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专项练小题组合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专项练小题组合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0:4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专项练 小题组合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曾做幕僚,积极抗金,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之际,他被调离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三句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后文抒写词人身世和心境做铺垫。
B.上片后三句以莺燕的无声从正面衬托出杜鹃的悲啼,勾起了词人的情感波澜,一“总”字传达出怨责、无奈的情味。
C.下片前三句写词人被杜鹃的哀鸣催下清泪、惊醒残梦,杜鹃却飞进了深林,留下诃人独自流泪独自无眠。
D.结尾三句是说在故乡闻鹃固然引不起词人心动,而今半世羁旅却又增添了一重羁愁,“犹自……况”表明了其心情的转折。
E.全词借物寓意,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构思和表达上较为讲究。
2.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写留恋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于是会情不自禁的洒酒祭奠。 ”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韩愈论史官书①
柳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
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 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 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衰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 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土,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 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 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 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甚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1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 今人当为西不为,又馆中他人及后生者些大感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注】①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曾给刘秀才和柳宗元写信,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这封信就是柳宗元对韩愈来信的答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 谬:违背
B.避不肯就,尤非也 就,接近
C.孔子犹不遇而死也 遇:重用
D.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 道:谈论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以他事自恐/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B.刑祸非所恐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则卒谁能纪传之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顿首,原指以头叩地而拜,属九拜之一,此词最初见于《周礼》,常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表示谦敬的态度。
B.《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孔子所作,和《诗经》、《尚书》、《礼记》、并成为“四书”。
C.“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中的“周公”和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不是同一个人。
D.这是柳宗元给韩愈写的一封信,如果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那么韩愈应该自称“退之”,称对方为“宗元”。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B.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C.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D.今学/如退之辞/加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理晰情笃的驳论文,作者既驳对方论点又驳对方论据,反驳中推理严密,既有形象性,又有讽刺性。
B.韩愈不肯修史,柳宗元则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韩愈不修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直、不得中道”。
C.柳宗元指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遭遇不幸虽各有原因,但跟他们做史官也有一定的关系。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柳宗元不因和韩愈有私交而放弃原则,表明其正直坦诚的优秀品格。
9.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2)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3)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四、选择题
10.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尽可能地还原大唐的一天,通过当下观众感受这部剧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文化意蕴充盈其间,让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一段时间以来,( )。《长安十二时辰》在制作方面下了很大_____。剧组从____的史料着手,大到城市中每一座坊市的结构布局、建筑的风格风貌,小到普通人的吃穿用度、礼仪举止,无不细心考究、反复琢磨推敲,力求做到有典可依、有据可循。此外,这部剧还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_____剧情,在很多部分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课题进行直接回应。这样做并非为了事无巨细地“复刻”唐朝的一切,而是想不断以契合当时实际生活形态、面貌和逻辑的方式,让剧中角色和故事情节有足够的可信度、共情力、感染力。_____,“长安”才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唯一主角。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工夫 汗牛充栋 融入 归根结底
B.功夫 无边无际 溶入 寻根究底
C.功夫 汗牛充栋 融入 归根结底
D.工夫 无边无际 溶入 寻根究底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影视作品既简单将“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装上,又疏于价值内核的表达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B.有些影视作品不但简单将“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装上,还疏于价值内核的表达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C.有些影视作品虽然简单将“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装上,却疏于价值内核的表达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D.有些影视作品只是简单将“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装上,却疏于价值内核的表达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当下观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充盈其间的文化意蕴,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B.让当下观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文化意蕴充盈其间,让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C.让当下观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充盈其间的文化意蕴,以及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D.通过这部剧让当下观众感受到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充盈其间的文化意蕴,让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14.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15.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90个字。
七、语言表达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树木长成圆柱形的三个具体原因。要求:每个原因不超过12个字。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几乎所有树木的树干都长成圆柱形呢?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为了生存,当然是要朝着对环境最有适应性的方面发展,植物也不例外,树干长成圆柱形也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相同数量的材料做成容积最大的东西,圆形最合适,自来水管、煤气管等,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仿造。树木高大的树冠的重量全靠一根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挂上成百上千的果实,须有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维持生存。树木的皮层是树木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皮层一旦中断,树木就会死亡。树木是多年生的植物,它的一生难免要遭到很多外来的伤害,如果树干是方形、扁形或有其他棱角的形状,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伤害。圆形的树干就不同了,无论狂风如何吹打,受影响的只是极少部分。因此,树干的形状也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17.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到“理解”,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比喻、类比,形象生动。仿照这种写法,用“顽强”一词写两个句子。
理解能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
宽容是流淌在心灵沙漠中的清泉,信任是擦拭隔膜齿轮的润滑剂,理解则是跨越人们心灵鸿沟的彩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D
2.①羁旅漂泊异乡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岁月蹉跎,英雄老去的悲愁慨叹之情;③壮志未酬、仕途失意的惆怅、愤懑之情;④对家国变故的忧虑痛切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以莺燕的无声从正面衬托出杜鹃的悲啼”错误,这不是正衬而是反衬。D项,“在故乡闻鹃固然引不起词人心动”错,“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在故乡听鹃尚且“不堪听”,“犹自……况”之间是递进,而不是“转折”。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从注释可知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以抗金杀敌为毕生信念,但是一生不得志。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从“故山”“人静”“飘然羁旅”看出羁旅漂泊异乡的寂寞思乡之情;从“半世”“不堪”看出词人半生飘零,岁月蹉跎,英雄老去的悲愁慨叹之情;从“孤梦”“清泪”看出词人壮志未酬、仕途失意的惆怅、愤懑之情;从词人的经历和注释中可以看出词人对家国变故的忧虑痛切之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词中,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衬映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
3.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执”“噎”“尊”“酹”“畏”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4.B
5.D
6.A
7.C
8.C
9.(1)古代有志于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会像这样。
(2)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是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那还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
(3)现在应当做的事情自己却不去做,却又引诱史馆中其他人和年轻人去做,这真是太糊涂了。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的能力。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B项,就,就职,赴任。李密《陈情表》中有“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识记和运用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虚词,如以、其、焉、之、且 、者等,其次注意虚词在语境中的运用,一定要结合与虚词有关的语句及上下文意确定词义,可运用代入法。本题中,A项,“以”,用/凭借;B项“所”,所字短语/表被动;C项,“则”,那么/表判断;D项,“而”都表转折。故选D。
6.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解说正确。B项解说错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并成为“五经”。C项解说错误,两次是同一个人。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制作礼乐,故称“周公”。D项解说错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韩愈应自称“愈”,称对方“子厚”。故选A。
7.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这句的大意是:如今像退之这样有学问、像退之这样会写文章、像退之这样好发议论、像退之这样自己认为刚强激昂,还说出像这样的话,那编写大唐史书的事不就终于没有人可以托付了吗?句中,有四个“如退之”分别是“学”“辞”“好议论”“行”,且句式相同,如“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学”和“如退之”之间不能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该句说的是“像退之这样自己认为刚强激昂”,虽然句子较长,但是,它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C项断句正确。故选C。
8.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理解不正确。作者认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道远不幸各有原因,跟他们做史官没有关系。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志于道”,有志于为理想而奋斗;“若是”,像这样。(2)“虽”,即使,如果,等表假设的关联词语;“回”,违背;“去”,离开。(3)“后生者”,年轻人;此句需要把判断句式翻译出来。
【点睛】
参考译文:
正月二十一日,宗元向十八丈人退之叩头致意:收到你关于谈论如何做史官的信,信中说你的意见全都写到《与刘秀才书》中了,到今天我才见到信稿,读后内心很不痛快,因为许多说法与退之往年议论修史的看法很不一致。
如果像信中说的那样,那么退之在史馆一天也不应该呆下去,从哪里能探测出宰相的用意,认为他是随便用史官的头衔来给一个韩退之增添荣耀呢?如果真是如此,退之又怎么能白白地领受宰相给你的荣耀,而在史馆里挂一个空名、接近机要地方、享受俸禄、使唤掌握文史资料的官员、利用公家的纸笔为私人写文章和用所得的收入来供给子弟们作费用呢?古代有志于为政治理想奋斗的人,不像这样。
况且退之还认为记录史事的人会受到惩罚、遭到天祸,凶而想避开,不愿担任史官职务,这尤其不对。史官只是用善、恶等名称来褒扬或贬斥人,尚且恐惧不敢做;假使让退之做御史中丞、御史大夫,那赞扬人、贬斥人,使人成功或遭到失败录史事,还是得到了被人重用的机会,而且地位显贵。这又证明,不能说写《春秋》连累了孔子的命运。范晔参与叛乱,即使不修史书,他的宗族也会被杀尽。司马迁触怒了天子,班固不能约束他手下的人,崔浩卖弄他的正直而与凶残的鲜卑贵族相斗,遵行的都不是大中之道。左丘明因为生病而瞎了眼睛,是出自不幸。子夏没有著史书也瞎了眼睛。不能用这些例子来作为鉴戒。其他史官遇祸的情形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因此退之应该遵守大中之道,不要忘了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用其他的事自己恐吓自己。退之应该害怕的只是在于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遵守大中之道,天刑、人祸不是你应该害怕的东西。
你所说的两百年来文臣武将有很多,的确是这样的。现在退之说:我一个人,怎么能把他们的事迹写清楚?假使你的同事又像你这样说,以后继任史官的人也像你这样说,人人都说我只一个人,那最后谁能作纪作传、编出史书呢?如果退之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孜孜不倦地写出来,你的同事、后来继任史官的人,也各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孜孜不倦地写出来,那史实也许就不会失传,终于能把它写清久,那你所说的顶天立地的杰出人物的事迹一定会沉没无闻,而且杂乱无章,叫人无从考查,这不是有抱负的人所能容忍和放任不管的。果真有抱负的话,哪会要等到别人督促催逼以后才去履行史官的职责呢?
再说,凡是鬼神一类的事情,本来是荒诞不经,渺茫得很,没有什么定准,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谈这些的,像退之这样聪明的人难道还怕这些东西。如今像退之这样有学问、像退之这样会写文章、像退之这样好发议论、像退之这样自己认为刚强激昂,还说出像这样的话,那编写大唐史书的事不就终于没有人可以托付了吗?英明的天子和贤明的宰相得到了像你这样会修史书的人才,却又不能达到编出史书的目的,真是太可惜了啊!退之应该再想一想,可以做的事就马上做起来;如果终究感到恐惧不敢做,那在一天之内就可辞职离开,又为什么要说将要考虑考虑呢?如今应当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做,却又引诱史馆中其他人和青年人去做,这真是太糊涂了。没有勉励自己却想勉励别人,那实在困难啊!
10.C
【解析】
【详解】
“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11.C
12.D
13.A
【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工夫,指占用的时间;功夫,本领、造诣,或指武术,也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第一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长安十二时辰》在制作方面很用心”,应该用“功夫”。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无边无际,指没有边际。第二空修饰的对象是“史料”,应该用“汗牛充栋”。融入,指有形物质的彼此接纳,或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溶入,一般指液体的汇容。第三处要表达的是“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剧情”,应该用“融入”。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寻根究底,泛指弄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第四空横线后面的句子起总结作用,因此应该用“归根结底”。
故选C。
1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一道语句复位题,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此处要表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影视作品存在问题,从语意方面分析,与下文“《长安十二时辰》在制作方面……”存在转折关系,此处主要表达对“有些影视作品”的批判之意,
A项,“既……又……”不能表达彻底否定批判之意,不合语境;
B项,“不但……还”不能表达彻底否定批判之意,不合语境;
C项,“虽然……却……”属于前肯定后否定形式,不符合语境要求;
D项,“只是简单……却疏于……”,这种表达方式有彻底批判否定之意,符合语境要求。
故选D。
1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本题
B项,“文化意蕴充盈其间”和前面的“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句式结构不一致;“让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搭配不当,应改为“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C项,“感受到充盈其间的文化意蕴,以及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语序不当。
D项,“让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搭配不当,应改为“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故选A。
14.“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15.“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一方面反映了就业机制的灵活与自由,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要以人为本,增强自身吸引力。同时,学校要做好职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任劳任怨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4.
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压缩、概括及评述的能力。压缩语段,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结合材料内容“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分析,陈述的核心事件是“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15.
评述此事,要一分为二来看,切忌偏颇,可从社会、企业及个人三个层面来剖析,作合理恰当的评述。如“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反映了就业机制的灵活,也反映了“95后”群体的就业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吃苦精神的教育等。
16.①材料相同圆柱形容积最大②圆柱形有最大支撑力③圆形能减少外来伤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它要求把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极其简要的文字准确地概括并表达出来。准确、全面、表述清楚是压缩语段的关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以先给语段分层,然后概括每层意思。语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到“生长的需要”总写,树干长成圆柱形是为了生长需要;第二层,具体介绍原因。其中第二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小层(到“仿造”),主要介绍圆柱形容积最大的问题;笫二小层(到“才能维持生存”),写圆柱形的支撑力最大;第三小层,写圆柱形能减少外来的伤害。最后,按照具体字数要求进行压缩即可。
17.顽强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可贵品质。
坚韧是打开苦难大门的钥匙,勤奋是到达幸福彼岸的船桨,顽强则是攀登成功之塔的阶梯。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仿写要求修改后的句意与原句意相符,且词性对仗工整。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题意。即要明确试题要求仿写怎样的句子,有哪些限制条件。
2.明确话题(隐含型的),抓住语义中心。
3.分析结构。即要认真分析例句的结构形式,明确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复句的要判断复句类型。
4.判断修辞。大多数仿写试题都涉及修辞方法的运用,根据例句判断仿句应该运用的修辞。
5.美化语言。仿写题多是一些情感丰富,富有哲理的语段,语言优美,生动,深邃,传神,所以要注意词语的锤炼,让语言亮起来。
6.仿写后仔细阅读,观察所写的与题目格式类型是否一致。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