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19:46:5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多层次勾勒整体印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舍身取义
保家卫国
立志清白
不屈不挠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一段怎样的回忆?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是一段怎样的回忆?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时间久远
记忆深刻
刻骨铭心
这是一段时间久远的回忆。我是从“十六年前”这个关键词中得知的。我今年十三岁,作者描写的可是十六年前的事情,时长比我的年龄还多了三年呢。
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回忆——刻骨铭心。在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段,作者一直在强调忘不了那一天,而且又是父亲遇害的事情,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课文里的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家,说明作者那个时候还很小。时间那么久,作者那么小,还能清楚地回忆起来,说明这是一段记忆深刻的回忆。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呼应
前后照应
一个怎样的人物?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埋头 书籍 幼稚 抽屉
军阀 匪徒 苦刑 魔鬼
避免 僻静 执行 哼
慈祥 严峻 安定 沉着
旧棉袍 乱蓬蓬 不慌不忙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从“慈祥”这个词语中看到了一位疼爱家人、和蔼可亲的父亲李大钊。他可能会像我的爸爸一样,总是温柔地对着孩子说话。
我从“严峻”一词中感受到了工作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还能敏锐捕捉时局态势的革命工作者李大钊。
透过“旧棉袍”这个词语我仿佛看到了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的李大钊就站在我的面前,他的棉袍虽然已经破破旧旧,有些线头甚至都在随风摆动着,但是他却仍然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一样站得笔直。
“乱蓬蓬”这个词描绘出了李大钊先生在被捕后遭受过残暴酷刑的状态,也许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也许敌人对他威逼利诱,但是他却从来不曾屈服。而“安定”“沉着”“不慌不忙”这几个词更是写出了这位革命者在饱受折磨后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态度和形象。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者,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时年38岁。
一个怎样的故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李大钊写了哪些事?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并试着画一画课文的思维导图。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段怎样的回忆
一个怎样的人物
一个怎样的故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多层次勾勒整体印象
抓关键词
联系生活
查找资料
制作思维导图
1、熟读课文;
2、尝试上网读一读李大钊的相关故事。
作 业多层次勾勒整体印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这是一段怎样的回忆”、“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多层次勾勒整体印象;学会运用抓关键词、联系生活、查找资料、制作思维导图等方法体会人物品质,把握故事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还记得我们的单元导读词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淋漓尽致展示了舍身取义的气节。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决心;“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明了立志清白的品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揭示了不屈不挠的人格。
舍身取义、保家卫国、立志清白、不屈不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这些精神,就如血液,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流淌在每一个爱国的仁人志士身上。今天,我们就跟随李大钊女儿的视角,通过李大钊的故事,去诠释这些精神。让我们走进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初读聚焦:这是一段怎样的回忆
1、过渡:《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关于父亲李大钊的回忆录。请同学结合预习,思考:这是一段怎样的回忆?可以结合关键词句概括。
(引导学生结合“十六年前”、“永远忘不了”等词语概括作者回忆的刻骨铭心。)
2、指名读课文开头和结尾:试着找一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理解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写法与作用,在本文中强调了作者对往事的难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了。)
(三)寻读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埋头 书籍 幼稚 抽屉
军阀 匪徒 苦刑 魔鬼
避免 僻静 执行 哼
2、书写指导“哼”:“哼”字常用来表示不满的语气,因而是口字旁。仔细观察字形,左窄右宽,右下角是个“了”字。
3、再读词语,思考:从这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慈祥 严峻 安定 沉着
旧棉袍 乱蓬蓬 不慌不忙
(引导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李大钊同志。)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去勾勒出具体的人物形象,不仅能读准生字词,更需对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和作为革命工作者的李大钊都有了具象的认识和感知。
4、补充背景资料: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者,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时年38岁。
(四)品读提炼: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过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之一的李大钊同志,这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的事迹一定不少。而站在女儿的视角,作者选取了1927年春天到4月28日父亲被害的最后这段时间,又记录了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李大钊写了哪些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试着画一画课文的思维导图。
(1)引导学生从时间的顺序的角度概括小标题,如: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从关键事例中感受李大钊作为父亲的临危不惧。
(2)引导学生抓住烧毁文件、工友失踪、坚决留下、被抓、受审、遇害几件事情,感受李大钊同志的冷静沉着,尤其与匪徒的凶残粗鲁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李大钊英雄无畏的形象。
(3)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来勾勒完整的故事,体会李大钊同志在阶梯式情绪发展中的坚定从容。
2、小结:在刚刚的讨论中,同学们能通过概括小标题、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勾勒完整的故事,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同时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也了解,对于女儿来说,这是一个痛失慈父的故事;对于革命事业来说,这是一个反动派残害同胞的故事;对于读者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英雄先烈为理想和信念献身的故事。
(五)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这是一段怎样的回忆”、“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回顾一下,我们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去多层次勾勒整体印象的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联系生活、查找资料、制作思维导图等等方法体会人物品质,把握故事结构。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细读课文,感受李大钊高大的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三、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尝试上网读一读李大钊的相关介绍和故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