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阳侨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揭阳侨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0:3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揭阳侨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
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
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
材料三:
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
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
(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
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
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
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
C.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
D.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
B.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
C.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D.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阅读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如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说:“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的。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胡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胡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胡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她”“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表现出“她”不服老、渴望青春的心态。
B.小说描写了农民工母子的生活片段,他们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却坚忍顽强,宁静平和,从容乐观。C.“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被母子间浓浓的亲情打动,她的思想发生转变。
D.小说中“黄昏”“胡萝卜”“鼓声”等意象,或寓意人物的年龄心绪,或表现温暖希望,有助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胡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的富有的老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8.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B.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C.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D.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冠,本义是帽子,古人二十岁戴冠,行冠礼表示成人,冠就成了古人成年的代称。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相传由孔子修订。
C.殿试,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对贡士的考试。
D.禁军,北宋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正规军,从各地招募,分隶三衙,防守京师或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喜读《庄子》,文章出众。欧阳修想要改变当时支离诡异的文风,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喜万分,把他擢为第一,并在梅圣俞面前推崇他。
C.苏轼恪尽职守,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有险情,苏轼与城中百姓共同抗洪,并说服卒长带领禁军筑堤,终于保全了徐州。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5分)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 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 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 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5.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无声时自含忧愁遗憾的诗句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2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华为公司对上古神话的钟爱,在已经 的商品中可见一斑:华为手机芯片,取名“麒麟”;其PC处理器芯片,取名“鲲鹏”;其人工智能芯片,取名“异腾”;华为的路由器芯片,取名“凌霄”……神话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这里体现得 。
神话中寄托着上古时代的祖先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美好想象, 着他们的敬畏之心,对一个民族精神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有些神话故事看似简单,却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印记,在能动的文化创作中得以深刻体现。( ):许多中国人对希腊神话中的众神 ,提起中国神话,却认为晦涩难懂,不愿了解和深究。中国的神话根基深厚,许多神话的流传不仅需要薪火的传承,更需要静心阅和领略。一味推崇西方神话,那么百年之后,如果我们的后人只知维纳斯而不知伏羲氏,那可能就是一个民族的不幸了。
17.依次填入文中下划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世 淋漓尽致 蕴藏 如雷贯耳 B.面市 淋漓尽致 蕴含 如数家珍
C.面市 酣畅淋漓 蕴藏 如数家珍 D.面世 酣畅淋漓 蕴含 如雷贯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当下出现了
B.那么,现在的一种奇怪现象似乎出现了
C.然而,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D.可是,似乎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于当下
19.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流传的许多神话不仅需要薪火的传承,更需要静心阅读和品味。
B.许多神话的流传不仅需要静心阅读和领略,也需要薪火的传承。
C.流传着许多神话不仅需要薪火的传承,也需要静心阅读和领略。
D.流传的许多神话不仅需要静心阅读和品味,更需要薪火的传承。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①,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②,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③,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2020年5月18日宣布,将在该市唐人街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中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将收藏相关书籍和期刊,设立美术和图片展区,提供常设展览和巡回展览等。博物馆还设有工作室,方便举行艺术活动和艺术家驻地创作。这个博物馆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华人是怎样在澳大利亚立足和发展的,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所作出的贡献,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有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有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有女排精神、工匠精神……高一年级各班计划举行“筑梦 追梦 圆梦”主题班会。根据你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你会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份什么职业,你认为从事这份职业应具备什么精神,你又将怎样在从业生涯中发扬这种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感受、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D 2.C 3.D
4. ①从人们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阅读的日常现象入手引出话题。
②论证结构上,层层深入,先摆事实,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 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在眼球经济时代如何避免泛化阅读。
③材料三侧量于论述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
6.C 7.D
8.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老头”是“妈”的结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9. ①“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②“暮鼓”具有象征意义,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于现实的倔强品格;③“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10.B 11.A 12.B
13.(1)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守”;守:守卫;败:毁坏。
译文: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毁坏城池。
(2)轼庐于其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轼于其上庐”;庐:名词用作动词,筑庐;过:经过;使:派遣;卒:最终;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译文:苏轼在城墙上筑庐过夜,经过家门也不进入,派遣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骂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14.D
15.参考答案: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16. 【答案】(1)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B 18.C 19.D
20. 示例: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本题①处根据前文的“有两种……一种叫乙醇脱氧酶……”以及后文的“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和“决定人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氧酶”,可知①处应该填写: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处,根据语境,需要概括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氧酶活性较低,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根据后文“酒量大的人……能迅速将乙醛代谢”可知此处可填写: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处前面“而那些酒量大的人”表示转折,说明相反的情况,对应上文“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氧酶活性较低”,可填写: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 参考答案:①2020年5月18日,②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宣布,③将在唐人街,④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⑤意在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22.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材料强调了“精神”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一系列赋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从对象上看,这些精神既可以指向集体,也可以指向个体;从时代上看,这些精神既可以传承过去,激荡现在,也可以点亮未来。列举之后的省略号则给了我们进一步延伸、拓展的空间。
任务指令设计了“三问”,环环相扣。考生对“三问”都要做出具体而明确的回答。第一问可以写“职业选择及缘起”,第二问可以写“精神内涵及原因”,第三问可以写“践行路径及做法”。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放进去谈,来谈“我们……”,切忌泛泛而谈,来谈“我们……”。当然“我们……”并不是不可以谈,只是必须从“我……”谈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高度关注和悉心揣摩文题“筑梦 追梦 圆梦’主题班会”的情境和“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感受、思考”的写作要求,无论是情境还是材料,都指向了“大我”,它在提示并要求考生,在进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把“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把“个人志向”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个性特长”与“复兴大任”结合起来,把“飞翔的天空”与“脚下的土地”结合起来,它也要求我们的写作必须“高视点(大我),低落点(小我)”,“透”小“烛”大。
参考立意:
(1)紧跟时代步伐,勇敢接受挑战;
(2)青年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应综合考虑个人实际与国家的需要。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范文:
行人更在春山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此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涯规划。同学们都知道我是个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人,这不仅是我的最大爱好,也是我的毕生追求--我的梦想职业是成为一名文学教授。
前一阵子评选了感动中国2020年十大人物,我的目光自始至终都被一个头发花白、面容和蔼的老人所吸引--是的,她就是叶嘉莹先生。我惊叹于他的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崇拜他的骏利才思与儒雅气质,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她对中华文化的一往情深。因为这份深沉而厚重的爱,她终其一生研究中文化,最后将自己也融入进去成为文化的据点。这也是我想讲的第一个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研究对象。这是一切立基之本。有了热爱方能抵5000年文化驿道艰险,抵一生岁月漫长。
在我热爱文学的基础上,我认为自己应当具备不怕吃苦的钻研精神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精神,我在另一个偶像,敦煌莫高窟的研究员李云鹤先生,便切实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十几年风风雨雨,总有一个蓝色工作服身影背着工具箱在洞窟内穿梭、检查、修补。正如李老自己所言:我对莫高窟问心无愧。而故宫掌门人单霁翔亦是如此,我们看到美丽辉煌的故言背后,是多少个单霁翔般的人在为文化的继承日复一日的辛劳。这一份份朴实有力地坚守深深打动了我。雪窗萤火二十年,在文学之路上,我亦会秉持钻研与坚守精神,砥砺前行。
站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文化河床上远眺。任谁都会感受到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可即便如此,我们在文化长河中渡行仍会碰到许多暗礁。前几日在征文大赛,我投了一篇自以为很好的文章,却被退了回来,百思不得其解,心有不甘地去问老师。得到的回答仍不尽人意。后来我想明白了,也许是作文本身底蕴不够丰富。在实现文学梦想的路上,难免会遭遇挫折,四处碰壁,我们需建立起勇于克服困难的奋斗精神。相信只要自己足够丰盈优秀,别人就能看到你在发光。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愿做个忠实的行人,用实践去笃实我的热爱,将钻研精神、坚守精神与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付诸身体力行,《西游记》中写道: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会朝着成为文学教授。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贡献的梦想不断奔跑。同学们,和我一起奋斗吧,这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