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0: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二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A.表示解释 表示说明 表示中断 表示转折
B.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递进
C.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转换
D.表示递进 表示转换 表示中断 表示延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暮霭 反修率 标新立异 一年之计在于春
B.祥和 狙击手 梦寐已求 一言以蔽之
C.精粹 座右铭 甘拜下风 放之四海而皆准
D.打蜡 调包计 留芳百世 毕其攻于一役
3.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B.《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冢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B.星期六去呢?还是星期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C.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
D.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5.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复活》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书中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狄更斯的不少经历相同,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C.《老人与海》是英国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
D.《百年孤独》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史。
6.“鳏寡孤独”分别是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这种说法( )
A.正确 B.错误
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立场和态度鲜明,控诉军阀政府屠载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的英勇精神,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
C.《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全文结构清晰,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D.中国剧作家夏衍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8.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huò 寅卯yín mǎo 檄文xí 嫉恨jí
B.敛裾liǎn 袅娜niǎo 猗郁yī 脉脉mò
C.闰儿rùn 给予gěi 蓊郁wěng 涸辙hé
D.蹩脚bié 镶嵌qiàn 落蕊ruǐ 譬如pì
9.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宝钗前往潇湘馆寻黛玉,回来时无意间听到两个丫鬟谈论隐秘之事,为自保,她用“金蝉脱壳”法,诓得二人对黛玉生疑。
B.《明天》中,单四嫂子求签许愿、给宝儿吃单方,可宝儿的病却不见好转,她只得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何小仙身上,结果还是人财两空。
C.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翠翠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并未倒下:她谢绝住进船总家,孑然一身留在碧溪岨,守着渡船,等傩送归来。
D.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老渔夫表现出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尽管最后只拖回一副鱼骨架,但他依然不失为精神的胜利者。
E.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央告、康顺子的求工,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秦仲义实业救国理想破灭后的沮丧与绝望,表现了遗老遗少的哀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窦娥冤》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0.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11.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12.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 禺
(阅读导引)周萍和鲁四凤实际上是兄妹关系。知道这一切的只有鲁侍萍,她现在准备自己咽下这生活的苦酒,让周萍和鲁四凤远远离开这里。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周蘩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周蘩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周蘩漪 萍,过来!当着你的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 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周蘩漪 (惊)什么?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周蘩漪 (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 嗯。(烦厌地)蘩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周蘩漪 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蘩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见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周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愧恨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鲁四凤 (向母痛苦地)哦,妈!
周朴园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 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咽)
周蘩漪 (笑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周 萍 (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
鲁四凤 (与周萍互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
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周蘩漪 (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周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
周冲由中门跑下,喊四凤。
周朴园 (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
周 萍 (突然)爸,您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
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周冲狂呼四凤,过后周冲也发出惨叫。
鲁侍萍 (同时叫)四凤,你怎么啦!
周蘩漪 (同时叫)我的孩子,我的冲儿!
二人同由中门跑出。
周朴园 (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
仆人由中门跑上。
仆 人 (喘)老爷!
周朴园 快说,怎么啦?
仆 人 (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周朴园 (急)二少爷呢?
仆 人 也……也死了。
周朴园 (颤声)不,不,怎……么?
仆 人 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
周朴园 (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不能够!
朴园与仆人跑下。
(有删改)
13.下列对剧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静寂”,欲“静”先动,起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即一个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在这场戏中爆发。
B.“(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中“倨傲地”反映人物心理,表现周蘩漪以为此刻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鲁四凤结合能稳操胜券的得意神态。
C.“(明白地)怎么——”中“怎么”的潜台词是周朴园几乎脱口而出的责问:周萍你怎么也走了上了我30年前的路?你怎么爱上了同母异父的鲁四凤?
D.尽管鲁侍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但一场势不可挡的“雷雨”摧毁了一切,将鲁侍萍推向更大的深渊。
14.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15.文中画线句子反映出蘩漪的什么意图?
16.这部戏剧的标题“雷雨”有着怎样的作用?试联系全剧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著阅读
17.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请从下列两处画线部分的人物语言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戏剧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周朴园……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1)
鲁侍萍就是他!他现在跟你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鲁侍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侍萍什么?(2)
周朴园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
四、语言表达
18.在下列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前后连贯,表意完整。
中国名人文士有着浓厚的泰山情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反映了司马迁积极向上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_;“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体现了李白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泰山之于他们,是孔子的思想积淀,是司马迁的观念存在,是杜甫的气概风发,是李白的精神张扬。
19.根据下面的材料,给“杂剧”下个定义。(不超过50字)
杂剧综合了“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
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这四套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主角叫正末,扮演女主角叫正旦。一些次要的角色被称为外末、外旦等,偶尔也唱一二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
杂剧盛行于元朝,明清渐趋衰微。
杂剧是一种传统戏剧样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了解破折号的一般用法: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重点。然后结合语境逐项分析作出判断。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这是周朴园对鲁侍萍说的话,此时的周朴园企图用感情软化鲁侍萍,“四月十八日”是对“生日”的解释,破折号起解释作用。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这是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的话,前后句是因果关系,此处破折号表示说明。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这是鲁大海对周朴园说的话,鲁大海非常气愤,情绪冲动,吃出破折号表示中断,意思是还有很多话要说却由于气愤一时不知该怎么表达。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是鲁侍萍对周萍说的话,做母亲多么想让眼前的儿子周萍喊一声“妈妈”,“我是你的------- ”的潜台词是想说:“我是你的妈”。妈字就要脱口而出,她又再一次抑制住自己感情,马上改成“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亲生母子,侍萍想说出实情,但知道周萍不会承认这个母亲,只好欲言又止,此处破折号表示转折。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
A.“反修率”的“反”应写作“返”;
B.“梦寐已求”的“已”应写作“以”;
D.“留芳百世”的“留”应写作“流”;“毕其攻于一役”的“攻”应写作“功”。
故选C。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除了重视平时的积累外(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和试卷中的文化知识),也要注意根据文言材料中的语境理解和推断。D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D
【点睛】
积累文化常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考生可以对文化常识进行分类,对文化知识进行模块化记忆,比如科举制度类、官职名称类、历法习俗类等。
4.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项“说”之后不用冒号。B项选择问句,只在最后使用问号。C项叹号放在引号之内。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A.表述正确。
B.“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表述错误,此作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C.“《老人与海》是英国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述错误,海明威不是英国作家,而是美国作家。
D.“该书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表述错误,该书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故选A。
6.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鳏寡孤独”,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顾的人。题目说法正确。
故选A。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说法错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唯一的办法只有起来革命,而不是勇敢请愿。
故选B。
8.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C.给予gěi读作jǐ 。意思是赠送,使别人得到。
故选C。
9.CE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C项,“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翠翠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并未倒下:她谢绝住进船总家,孑然一身留在碧溪岨,守着渡船,等傩送归来”中“孑然一身留在碧溪岨”是无中生有的信息,小说中就是表现她她谢绝住进船总家,守着渡船,等傩送归来;
E项,“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央告、康顺子的求工,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秦仲义实业救国理想破灭后的沮丧与绝望,表现了遗老遗少的哀叹”中“表现了遗老遗少的哀叹”错误,这些人物都不是遗老遗少,他们中有社会底层劳苦百姓,还有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故选CE。
10.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11.D
12.不能。因为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能变动。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根据“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概括即可,注意字数的要求。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乐观态度”错误。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态度,不能。然后分析三桩誓愿安排的层次性,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强烈。
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是《窦娥冤》中设计的重要情节,这三桩誓愿,层层递进,时间上一桩比一桩长,空间上一桩比一桩大,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3.A
14.D
15.蘩漪知道了周萍和鲁四凤的恋情,当众揭穿,想让重视门第的周朴园拆散他们,阻止周萍离开。
16.①以“雷雨”为题,表示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和雷雨有关。②“雷雨”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以“雷雨”为题,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的社会里,一场如暴风骤雨般的斗争即将到来。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A.“‘静寂’,欲‘静’先动”分析错误,舞台说明的作用是:欲“动”先静。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表述错误,《王昭君》的作者为曹禺。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蘩漪深知周朴园的性格,周朴园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周萍与下人鲁四凤结合的,蘩漪当着周朴园的面揭开周萍与鲁四凤的恋情,是想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鲁四凤结合,这样就可以将周萍留下,进而满足自己的欲望。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以“雷雨”为标题暗示了故事所发生的内容与“雷雨”有关,“雷雨”既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渲染一种悲剧氛围。
其次,“雷雨”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下将要来临一场大的斗争风暴,预示着这个社会的土崩瓦解。
再次,“雷雨”也是故事情节高潮到来的预示,暗示文章的主旨。
最后,以“雷雨”为题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7.第(1)处: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的心情;而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吃惊、恼怒中带上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周朴园当时的感受。
第(2)处:周朴园惯于从现实利害角度考虑问题,他认为鲁侍萍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敲诈自己,因此急于用钱把她打发走以保证从此两家不会发生联系;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自己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失望和蔑视。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具体为对潜台词的掌握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或戏剧术语。指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亦借指某种暗含的意思。
题干要求从下列两处画线部分的人物语言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戏剧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第一处“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等疑问句,语气逐渐上扬,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周朴园的不解、吃惊、内心的恼怒的神态和形象。第二处台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当明白鲁大海就是自己的二儿子之后,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又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用金钱解决一切问题,以摆脱现实的窘态和缓和劳资自己的矛盾。然而鲁侍萍的回答,是对他的人性丑恶的冷冷反击。“什么”一词,表明鲁侍萍对周朴园彻底的失望和对他丑恶灵魂的愤怒与控诉。两人的对话看出了不同阶级的人性对立,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
【点睛】
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展现了杜甫奋发进取的豪迈气概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横线部分的上下文句式相同,都是引用本人名句加简单评析,由此可推知横线上所写内容也应与上下文句式相同,即先引用古人名句再加以评析。从内容上看,所选名句应积极向上,并能体现出说话人的理想、追求、精神品质,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同时做到语言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即可。
【考点定位】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
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
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
④注意原句的感彩,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
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分析好原句后,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原句一致,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
19.杂剧是一种盛行于元朝,综合“唱”“念”“做”等表现手法,以主角的歌唱和念白为主的四折本传统戏剧样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给文段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中,首先确定“属概念”:“杂剧是一种传统戏剧样式”。然后筛选信息,确定文段中能体现出“杂剧”的本质特征的一些关键词:元朝、综合、“唱”“念”“做”、表现手法、歌唱和念白、四折、主角。再按照下定义的格式,将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连缀成句,确定答案。
所以,可以连缀的句子是:杂剧是一种盛行于元朝,综合“唱”“念”“做”等表现手法,以主角的歌唱和念白为主的四折本传统戏剧样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