   
(10)便扶向路
扶:   
(11)欣然规往
规:   
6.(2020八下·济阳期末)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窈窕淑女,   。(《诗经 关雎》)
(2)   ,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3)一日不见,   !(《子衿》)
(4)   ,胡为乎泥中?(《式微》)
(5)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7)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水汽蒸腾、气势磅礴的句子是:   ,   。
7.(2017·杭州模拟)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歌颂,从不曾停下脚步。东晋著名诗人   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记》中;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把“忠义”寄寓在章回体小说《   》中;而曹雪芹在《红楼梦》更是刻画了一个想以学诗来寻找精神上美好寄托的   (人名)。
(2)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种精神的代表。读名著,能够让我们从名著中汲取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战胜生活和学习的困难的决心,构建正确的人生观。请从下面的名著中选择一个结合谈谈你的收获。
A.《简·爱》 B.《水浒传》 C.《骆驼祥子》
二、阅读理解
(2021八下·绥宁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南阳刘子骥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削。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落英缤纷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态反   
④穴才容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10.“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
11.“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虚构桃花源美景的真实用意。
(2020·百色)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释】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14.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综合表达
17.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⑩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 内篇第五》)
【注】①中牟:地名,在今河南。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指驾在车两旁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
18.读《桃花源记》,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19.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shè;yǎn;yí;阡;tiáo;yì;yì;jīn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故答案为:shè; yǎn; yí;阡; tiáo; yì; yì; jīn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辨识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能力,解题时要多联系平时的积累,特别是易错字、同音字。
2.【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于是,就/竟然,居然;
B.作为/向;
C.舍弃/房舍;
D.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的意义要归类总结并熟记于心。做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答案】C
【知识点】桃花源记;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文言同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具答之”的“具”应解释为“详细地”。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本题中的“具”解释为“详细”。
4.【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根据语境可知,划线词分别是:(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4)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故答案为:(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同学们平时应把这些作为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5.【答案】(1)沿着,顺着
(2)繁多的样子
(3)开阔敞亮
(4)整齐的样子
(5)田间小路
(6)快乐的样子
(7)详细
(8)消息,情况
(9)感叹
(10)沿着、顺着
(11)打算,计划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均为课文中出现的实词,在平时要强化识记。
故答案为:(1)沿着,顺着
(2)繁多的样子
(3)开阔敞亮
(4)整齐的样子
(5)田间小路
(6)快乐的样子
(7)详细
(8)消息,情况
(9)感叹
(10)沿着、顺着
(11)打算,计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6.【答案】(1)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2)所谓伊人
(3)如三月兮
(4)微君之躬
(5)天涯若比邻
(6)落英缤纷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关睢;蒹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源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作答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伊、涯、撼”易写成别字,“逑、兮”笔画易写错。
故答案为:(1)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2) 所谓伊人 ;(3) 如三月兮;(4)微君之躬 ;(5)天涯若比邻;(6)落英缤纷 ;(7)①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
【点评】古诗文默写这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默写时要书写准确,理解到位。错字、漏字、添字均要扣分。
7.【答案】(1)陶渊明;水浒传;香菱
(2)A、主人公简爱是一个不畏艰险、十分坚强的女孩。当她在舅母家受尽虐待与欺负后,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学校;当她刚踏进学校门就被校长体罚时,她坚强地挺了过去,从最后一名升至第一名……她的毫不畏惧挫折的品质也令人大加赞赏,她最终以一种超人的毅力与坚强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因此面对挫折,我们应当有一份“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雄心,只要还有希望,就不要轻言放弃目标,站起来,继续向前走。
B、《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我们要学会与朋友相处讲义,干正义的事。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C、祥子吃苦耐劳、敢于奋斗,可是迎来的却是悲剧,作者无疑是在批判黑暗的社会。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不要屈服于人生路上的困难坎坷。们应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国外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水浒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该题考查的是对《简·爱》《水浒传》《骆驼祥子》的内容以及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理解能力。
【点评】(1)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2)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答案】8.繁盛的样子;交错相通;通“返”,返回;只,仅仅
9.①(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园竹林之类。
②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感到很奇怪。
10.豁然开朗
11.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12.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幽美,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俗淳朴,如“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⑷考查筛选信息,需要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相关的答案抄录下来。
⑸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文章创作的背景,当时的时代特点去分析作者的真实用意。
【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8.①句意为: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缤纷:繁盛的样子;②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③句意为:深入衡山忘了返回。反:通“返”,返回;④句意为: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才:只,仅仅;
9.①重点字词: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②重点字词:迹,踪迹;异,感到……奇怪。
10.根据“开明朗然”的意思“眼前就明亮起来”分析,与《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一词相仿。
11.根据上文“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概括得出: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12.《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安居乐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了他心中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生活和乐的理想社会。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13.B
14.D
15.C
16.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桃花源记;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⑵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平时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理解文章内容,和每一个选项所说的内容进行比较。
⑷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附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13.本题考查文言词义。A.鲜:鲜嫩/少。B.既:已经/已经。C.因:于是/趁、乘。D.期:希望/约定。故答案选B。
1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断句和对句式的判断的能力。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故答案选D。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故答案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本题重点词有:①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②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
17.【答案】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桃花源记
【解析】【分析】熟读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18.【答案】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桃花源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情节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题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
【点评】此类题关键是要熟悉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即可解答。
19.【答案】【参考例文】
潭底的水草绿绿的、油油的,在水底轻舞,仿佛在向我招手。潭对岸两边各种颜色的花争奇斗艳地开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将花瓣轻轻地送到了潭中。湖里的游鱼你追我赶地在湖中嬉戏,在碧绿清澈的潭水里追逐着五彩的花瓣,趣味盎然。山谷中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歌声,悠远动听而回味深长……
【知识点】创新题型;桃花源记
【解析】【分析】在写的过程中,注意选取一些有特征的景物来渲染气氛。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文笔尽量生动优美,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字数的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