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八年级上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八年级上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8 17: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人琴俱亡人 琴 俱 亡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作者: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作者善于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刘义庆,今江苏徐州人,南朝文学家。本课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翻译了解课文大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课文中所体现的深厚兄弟情谊。
4、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5、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世说新语》高山流水声
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放达不羁。尤爱竹子。 王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1.王子猷(yóu) 2.子敬俱病笃(dǔ)
3.此已丧(sàng)矣(yǐ) 4.语时了(liǎo)不悲
5.便索舆(yú)来奔(bēn)丧(sāng)
6.子敬素好(hào)琴
7.弦(xián)既不调(tiáo) 8.掷(zhì)地云
9.因恸(tòng)绝良久 10.月余亦(yì)卒(zú)
认准下列字音: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dǔ),(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 都,副词,总,竟。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语,动词,说话。了(liǎo),全,完全。? 索,要。舆(yú),轿子。 )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既,已经。调(tiáo),协调。掷(zhì),投掷,抛掷,扔。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因,副词,于是,就。恸(tòng),痛哭,极度悲哀。良,很。? 亦,副词,也。卒,死。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何以都不闻消息
4.子敬素好琴
3.此已丧矣
5.弦既不调
(病势沉重)(为什么)(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平素、向来)(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解释、翻译: A组:1.何以都不闻消息
2.语时了不悲
3.便径入坐灵床上
4.因恸绝良久
5.月余亦卒(总、竟)(完全)(径直)(于是痛哭了很久,几 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解释、翻译: B组:1、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和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作简要分析。
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子猷“了不悲”,“都不哭”?王子猷究竟以何种独特的方式来悼念子敬之死的?
3、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除了兄弟之间感情深厚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合作探究:奇文共欣赏1、子敬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索舆来奔丧
3、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4、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手足情深 子猷听说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而在表面上什么都没表现出来,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 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子猷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弟弟的呢?弹琴但“弦不调”。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从这两个故事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王子猷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 ?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 “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 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 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一 是子猷本身当时病势严重。二 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知之为知之一、请解释下列红色汉字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2、何以都不闻消息 ( )
3、语时了不悲( )( )
4、子敬素好琴( )( )( )
5、弦既不调 ( )( )
6、因恸绝良久( )( )
7、月余亦卒 ( ) ( )都 重为什么说话 完全平素 喜欢 弹琴已经 协调极度悲哀   很也 死二、解释加点词含义:(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因恸绝良久
(3)索舆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弦既不调
(6)素好琴
俱:全,都因:副词,于是索:要径:径直调:协调素:一向; 好:喜欢三、翻译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
(2)因恸绝良久。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四、辨析多义字的字义:
  此已丧矣__      病笃___    
丧           笃
  便索舆来奔丧__    笃实___
弦既不调________ 月余亦____
既 生卒年月
既然而悔之______ 卒 士卒
卒业去世去世丧事(病)重忠实已经后来,不久死兵完毕,结束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2)方法归纳:
A、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有个性。
B、课文语言十分简洁。
总结全文:1.选材典型、新颖。
2.以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
3.语言简洁。 通过子猷对子敬的独特方式的悼念 ,反映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文章中心:写作启示:从选材、刻画人物、语言角度谈。总结全文: 人亡 了不悲
子敬 都不哭 子猷 人亡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写作启示:
1.以小见大,以事见人,以生活细节刻画人物。
2.语言简洁。独特的悼念方式 深厚的兄弟情谊《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比较《人琴俱亡》的手足情深,你有何感想?疑义相与析人琴俱亡: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手足情深:比喻兄弟姐妹之间关系非常亲密。情同手足:比喻朋友之间关系密切,如同亲兄弟姐妹。成语一箩筐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晋]陶渊明《杂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小重山》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贾岛《送无可上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现代]鲁迅赠瞿秋白
士为知己者死。 [谚语]诗词觅“知音”链接生活:
我们常说“同学如兄弟姐妹”,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