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一下册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材料二: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
(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
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B.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
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
C.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 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 是老鹰啄瞎的 ——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这一处对牛的描写,表明在“我”眼里,牛和马都是我的朋友。
C.面对开口说话的马,我虽然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亲切,是期待。
D.“我”之所以“编造马的光荣历史”是因为“我”把“马”当作朋友,认为它肯定有不凡的经历,虽然“我”对它的过往并不了解。
5.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反复渲染“我”想了解马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属于设置悬念,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B.本篇小说,莫言运用荒诞手法描写马与人的情感交流,为小说蒙上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主题表达。
C.小说中对“羽毛灿烂的公鸡”“在草垛中刨食的母鸡”的描写,正面衬托了“马”的形象,使之更鲜活生动。
D.本文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马”遭遇的描写,揭示了“怀才不遇”这一古老的文学主题,读之让人心酸。
6.如何理解原文中“马”在讲述自身遭遇前,对“日本歌女”“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事例的讲述?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贾耽嗜爱读书,通晓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必修三《过秦论》)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阙题
刘昚虚①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②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刘昚虚:生卒年未详,字全乙。盛唐诗人。②幽映:茂密山林中深幽隐映的阳光。
11.请根据诗歌主旨,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前两联转换成一段情景交融的现代美文,不少于100字。
12.结合诗歌颈联与尾联,分条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描写鹏鸟迁徙南冥时,“水击三千里”,从水面奋起而飞,直上九万里高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自己归途中急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陶渊明在春天出游时所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前段时间,宁夏小女孩一笑爆红网络,经纪公司、影视公司 登门力邀,只为农村七岁的女孩。父亲撂下一句话: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 ),孩子还小现在正是读书学习的时光,担不了公司给的重任,也不需要这些公司的任何资助,不希望成为什么网红。
有多少家庭、多少父母怀抱“ ”的思想,影响着正在健康成长的孩子,又有多少网红 ,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一个农村七岁的孩子,因为一个视频,一个微笑火起来,要使热度能持久,其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一个七岁的孩子放下书本,过早地 影视娱乐行业,过早地处在名利、金钱的氛围中,失去的不单是学习,失去的还是少年安静的成长环境,断绝的是一个少年正常的成长空间。
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导致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扬名天下 犹如飓风 融入
B.纷至沓来 扬名天下 犹如阵风 融入
C.络绎不绝 成名要趁早 犹如飓风 进入
D.纷至沓来 成名要趁早 犹如阵风 进入
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使之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导致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
B.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
C.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使之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
D.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使之成为摇钱树,最后身心俱毁,导致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
16.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
B.在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的时候,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
C.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在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的时候
D.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多少家庭羡慕铁嘉欣父母
七、语言表达
17.下面是淘宝培训客服的“快递查询服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18.概括下面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们知道,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高效药物,但由于青蒿的产量非常少,很难满足市场需求。据法国媒体日前报道,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化学实验室科学家阿内·罗内尔等人通过老鼠实验发现,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很容易与血红素产生烷化反应,组成“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这一合成物正好可以消灭寄生在红细胞中的疟原虫。据报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合成新的抗疟疾药物——仿青蒿素。
八、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因在其正文部分收录上百英文缩写(如,词典收录了 “NBA” “WT0” 等缩写词),而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西文字母出现在汉语词典是对母语文明的某种背叛,甚至 涉及文化安全;也有人认为,选录西文缩写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面对与承认,这样的规模和 形式根本不足以撼动汉语的根基,对此无需大惊小怪;还有人认为,汉语是开放且包容的,但 汉语吸收外来语应该是“通过翻译把它变成方块字,化为汉语的血肉,而不是直接将外文字母 嵌入汉语”。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③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错误,原文“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可知“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的是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把戏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中。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D项,“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错误,原文“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项变未然为已然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原文“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说明传统文化传承可以有多种创新方式,增加其趣味性;“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可以概括为要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让学生被传承传统文化吸引,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点睛】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4.B
5.C
6.①丰富马的形象,使马的形象更加不凡。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学性。③情节上能更好地引出后文马对自身遭遇的自述,顺畅自然。④暗示本文的主题。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主要内容的能力。
B.“表明在“我”眼里,牛和马都是我的朋友”错误。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并没涉及到牛是“我”的朋友。关于牛的文字描写主要是为马的出现作铺垫。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
C.“正面衬托”错误。正面衬托法是用与所写对象相似或相近的人或物来从正面衬垫烘托所写对象的写作方法。小说中“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墙头上“引吭高歌”,“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写的是鸡的平庸,过的是平凡的生活,它们的生活和马的遭遇形成对比,作者写鸡显然是为了从反面衬托马,突出马的形象。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日本歌女”“俄狄浦斯”“马文才”都是“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而从马的叙述中可知,马是因女人被摔而遭主人打骂,突出了“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表现了马有尊严,有傲骨,坚持自我的形象;
从内容和效果上看,“日本歌女”“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事例是马在自述遭遇时首先讲到的,这些都是关于眼睛瞎掉的故事;有日本的,有最古老的,还有邻近村子的,时间地域很广,可见马的见闻很广,因此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学性。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文章前面情节写到“我”千遍万遍地问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接着马就开始回答我的问题,开始自述遭遇,但它并没有一上来就自述悲惨遭遇,而是先列举上述事例,使得故事生动,能够吸引读者往下看,同时也为后文其自叙经历预设伏笔衔接自然。
从主题上看,俄狄浦斯自毁了双目、马文才用石灰点瞎了双目逃避兵役,而战马却被主人皮鞭抽打,骂我‘你这匹瞎马’,隐含“以马喻人”的写作意图,即表达怀才不遇的主题。
7.C
8.B
9.C
10.(1) 贾耽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空缺,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有反对有拥护,士兵一定不安心。
(2)假使拿崤山以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这段话是说“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泽”“耽”“工部尚书”“吾”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排除BD两项;“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排除A项,故选C项。
8.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朝廷对死去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错误,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故选B项。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贾耽生病”错误,文中说的“耽病之”,不是贾耽生病,而是“担忧”,“病”的意思是“担忧”,选项曲解实词意思。故选C项。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贾耽”;“以”,动词,认为;“命”,任命;“若”,如果;“谋之军中”省略介词“于”,应为“谋之于军中”,“谋”,谋求;“则”,那么;“下”,下层士兵;“背向”,反对拥护;“固”,一定,必定。第二句中,“试使”,假使拿;“山东”.,古今异义,崤山以东;“度”,衡量,比较,“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则”,那么;“同年而语”,把不同的两个人或两件事物放在同一时间,不加区别地相提并论。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 “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11.道由白云尽:或指小径由云深处延展而来,或指小路沿山势蜿蜒消失在云雾中,都表现出一种幽深的意味。
春与青溪长:诗人一路沿溪而行,溪畔春树茂盛,绿意盎然。,春意融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时而有花瓣飘落到溪水中,仿佛青碧的流水也染上了芬芳的气息,弥散在水中山间。让人感到此处的静美与娴雅。
12.(1)颈联写作者闲居山中,读书堂掩映在一片青翠郁葱的柳树下。
(2)尾联写深林幽静,光影交织。清朗的光线洒在诗人身上。(
(3)两联诗句既写出了诗人闲居读书时环境的静谧美好,又表现出诗人怡然自得,不求功利的超逸气度。
【解析】
11.此类题目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然后就其特点展开想象,最后连缀成画面。“春与青溪长”中的景物主要有“溪水”“春意”,这一句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从文字中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
12.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景的特点概括+具体描述+寄寓的情感。难点在概括(“一幅静美的春景”),正确理解画面(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情感的准确表达(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躲到深山做“读书”这种“无用”的事情,说明衣食不愁,心境平和,故曰闲适淡泊)
点睛: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13.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抟 扶摇 熹微 欣 涓
14.D
15.C
16.B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多用于来指人。此语境强调“经纪公司、影视公司”纷纷到来邀请她,故选“纷至沓来”,排除AC;
“扬名天下”:非常有名。“成名要趁早”:成名越早越好。此语境强调的是很对家庭、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名,故选“成名要趁早”,排除B;
“犹如飓风”就像飓风一样,影响力大。“犹如阵风”:就像阵风一样,一会儿就消失了。结合后句“来得快消失得也快”理解,应选“犹如阵风”。
“融入”: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种物质融入了另一种物质。也指无物质形态的融合,如: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在用于人的范畴时,更多的是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
“进入”:到了某个范围或某个时期里。此语境中是和“行业”搭配,故选“进入”更恰当。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错误。“导致”多余,应删掉,成分赘余。
B.错误。应在“成为”前加“使之”,成分残缺。
D.错误。“导致”多余,应删掉,成分赘余。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语境,根据后文句子可知,这是铁嘉欣的父母回绝公司的理由,所以此处所填句子后一句应是“铁嘉欣的父母却一口回绝公司的善意”,据此排除CD;
所填句子的陈述对象应是“铁嘉欣的父母”,据此排除A。
故选B。
17.示例:买家咨询快递状态时,立刻确认快件发送状态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告知买家;如果发现问题,首先登记问题件信息,然后安抚买家,同时通知相关人员跟进处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然后明确图的性质,如本题是“淘宝培圳客服的‘快递查询服务流程图’”,既然是流程图,考生要就要关注图的构成和图上箭头的指向,明确叙述的顺序。从图上来看,第一步是“买家咨询快递状态”,第二步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正常”,就要告知买家,另一种是问题件,就要进行登记,然后安抚买家,同时通知相关人员跟进处理。
18.法国科学家发现“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可以消灭疟原虫,这将有助于合成新的抗疟疾药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下面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压缩时要注意人物、事件等叙事要素,还要注意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语段,找到人物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化学实验室科学家阿内 罗内尔等人”,即法国科学家。事件:“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很容易与血红素产生烷化反应,组成“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这一合成物正好可以消灭寄生在红细胞中的疟原虫。即:发现“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可以消灭疟原虫。事情的结果是:据报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合成新的抗疟疾药物——仿青蒿素。最后采用人物+事件+结果的模式,得出本题的答案是:法国科学家发现“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可以消灭疟原虫,这将有助于合成新的抗疟疾药物。
19.汉语文化也需与时俱进
前段时日,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其正文部分收录上百英文缩写而引发热议。有人将这视作对中华文化的背叛,也有人认为可以收录但不应如此直接……但我认为,此举动仅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面对与承认,实在无需大惊小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汉语文化更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汉语文化也需与时俱进。NBA、WTO等英文缩写词切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将其收录于词典中仅仅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面对与承认,是对部分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也是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下汉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实在是谈不上“背叛”。
再者,对部分外语缩写的收录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民族交流和相互理解,也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古有张骞出使将汉文化播种西域,郑和下西洋将中华文化带入西方,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今有莫言借鉴西方作家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以中国传统文学为出发点,在中西双重视野中创作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将中西结合的写作风格带入大众视野,同时也极大程度的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汉语文化也需与时俱进,在中西双重视野中发展的汉语文化将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更具有世界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收录外语缩写将威胁到汉语的地位,我认为这种担忧实在是没有必要的。俗话说:“莫看江心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从表面上看该举措似乎涉及文化安全,但仔细想想也并非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汉语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收录英文缩写这样的规模和形式根本不足以撼动汉语的根基,所以,也无需大惊小怪。反而,我们应该为这一进步感到高兴、欣慰。
传承了中华的汉语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只要其内涵不变,依然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依然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依然是华夏民族无可替代的珍宝!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构思时,要紧扣材料,条分缕析,从多个角度展开身体构思:角度一:文化保护。汉字是一个民族的特色,是一个民族最有凝聚力文化表征。我们必须重振汉字,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的根。角度二:文化融合。中国人应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外语字母。
角度三:文化自信。《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外语字母是为方便人们用语,只是一种形式的呈现,但汉字背后的文化不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结”,它根植于骨髓、烙于心间,自有一份凝重感,国人大可不必为此大呼小叫汉字之岌岌可危。角度四:文化强国。“文化入侵”是一个伪命题。文化交流,不存在刻意保护。让自己的文化强大是捍卫汉语纯正的前提,而前提的前提是让民众“有文化”。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只要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