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提升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提升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0: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提升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
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500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
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
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 )
A.《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
B.《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C.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
D.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高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释: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管理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神机妙算。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 广①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②。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③。
(注)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急切的思乡之情。
B.“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却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谁谓河广”一句否定式设问反复出现,说明宋国近而易达,表现出作者即将得归的欢愉心情。
12.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四、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特有的场景描写,写出了农家新年的热闹景象,借以抒发诗人对乡土风俗文化的赞美。
(2)《氓》中,采用比兴的手法,劝告青年女子,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迷于爱情之中的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戴高帽”“配饰品”的独特的外貌描写体现了作者追求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14.将下面的三个词语分别填入句子中的横线上。
企图 企求 祈求
(1)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________。
(2)而我的错误在于忍了不该忍的事情,________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
(3)他一心只想把工作搞好,从不________什么。
15.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两个历史人物,写两句话。
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
备选人物:烛之武 刘邦 张良 樊哙 范增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 甲 。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 乙 。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孔孟之道 丙 ,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
(选自《孤独的孟子》)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嘹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6月24日美国密西根州
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塑造了期盼落叶归根并希望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爱国青年形象。
B.“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诗人想象回到祖国怀抱的坦然,把祖国当作自己最圆满的归宿。
C.“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望透”一词写出诗人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又不得回归的苦痛。
D.“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用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写出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1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枕我的头颅”运用倒装句式,并省略了宾语,与上文更连贯,表达也更简洁,富有冲击力。
B.“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
C.“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贬词褒用,运用通感,把无形的思国之情化为贪婪看地图的行为。
D.本诗的情感真挚浓烈,语言大气厚重,在诵读时应该语调低沉、饱含深情,节奏舒缓中有变化。
七、材料作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日前,由1375名优秀青年共同组成的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会正式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委员中出现了很多“新面孔”。电子竞技员、涂鸦师、烘焙师等,这些新业态的从业青年在这届委员会中都有代表。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C
4.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举起点中文网的例子来论证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现实针对性强。
5.①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②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③促进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错误,原文是“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
B.“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错误,原文是“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C.“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错误,原文是“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辨析材料中信息要点能力。
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中“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分析可知,“成为……必然诉求”的是“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热血幻想”,不是选项中“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故此项表述“基于现实”“热血幻想”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辨析材料中信息能力。
C.“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理解片面,从材料三的第三段可知,“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着重于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传递正能量,此项仅指出“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没有说明该剧“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解答时,考生可从论证思路(提分解式: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结构模式(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考虑。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重点:引证、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时文本从反面进行论证,但未必有正反对比,这时只答从反面论证即可)。仔细阅读材料三,首先在论点的提出上,材料三首句单句成段,直接表明观点,开门见山,提出“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观点;
第二、三段进行论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据各段的关键句“……,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分析出各自的论证内容,分析出他们的论证关系;
在分析论证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作比较论证的方法,如“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而有的文学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联系现实,具有说服力。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三具体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针对材料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谈谈对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看法。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依据材料一中关键句“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考生可提取关键词“文化符号”,概括出“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之要点;
依据材料二“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中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考生可提取关键词“青年”“情感与梦想”“诉求”,概括出“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之要点;
依据材料三扣住“现实主义”“回归”“重建”,如答“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正能量”亦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D
7.B
8.C
9.C
10.(1)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
(2)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
【解析】
6.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复词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到的实词,做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A项,句意为:要让我管理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宰:管理。加点字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担忧起来。患:担忧。加点字解释正确。
C项,句意为:按照功劳应该封爵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爵:封爵。加点字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加点字解释错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项,句意为: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纷纷:古代汉语意为紊乱貌,此处语境义为纷争;现代汉语限用以形容言论、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 古今义不同。
B项,句意为:项羽这个人严肃有礼貌爱护百姓。恭敬:古今语意均为严肃而有礼貌。古今义相同。
C项,句意为: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出入:古代汉语意为支出与收入,此处语境义为支出;现代汉语意为出去和进来,或指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古今义不同。
D项,句意为: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宣言:古代汉语意为宣言、声明,此处语境义为扬言、公开散布;现代汉语亦可释为宣告、声明,限用于对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古今义不同。
故选B。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①句意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
②句意为: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
③句意为:(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
④句意为:扬言……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
⑤句意为: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
⑥句意为: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⑥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排除①⑥。②③④⑤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
故选C。
9.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误,原文“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故选C。
10.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反间”,反间计;“间”,离间;“疑”,怀疑。(2)中“使”,使者;“具”,如实,详细的;“报”,报告。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管理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担忧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严肃有礼貌爱护百姓,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爵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11.D
12.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以航”是说乘着一片芦苇就可以横渡黄河;“跂予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可见作者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狭窄和渡河容易。这样动词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解析】
1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D项中“表现出作者即将得归的欢愉心情”错误,本诗借反复问答的形式,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了出来。故选D。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夸张属于修辞手法,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它的作用。分析时先指出“一苇杭之” “跂予望之” “曾不容刀” “曾不崇朝”等处运用了夸张手法,用此手法强调黄河狭窄且易渡过再扣到作者的思归之情即可。
13.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箫、嗟、鸠、葚、岌。
14. 祈求 企图 企求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企求:指渴望得到。祈求:指恳切地希望得到。通常表示人们内心迫切的希望某事的达成,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1)句中指一位母亲迫切希望得到的东西,应选“祈求”。
(2)本打算“委曲求全”,结果却是“未能求全”,这里应选“企图”。
(3)句子中他没有过高的期望,这里应选“企求”。
【点睛】
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五、感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15.烛之武,生于乱世精于辞令的外交家!言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刘邦,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处事有方略,用人不怀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和所给的例句,从结构一致、修辞相通、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的角度进行仿写。
本题,题干要求选择两个历史人物,写两句话,注意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不能超出范围,也不能只写一个句子。例句中,前一句是对人物的评价,后一句则是评价的依据,即他做了什么能让人得到这样的评价,且句式对称,需要用对偶句式表现。如烛之武,他一席话使得秦国退兵,在危急情势下救了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手段高明的外交家;刘邦,能屈能伸,能虚心听从谋士的意见,合理任用人才,取得了楚汉争霸最终的胜利;张良,忠心耿耿,智谋非凡,成为著名的谋士;樊哙,忠心耿耿,有勇有谋,辅助刘邦建立汉王朝;范增,不乏智谋,见机极快,却不被信任,最终无法施展才能。根据从课文中了解的这些人的特点,仿照示例合理写作即可。
16.甲: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
乙:本末倒置之嫌
丙: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前文“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可见是指要求个人可行,而要求统治者则不可行,不可行则他的期望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可填“是期望值过高”。
乙处根据后文“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可见,孟子虽然提倡“民贵君轻”,在他心中依然是“君贵民轻”,因此该学说可以说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因为此处衔接“有……”,必须在“本末倒置”后加上“的嫌疑”才能构成正确的句子。
丙处根据“而对其‘兽性’性却过于低估”可见,前文要指出“其”的身份,即孔子孟子寄寓厚望的统治者,另外要写“兽性”相对的性格,如孟子提倡的“性善”;“过于低估”则对应“过度高估”,因此可填写“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
17.C
18.B
【解析】
17.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C.“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错误,属于过度解读,此处只有对新生中国的憧憬。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错误,这句话结构上承上启下,连接想象与现实。
故选B。
19.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表达的意思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会正式产生,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委员中出现了很多“新面孔”,第三句话新业态的从业青年在这届委员会中都有代表。综合三则材料可知,青年、新面孔、新业态是三个关键词,因此联想和思考的范围基本确定。
综合材料可以分析,全国青联委员会出现了很多“新面孔”,说明比较重视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注重挖掘青年人的潜能。而新业态的出现,则说明国家对新业态的重视的扶持。总体上看来,国家重视对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鼓励青年人的创业,鼓励新业态的发展。写作时可以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展开;也可以从整体上论述青年人的发展前景,从国家层面论述对青年人发展的重视等。
在结构安排上,此类文章最好是层进式,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对问题认识的深度。比如论述新业态这一问题,可以分析新业态的现状,再分析新业态的发展前景,最后谈如何使新业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等。重点分析国家层面对新业态的支持,这样更能切合材料。
立意:
1.青年是祖国的希望。
2.给青年人更多的机会。
3.让新业态蓬勃发展起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