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教师导言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和天下观,是历代国家治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今天,让我们师生一起通过一堂活动课,了解并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活动课时间为90分钟。
壹
活动主题
以“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以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班级研讨会等方式,认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了解。
贰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阶段性发展演变,掌握其基本特征。
2.以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了解我国历史上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叁
活动准备
教师:
(1)给学生提供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历史资料,给学生联系学校图书室,微机室或其他途径,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2)向学生介绍制作展示课件的要求。
(3)对学生进行分工,指定或由学生推荐六位同学作为班里代表,分配任务,准备相关的资料。
(4)教师对学生成果展示加以总结并升华,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学生:
(1)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收集和整理资料。
(2)在整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成简单明了的课件,并且能通顺流畅的讲解。
(3)学生按照顺序,在课堂上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肆
活动过程
1.全班以个人学习探究为主,了解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阶段性发展演变,掌握其基本特征。了解国家治理表现的四个特点及形成原因。(梳理资料,10分钟内完成一份相关发言稿,留下5分钟请两位优秀代表发言陈述个人学习探究成果。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的,转为课后作业,合计20分钟)
2.全班(以30人为例)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探讨如下问题:
第一小组(8人):以具体的某一个统一的王朝为例,列表分析其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第二小组(6人):了解我国历史上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第三小组(8人): 探讨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整理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分析中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
第四小组(8人): 探讨历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形成的运行机制。
3.各组根据以上问题进行分工,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分别搜集、研读相关资料,教师可参与任何一组,辅助探究。( 不超过15分钟)
4.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在本组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不超过25分钟)
5.各组报告完成后,举办全班专题论坛,各组分别介绍自己的成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通过共同研讨辩论,加深对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给国家治理问题的认识。(每组汇报时间5分钟内,总体时间20分钟)
6.专题论坛后,吸取大家意见,各组进一步修改补偿报告,使之更加完善。(10分钟内)
7.将部分优秀个人探究学习成果及各组的研究报告汇总,编成文集,形成全班成果。(课后完成)
伍
活动成果:一、个人成果展示
1.1学习任务: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演变历程,我们认识到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
学生代表展示: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阶段性发展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课堂展示
展示中参考的文献资料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材料二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堂展示
【教师小结点评】
我注意这位同学呈现许多有价值的史料,非常注重基于一定史料展示历史解释,基本做到论从史出。通过他的展示与论述,我们认识到中国历史存在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但统一一直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是祖国的统一,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中华文明前行。统一是前提、是保障。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一、个人成果展示
1.2学习任务:了解国家治理表现的四个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生代表展示:(1)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二是“要在中央”。三是郡县体制。四是因俗而治
(2)形成原因:①“大一统”思想与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治理体系的互动。秦汉以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而儒家②“事在 四方,要在中央”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③郡县制为主 体的治理模式,有历史文化传承因素, 但根本原因是战国以降封建地主制经济发 展的现实政治需要④大一统中央集权体系决定了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但人口村落的分散及宗族血缘纽带关系的普遍存在,社会治理又呈现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特征,“因俗而治”是现实的选择。(参考文献: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课堂展示
【教师小结点评】
老师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论述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时,完全参照了教材导语的表述,这是可行的。因为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最重要课程资源。当然,在形成原因的探究过程中,他主要参照一位现代学人文献,过于单薄。不过,他能够将四个特点的原因一一阐述,也算是自圆其说。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经济、特别是思想观念方面入手系统论述,会更加有说服力。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二、小组报告展示
教师说明活动流程:
1.全班(以30人为例)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探讨如下问题:
第一小组(8人):以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为例,列表分析其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第二小组(6人):了解我国历史上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第三小组(8人): 探讨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整理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分析中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
第四小组(8人): 探讨历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形成的运行机制。
2.各组根据以上问题进行分工,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分别搜集、研读相关资料,教师可参与任何一组,辅助探究。( 不超过15分钟)
3.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在本组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不超过25分钟)
4.各组报告完成后,举办全班专题论坛,各组分别介绍自己的成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通过共同研讨辩论,加深对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给国家治理问题的认识。(每组汇报时间5分钟内,总体时间20分钟)
5.专题论坛后,吸取大家意见,各组进一步修改补偿报告,使之更加完善。(10分钟内)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二、小组报告展示
2.1以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汉王朝为例,列表分析其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学生代表展示:
政治 经济 法律 教化 民族关系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 “与民休息”政策 民为邦本理念 德主刑辅 礼法并用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和亲政策
课堂展示
【教师小结点评】
老师非常建议采用列表方式梳理知识。第一组同学以汉王朝为例,列表分析其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清晰明了,具体项目的阐述也尽量做到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在经验与智慧的提炼上总结到位。第一组同学们的表现可圈可点。让我们一起期待其他组的上佳表现。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二、小组报告展示
2.2学习任务:通过梳理资料,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并探讨了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学生代表展示:
课堂展示
【教师小结点评】
第二组同学以时间轴方式,罗列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直接简洁。时间轴做为一种研习历史内容的必备方法,能够直接反映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在学习过程中有效避免了时间错位而产生的混乱问题,是理清各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最佳灵活方案。该组同学们的表现相当棒。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二、小组报告展示
2.3 学习任务:探讨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通过整理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来分析中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
学生代表展示:
课堂展示
展示中参考的文献资料
材料五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六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经常,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七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八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朱弁《曲洧旧闻》
材料九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涑水记闻》
课堂展示
【教师小结点评】
第三组同学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能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尊重历史事实,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详略得当地说清了每个历史时期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大一统的国家形成的作用。同时,我们必须要明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祖先共同缔造的,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伟大祖国、推动祖国复兴大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二、小组报告展示
2.4 学习任务:探讨历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通过梳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了解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及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运行机制。
学生代表展示:
课堂展示
展示中参考的文献资料
材料十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十一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课堂展示
展示中参考的文献资料
材料十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十三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布政使司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内地被分为18省。在边骑,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北部边疆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青海设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则采取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分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衣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摘编自张崇琛《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堂展示
【教师小结点评】
通过第四组同学们的探究与论述,老师感觉到,古代国家治理的精髓是制度和文化的高度统一。当前,要实现中国的善治,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我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治理理论和经验的反思、总结、继承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可以保持中华文化的基因、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智慧,又可以减少学习他国优秀制度的困难和阻力,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因此,第四组同学们的努力很有价值。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三、专题论坛研讨问题摘要
学生提问一:西周分封制有何创新之处?分封制的实施有哪些作用?
学生解答: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学生提问二: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解答:1.特点是重视完善法制纲纪;政治运作程序更加理性、严密:行政管理上运用制衡原则,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2.影响是强调法制纲纪,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权、财政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和重文轻武及党争的局面。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三、专题论坛研讨问题摘要
学生提问三:为什么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学生解答: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学生提问四: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中,中央与地方危害最大的问题各是什么?
学生解答: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在许多时期贯彻得比较好,但也出现过不少政令不通,地方抗衡中央的时期。其原因很复杂,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央管控能力的丧失。地方权力膨胀的最危险因素是军权的扩张,汉末州形成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权力扩张并进而掌握军事大权是三国分裂出现的重要原因。唐后期至五代长达两个世纪的中央权威不振与藩镇节度使的军事割据有因果关系。
学生提问五: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仍然值得当前借鉴的部分是什么?
学生解答:严格吏治、重视民本、德法相依等思想和措施,仍然值得借鉴。
………………
课堂展示
【教师小结点评】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今天在活动课的专题论坛中,大家提出了一些好问题,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同学给出中肯的回答。大家表现都很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习中要不断提出疑问,带着疑问学,必有长进。时间关系,我们的论坛活动至此结束。正面布置作业:本节活动课后请同学们在课后围绕所探究的专题,尝试撰写的完善我们的研究报告。
课堂展示
活动成果:四、活动课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通过本节活动课,同学们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和天下观,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进程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治理经验的重新思考和合理借鉴。今天的活动课是我们探究和梳理古代中国国家治理智慧、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我国政治文明的学习过程,很有意义。
课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