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0:4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高一下 第八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昨日,国家医保局在就关于将健康体检纳入医保范畴的建议进行回应时,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还没有能力将支付范围扩大到包括健康体检等非治疗性的、预防筛查的项目。
B.只有当科学家认定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活动是一种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并情愿在任何情况下都为这一事业奋斗终生时,他才得到了创造的最大动因。
C.电影对科学技术生动准确的普及不仅可以促使观影人,尤其是年轻人树立追逐梦想、探索创新、科学求实的人生理念,还能引领这个行业走得更远。
D.该村党支部帮助产业园流转土地100亩,建立起优质水蜜桃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16户、19人就业,每人每年有约8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伧俗/嗔怪 稍息/捎带 鱼鳔/膘肥体壮 犄角/掎角之势
B.腈纶/粳米 奇葩/手帕 枢纽/倏然而逝 狙击/自东徂西
C.淬火/猝发 氛围/分外 佝偻/篝火狐鸣 蹬车/目瞪口呆
D.纨绔/剜肉 哂笑/谂知 烜赫/煊赫一时 禁受/噤若寒蝉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其曲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以膏泽斯民
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欲强聒 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而况于明哲乎
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B.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C.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D.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6.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府、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费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制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A.“炉火纯青”换成“出神入化”,“固然”换成“诚然”,都不影响语意。
B.“费寝忘食”“出类拔粹”“发自肺府”“格物制知”中都含有错别字。
C.“超今冠古”中的“冠”与“新冠病毒”一词中的“冠”的读音相同。
D.“境界”“笃实”“推崇”“浮躁”“探寻”“践行”都属于并列式合成词。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永元十四年冬,十月,辛卯,诏立贵人邓氏为皇后。后辞让,不得已,然后即位。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贵中郎将。自和帝之丧,邓鹭兄弟常居禁中。鹭不欲久在内,连求还第,太后许之。
永初元年,封车骑将军,食邑万户,以定策功增三千户。骘辞让不获,遂避使者,辗转诣阙,上疏自陈。至于五六,乃许之。其夏,凉部畔羌援荡西州,诏骘与征西校尉任尚将五营及诸郡兵五万人,屯汉阳以备羌。二年冬,邓骘使任尚及从事中郎河内司马钩率诸郡兵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大败,死者八千余人羌众遂大盛,朝廷不能制。十一月,辛西,诏邓骘还师,留任尚屯汉阳为诸军节度。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四年,邓骘在位,颇能推进贤士,荐何熙等列于朝廷,又辟弘农杨震等置之幕府,天下称之。震孤贫好学,通达博览,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骘子侍中凤,尝与尚书郎张龛书,属郎中马融宜在台阁。又中郎将任尚尝遗凤马,后尚坐断盗军粮,槛车征诣廷尉,凤惧事泄,先自首于骘。骘畏太后,遂髡妻及凤以谢,天下称之。
建光元年,太后邓氏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太后兄弟悝、弘、间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帝闻,追怒,令有司奏悝等大逆无道,鹭以不与谋但兔特进,遣就国。宗族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赀财田宅,又徙封鹭为罗侯。五月,骘与子凤并不食而死。
大司农朱宠痛鹭无罪遇祸,乃肉袒舆榇上疏。宠知其言切,自致廷尉。众庶多为骘称枉。帝意颇悟,乃谴让州郡,还葬骘等于北芒。诏遣使者祠以少牢,诸从兄弟皆得归京师。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B.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C.遗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D.遗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理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帝王宫内;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也称“禁内““大内”“紫
B.永初元年是农历丁未年,如果采用“干支”纪年法推断,永初四年则是农历庚
C.“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所用的牲畜,指猪、羊各一只,规格低于“太
D.“从兄弟“指堂兄弟。冠“从”称,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父”“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鹭贵为国戚,为官谦退。和帝生前,其官职没有超过虎责中郎将。和帝驾崩后,他也不愿久居宫中,一再请求回府。
B.邓骘战功赫赫,宠耀无比。邓骘驻扎汉阳,并委派任尚和司马钩在平襄与羌军激战,大败敌军,班师回朝,荣耀显赫。
C.邓骘推举贤士,天下称之。杨震知识丰富,博览群书,虽已年高,但壮心不已因此得到了邓骘的赏识最终步入仕途。
D.邓骘为人所诬,含冤面死。安帝听信宫人谗言,邓氏全族遭殃。朱宠上书恳切疏陈,百姓也为其鸣冤,最终沉冤昭雪。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骘辞让不获,遂避使者,辗转诣阙,上疏自陈。
②后尚坐断盗军粮,槛车征诣廷尉,凤惧事泄,先自首于鹭。
阅读《过秦论》中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1.对“奋六世之余烈”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振奋六世的神威 B.发扬六世遗留下来的功德
C.表彰六世的烈士 D.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12.下列词语在文段中具有比喻意义的一项是
A.宇内 B.至尊 C.百越 D.藩篱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一句省略的主语是
A.百越之君 B.秦始皇 C.下吏 D.胡人
1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秦始皇对内镇压对外掠夺的暴行。
B.描写了诸侯、百越之君、胡人、士人害怕秦始皇的心理。
C.写出了秦始皇的权威和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
D.歌颂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15.《过秦论》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做了对比?通过对比指出了什么?
三、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市民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被交警罚款20元。这位市民及时缴交了罚款,并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络上提醒大家。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热议。此后,交警部门加大了对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一年过去了,收效并不明显。
对此,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语言表达
17.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模式让学生们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频率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此,在继续抓好复学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______。学生在校学习时要做好“三个20”(即用眼20分钟,要远眺20英尺超过20秒),掌握“一寸一尺一拳”(即胸口离桌子一拳远,握笔手指到笔尖要有一寸,看书作业要有一尺远),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除此之外,当学校眼保健操广播响起时,要停下手中的事情,______。
“中国需要至少30万眼视光专业人才,而目前_______,只有6000多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表示防治青少年近视发病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并不是因为它的完美无缺,而是它的包罗万象。网络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功能和交际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②_____ ;新媒体和网络环境,已然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信息时代,不熟悉和研究网络语言,不论学者或是领导者,都会面临“扫盲”的任务。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当一种语言不能读解时,③____所以,“关注网络语言”,岂止于语言学家?
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工作态度,就一定有好的工作质量。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为企业着想,就会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自己要主动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一是业务方面,二是个人素质方面。不断地学习,必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①有了好的工作态度,也不一定有好的工作质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缺谓语,在“目前”前面加上“指出”;
C项,递进关系的句子语序不当,“引领这个行业走得更远”与“可以促使观影人,尤其是年轻人树立追逐梦想、探索创新、科学求实的人生理念”互换;
D项,不合逻辑,“约”或“左右”去掉一个。
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是对形近字的字音的判断能力,需要逐项加以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本题中各选项中字的读音分别是A项,cāng/chēn,shào/shāo,biào/biāo,jī/jǐ;B项,jīng,pā/pà,shū,jū/cú;C项,cuì/cù,fēn/fèn,gōu,dēng/dèng;D项,wán/wān,shěn,xuǎn/xuān,jīn/jìn。故选A。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例句,“度义而后动”的意思是:考虑其理由是否正当,然后才去做某件事情。所以“度”的意思是“考虑”。
A.,“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所以“度”的意思是“渡过”。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的意思是: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所以“度”的意思是“考虑、揣度”。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的意思是: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所以“度”的意思是“量长短”。
D.“因自度其曲”的意思是: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所以“度”的意思是“创作”。
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B项,均为连词,来。
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判定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表达一种感觉,不是运用比喻。
B项,“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表示类比,不是运用比喻。
C项,比喻,把“绿雾”比作“竹海”,抓住了两者在颜色、状态上的相似。
D项,“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表达一种感觉,不是运用比喻。
综上分析,A、B、D三个选项均没有喻体。
故选C。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结合语境,该处所说的是“技术”,“炉火纯青”和“出神入化”在形容“技术”方面意思是一样的。“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诚然”,固然之意,引起下文转折。依据后文“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可知,此处表达转折之意,所以二者是相同的。
B.“费寝忘食”的“费”应写为“废”;“出类拔粹”的“粹”应写为“萃”;“发自肺府”的“府”应写为“腑”;“格物制知”的“制”应写为“致”。
C.“读音相同”分析错误。“超今冠古”中的“冠”读“guàn”,“新冠病毒”中的“冠”读“guān”,二者读音不相同。
故选C。
7.C
8.B
9.B
10.(1)邓骘推辞谦让但未获批准,于是他躲开朝廷的使者,辗转前往皇宫,上书陈述自己的请求。
(2)后来任尚因克扣盗窃军粮获罪,被朝廷用囚车押着送交廷尉审理,邓凤害怕事情泄露,先向邓骘自首。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正确标点为:遣使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断句是抓住主语“中常侍”“王主”,注意动宾句式。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表述错误,永初四年应为农历庚戌年。
9.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张冠李戴,从“羌众遂大盛,朝廷不能制“推断,“大败”的主语应是任尚和司马钧的军队。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0.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⑴ “辞让”推辞谦让;“诣”前往;“自陈”陈述自己的请求。(2)“坐”因……获罪;“自首于骘”状语后置句,“于骘自首”。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永元十四年冬季,十月辛卯日,汉和帝下诏立邓贵人为皇后。邓贵人表示推辞,不得已,之后才即位。汉和帝每当想要给邓氏家族封官加爵时,邓皇后总是苦苦哀求表示谦让,因此在和帝生前,他的哥哥邓骘的官职都没有超过虎贲中郎将。自从和帝驾崩之后,邓鹭兄弟一直住在皇宫里。邓驾不愿长久住在宫中,一再请求回家,太后答应了这件事。
永初元年,邓骘被封为车骑将军,享有一万户的食邑,因协助册立皇帝有功,增加三千户,邓鹭推辞谦让但未获批准,于是他躲开朝廷的使者,辗转前往皇宫,上书陈述自己的请求。多达五六次,邓太后这才应允。这年夏天,凉部反叛的羌人使西州动荡不安,诏书命令邓骘和征西校尉任尚率领五营士兵及各郡士兵共五万人,驻扎汉阳,以防备羌军进攻。永初二年冬季,邓鹭命令任尚及从事中郎司马钧率领各郡士兵,在平襄同滇零率领的数万羌军交战,任尚军大败,八千余人战死,羌军于是实力强盛,朝廷不能控制。十一月辛酉日,邓太后下诏,命邓骘班师回朝,留下任尚驻扎汉阳,负责各军的调度。邓太后派使者迎接邓骘,并将他任命为大将军。邓骘到达洛阳以后,邓太后又派大鸿胪亲自出迎,中常侍前往郊外慰劳,亲王、公主以下的群臣则在路旁等候。邓骘所得的恩宠和荣耀极为显赫,声势震动京城内外。
永初四年,邓骘身居大将军之位,颇能推举贤能人才。他推荐何熙等人进入朝廷任职,还征召弘农人杨震等做自己的幕僚,受到天下人的称赞。杨震自幼孤弱贫困而好学,知识丰富,博览群书,他教生授徒二十多年,从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延聘征召。人们认为杨震年岁已大,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邓骂听说后,将他聘为幕僚。当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接连升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邓骘的儿子侍中邓凤,曾经给尚书郎张龛写信,叮嘱他郎中马融应在尚书之列。另外中郎将任尚曾经送给邓骘马匹,后来任尚因克扣盗窃军粮获罪,被朝廷用囚车装着送到廷尉处审理,邓凤害怕事情泄露,先向邓骘自首。邓骘畏惧太后,于是剃去妻子及邓凤的头发向朝廷谢罪,天下人都称赞他。
建光元年,邓太后驾崩。先前因受处罚的宫人怀恨在心,趁机诬告邓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来用废除皇帝的旧例,图谋拥立平原王为皇帝。汉安帝听到后,回想往事而大怒,命令有关部门弹劾邓悝等大逆无道。邓骘因不曾参与密谋,只免去特进之衔,遣回封国。邓氏宗亲一律免去官职,返回原郡,没收邓骘等人的资财、田地和房产,又将邓骘改封为罗侯。五月,邓骘和他的儿子邓凤一同绝食而死。
大司农朱宠痛心于邓骘无罪而遭遇祸难,于是脱光上衣,抬着棺材,上书为邓骘鸣冤。朱宠知道他的言辞激切,自动前往廷尉投案。民众多为邓骘鸣冤,安帝有所觉悟,于是责备迫害邓氏家族的州郡官员,准许邓骘等人的尸骨运回北芒山安葬,诏令派使用少牢祭祀,邓骘的堂兄弟们也都得以返回京城洛阳。
11.D
12.D
13.B
14.C
15.《过秦论》从社会地位、武器、部队的素质和用兵之道这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做了对比,由此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奋:发展;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句子翻译为: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故选D。
1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把握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词语在文段中具有比喻意义的一项是”,然后从修辞的赏析角度做分析。
A项,宇内,即天下;
B项,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指君位;
C项,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ABC都没有比喻意义。
D项,藩篱:本义是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这里比喻边境。
故选D。
1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要求分析“‘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一句省略的主语是”,本题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主语承前省略,根据文意,“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的应该是“始皇”,所以本句的主语是“始皇”,即秦始皇。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及至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写的是秦始皇的权威;“南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写的是始皇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故选C。
15.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求分析“《过秦论》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做了对比?通过对比指出了什么?”“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是从社会地位方面做对比;“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是从武器方面做对比;“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是从部队的素质方面做对比;“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是从用兵之道方面做对比。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国的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16.遵守人生规则,行事有方
“心中常亮红绿灯,平安才能伴一生”,这一人性化的警语告诫我们,要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把“安全行路”四个字常挂心中,从而保证我们一生安全。其实,为了我们一生的安全和幸福,何止是在行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一切的行为处事都要在内心深处树立一个遵守应有规则的理念。
三国时的杨修经常揭曹操的“谜底”。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念“阔”,曹操乐意看到帐下有懂自己的人才。曹操在酥饼包装上写了一个“盒”字,送给手下们,杨修直接打开一人一口地吃了,曹操没有急。这些都不涉及军事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且还给枯燥的军营生活带来一些趣味,曹操当然不会处罚老杨。可是不久曹操因军事上有点挫折,不自意说了一句“鸡肋,鸡肋”,杨修听到了后“不自意”地在军营里说穿了曹军进退两难的困境。这个情况一旦全军传开,就会动摇军心,大大影响战局。曹操脑了,就把杨才子杀了。保守重大军事秘密,任何时候都是人人要遵守的规则。杨修喜好在人前“露一手”的心里惯性胜过了遵守这一规则的为军之道,也就是他根本就没有保守军事秘密的集体观念,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高官薄熙来的妻子博谷开来因生意纠纷,杀了原本的生意伙伴。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尊重、爱惜人的生命是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博谷开来远离了这条人人应该遵守的规则,结果把自已后半生的幸福和尊严断送掉了。
中国原国家总理朱镕基为官时受人尊敬,为官后依然受人爱戴,他一生是幸福和安全的。因为任何时候他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为个人谋私利,就连退休后挣的稿费也捐给教育事业。不谋私利,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这是领导者应该严守的规则。朱总理正是严守这个规则的楷模,所以人民都爱戴。反观徐才厚、周永康等诸多贪腐官员,哪一个把这一规则放在心上了呢 所以人民就会推倒他们。
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现今世界,繁荣世界经济,维护世界人民的安定幸福生活,是每个国家应该坚守的规则。中国一直坚守这一规则,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和支持,所以中国人民是幸福安全的。最近,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并以身作责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亚欧国家的一致赞同。美国的传统盟友英、法、德、意、澳等国,特别是美国有意扶持为中国宿敌的日本,都不顾美国的极力阻挠,纷纷加入亚投行。这不仅有利于整个亚洲的经济繁荣、国家先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落实与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软实力。美国国力过去一直远超中国,可是它只顾一己之利,经常制造政治事端,当政治事端达不到目的时就发动武力战争。没有了繁荣世界、为世界人民谋福的规则的束缚,美国一步步走上了邪恶之路,被世界抛弃是自然的结果。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应该懂得,遵守造福于人类繁荣发展的规则,是洒脱于国际间事务的根本之道。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集体,心里都要有个行为处事时遵守规则的理念。有了这个,保您一生安全、幸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属于社会热点事件。首先确定材料涉及的对象,如“市民”“交警部门”“媒体”,中心对象是“市民”。然后分析“市民”的表现,市民违反交通安全法被罚后,及时缴纳罚款,并把自己经历发到网络上提醒大家。如果说该市民违反交通规定是错误的话,那他主动缴纳罚款并把该事发到网络提醒大家则是值得赞扬的,这说明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并且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向社会他人尽宣传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以围绕“遵守规则”“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承担自己的责任”等方面立意。从交警部门角度来看,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到位,执法要严格。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媒体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传播正能量。从其他市民的角度来看,要遵守规则,要行之有矩。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遵守规则,行事有方;有规矩才有方圆;无规不成圆;坚守制度的堡垒;律己;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点睛】
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17. 也要抓好近视防控工作 认真地做眼保健操 我国眼视光专业人才不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①处,根据前文“电子产品使用频率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和后文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可见,这句话是说“在……的同时,也要抓好……”,而要抓好的就是“防治近视”的工作;
②处,根据“当学校眼保健操广播响起时”可知,这里是要求要“做眼保健操”,从“停下手中的事情”中可见不能三心二意,即还要加修饰语“认真”;
③处,前文说“中国需要至少30万眼视光专业人才”,后文表示“只有6000多人”,可见,二者数额相差巨大,即“眼视光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意思相近即可。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18. 研究网络语言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其思想内涵也就无从了解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第一空根据后面“不熟悉和研究网络语言”的内容可知,此处的内容应该填“熟悉和研究网络语言”之类的句子;第二空后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可知,这里应填“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的内容;第三空由前面的“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可知,这里应填“其思想内涵不能了解”之为类的话语。
19.②时刻为企业着想,也不一定会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③不断地学习,也不一定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段,仔细阅读,找出文段中推断不合理的地方,让后仿照例句的模式,把文段中找出的推理不合理地方表达出来。本段中表达不合理的还有两处:“时刻为企业着想,就会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地学习,必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这两处的说法都过于绝对,然后仿照第一处的句式,把这两处推断不合理之处给表达出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