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阳侨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揭阳侨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7 17: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揭阳侨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有且只有一个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用考试铅笔涂满涂黑)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3.根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于许,建立许国。其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
4.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齐桓公,为保住朕的太子地位,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镇并成功的保住了朕的太子地位,这反映了战国时,
A宗法观念彻底崩溃, B.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
C.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D.分封制在不断衰落
5.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操永来你浇回。"这段唱词描绘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该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 .男耕女织 C.石器锄耕 D.集体劳作
6.“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
A. 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7. 某中学课题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政治 商鞅变法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民族关系的发展
8.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附近设置稷下学官,吸引了不同学术流点的学者前往讲学和著述。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百家争鸣 B.独尊儒术 C.三教合一 D.知行合一
9.学校德育宣传栏中写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依据所学推测这句话出自(  )
A. 老子 B. 孔子 C.孟子 D. 墨子
10.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王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11.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  )
A. 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 B. 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
C. 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D. 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12."统一之后,他所行的第一事,便是改定有天下者之号,称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 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 汉武帝
13.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14.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15.《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 )
A.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C.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16.《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17.法国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张骞上表指出了西域和位于阿姆河南北地区的居民对中国的丝绸的强烈兴趣,正是这种原因才决定了汉朝向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开拓的重大决定。”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获得的情报( )
A.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B.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C.推动了汉朝开拓西部疆土 D.促进了汉朝丝织业发展
18.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1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谓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 )
A.频繁更换丞相 B.任用亲信和近臣 C.建立宰相制度度 D.分割诸侯的力量
20.湖南耒阳高铁车站的屋顶造型像一张飘逸的纸,其设计用意是为了纪念()
A. 屈原 B. 蔡伦 C. 王羲之 D. 毕昇
21.如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24.如下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  )
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5.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27.“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④
28.《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29.“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 )
A.“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30.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每题20分,共4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的经济主张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8分)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
32.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8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揭阳侨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
参考答案
01-05 CDADB 06-10 BAABC 11-15 CBABB
16-20 BCBDB 21-25 CCBAC 26-30 ADABC

31.(20分)
(1)内容:迁都洛阳(改籍贯);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任答3点即可,共6分)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分)
(2)特点:以汉化为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方式多样。(每点2分,共6分)
(3)积极作用:促进民族交融,缓解民族矛盾;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每点2分,共6分)
32.(20分)
(1)儒家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涉甚少;(2分)
汉武帝主张:与民争利,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多。(任答一点即可得分(2分)
(说明:本题考生只要写到干预的程度就可以得分。)
(2)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为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需重视耕战。(经济)社会生产力进步,农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政治、经济各占2分,只要答出其中1点即可共4分)
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王国问题待解决;对匈奴战争导致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每点2分,共4分)
(说明:“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为必答点,其他任答一点即可)
(3)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每点2分,共4分)
(说明:此题考生需写出跟变化有关的动态词或相关表述,否则不得给分。的)
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每点2分,共4分)
(说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为必答点,其他任答一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