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提升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提升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0:4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第六单元 复习提升测试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毫无疑问,5G是推动新一轮数字变革的最重要角色。
5G的出现,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可以看到,5G将成为实现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要纽带,它首先将使前几年兴起的物联网概念真正成为现实,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联网终端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都将连上这张物联网。在这种连接的基础上,新的应用比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更加深入、彻底。
当然,人们在憧憬5G的同时,还必须面对诸如流量费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便宜的流量资费无疑是使用5G服务的必要前提,否则再高的网速也只能让人望洋兴叹。因此,网络运营商必须切实“提速、降费”,以适应5G时代的发展。5G在满足人们移动网絡海量数据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丰富服务的同时,对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的要求也显著提高。
(摘编自《人民日报》余建斌《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材料二
日前,在福州长乐区的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内,主刀医生坐在机器人前,通过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利用5G技术操纵机器人的机械臂,远程控制手术钳和电刀,为位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中的一只小猪,切除了一片肝小叶。整个手术持续了近1个小时,手术创面整齐,全程出血量极少。这只小猪在手术完成半小时后,逐渐从麻醉中苏醒,各项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手术宣告成功。
据了解,这台手术两地相距约50公里。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全球首例在5G环境下进行的远程外科手术测试取得圆满成功,为今后5G远程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创造了条件。
5G技术低延时的优势,与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实现信号实时互联互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远程手术提供了可能。此次手术的成功,说明了5G技术在远程医疗上是完全可行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福建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6远程外科手术》
材料三:
显然,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至20倍。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5G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是因为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这一宽广的无线电频段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是因为毫米波极难使用,非常复杂,非常棘手。
这个频段的频率要比现有的手机网络频段高得多(你的WiFi使用的是2.4G或5.8G频段,而毫米波使用的是24G以上的频段)。这意味着它能提供前所未有的速度,但也要接受覆盖范围的损失。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这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因此,只有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能充分享受毫米波支持下5G带来的超高速快感。
但是5G这列快车已经无法减速,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和自己的孙子讲起视频网站时常延迟卡顿的往事,把这当成怀旧的笑谈。而这,都要归功于今天的工程师和他们的毫米波。
(摘编自《光明日报》戴维·波格《5G会带来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作为“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它的运用将使诸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成为现实,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会推行得更好。
B.高网速是以高流量为前提的,而且网络的资费是按流量计算的,那么高流量就意味着高额资费,为了5G的发展,广大用户将迫使网络服务商降费。
C.利用信号实时互联互通和5G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的结合,医生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手术进行远程控制,此次为小猪手术的成功说明其可行性。
D.利用毫米波频段的特性,工程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使未来的人们体会到5G网络的超高速快感,而诸如视频网站延迟卡顿的现象也将成为历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5G网络技术,物联网将可能真正实现,人们通过各类智能终端将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5G网络尽管将推动新一轮的数字变革,但是也将给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同时构建适应5G时代需求的网络安全体系。
C.5G远程外科手术的成功意味着运用5G技术,医生将来还可能实现远程查房、远程B超等,这可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能迅速影响到偏远地区。
D.网络频段越高,基站覆盖的范围越小,要保证利用24G频段以上毫米波的5G网络的速度,服务商就需要升级现有的基站和安装更多的基站。
3.5G网络有哪三大主要特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答:
(2)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答:
(3)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移情于物,表达不舍之情。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智力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2)李白在《行路难》中连用四个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苦闷抑郁、惆怅失意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相见欢》中,用俯视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萧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
五、材料作文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②吾辈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周恩来,1919年)
③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新青年》)
④1981年北大学子欢呼游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整个燕园。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如同一面旗帜,鼓舞着整个中国社会投身改革、激荡梦想。
⑤“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⑥某青年网红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六、语言表达
8.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一些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删除的是哪几处?(只写序号)
“义无反顾”的意思是按照道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回头。“义无反顾”的意思①和“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意思②相近,但它更强调一个“义”字,它③只能用于某个人或④某些人为正义事业而勇往直前、百折不回。但是有些人偏偏丢掉了“义无反顾”⑤这⑥条成语中最关键的“义”字,只看到剩下的⑦“无反顾”这⑧三个字,只要一个人干一件事,不管好事坏事,只要下定决心、绝不回头地干下去,就说“义无反顾”,甚至不是人的行为也用它表述。这就改变了这条成语的感彩,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加强防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一是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基础,促进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结合。实现从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的转变,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科技含量,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效果。二是倡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广大地勘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处置的作用,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继续集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四是加强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一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合作,引导企业自主研发,组织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
(节选自《自然资源部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2019年4月9日,有副改)
材料二:
地质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是如何对它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说明。2014年,加拿大BC省的一处铜金矿,尾矿堆填区发生垮坝事故,大量水和矿渣的混合物流入附近的河域,成为这几十年加拿大最大的环境灾难性事件。具体的灾难后处理流程:第一步,数据模型复盘。尾矿堆填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为了防止出现垮坝这样的事故,所有的矿业公司,在开发之前和开发过程中,都会对堆填区的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并制作模型,以确保,至少在理论程度上,堆填区的结构安全。第二步,灾害后地质信息处理。在灾害现场基本处理完毕以后,要研究矿业公司提供的具体的地形和钻孔信息,并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比对和筛选,正确分析这些数据的实际存在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第三步,数字模型分析。对这样的大型模型来说,二维模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刨面模型做的再多,误差还是很大,只有三维模型才能相对可靠。单一的边坡稳定分析也是没有意义的,垮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渗流,化学物质,降雨等自然环境因素都要考虑在内。第四步,形成最终报告。如果有人敏锐地发现了那个导致所有问题的最不稳定因素,那么其他所有的说法都不过是狡辩而已。发现的常人能不能发现的疑点,就是灾害发生的原因了。
(节选自知乎,有删改)
材料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若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四: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群防群治、宣传教育、科研攻关与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等方面,说明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重要性。
B.材料二,以加拿大一处铜金矿尾矿填埋区垮坝事故,说明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情况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过程与意义。
C.材料三,从地质灾害的泥石流、塌陷等“突发性”与区域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性”两方面,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定义。
D.材料四,2012年11月8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明2012年10月份之前六七年间中国地质灾害相关情况。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了地质灾害发生、防治与数据模拟的相关情况。
B.只要提高认识,做到科学预测,齐抓共管,就能准确模拟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效地预防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C.一般情况下,普通民众大都以为,通过防治、躲避与工程治理,就能达到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的目的。材料三认同了这种观点。
D.在比较了2012年以来与2011年同期地质灾害情况之后,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预防预报有力,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都有了明显好转。
11.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地质灾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①超高的网速。文中认为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海量网络请求。②超低的时延。文中以全球首例在5G环境下进行的远程外科手术测试取得圆满成功的例子展示了5G技术低延时的优势。③超大的容量(或连接)。文中认为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至20倍。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广大用户将迫使网络服务商降费”错误,原文说“便宜的流量资费无疑是使用5G服务的必要前提,否则再高的网速也只能让人望洋兴叹。因此,网络运营商必须切实‘提速、降费’,以适应5G时代的发展”,可见,“降费”是网络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广大用户迫使”的。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网络频段越高,基站覆盖的范围越小”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这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无法推出“网络频段越高,基站覆盖的范围越小”这一结果。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概括出超大的容量(或连接);
根据材料二“5G技术低延时的优势,与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实现信号实时互联互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远程手术提供了可能”概括出超低的时延;
根据材料三“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至20倍”概括出超高的网速。
4.(1)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
(2)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3)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犷悍:蛮横凶悍。之:到。倾动:使……佩服、感动。(2)未发:没有开口。自主:控制自己的感情。(3)略:差不多。理其故:重操旧业。
5.(1)B
(2)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江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贵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借指春天,而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借助诗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这句话。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回答本题要有三个要点:首先回答出颔联的表现手法: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手法。然后运用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绘颔联的画面,最后回答出诗人的情感。
【点睛】
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根据语境提示,注意易错字形:(1) 参省、己 、知明(2)投箸、拔剑(3)寂寞、锁、清。
7.承担责任,振兴国家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勇于承担责任,共同振兴国家。
几千年前,在天下纷乱的战国时代,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那个时代,他自觉地担当起匡扶天下的历史责任。如今,生逢盛世,我辈虽才能不及先贤,却也应时代要求,肩负责任,振兴国家。
国重于家,兼济天下,对于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崛起,我们必须承担责任。
历史上,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从不缺乏,同时,有志的青年对同胞的呼号也从不缺乏。周恩来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不是在向当世青年呼吁:承担责任,与我同振国家。
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承担责任,振兴国家”。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粒,也学牡丹开。”新青年,敢作为,勇承担,共筑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时代的期望。时代赋予的使命让我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在,也是我心之所在。
承担责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为,它需要你有昭君的大公大勇之心;它需要你有郑和船队迎战困难的气魄,永不放弃的坚持。 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之东方,机会和发展并存。每一个血脉奔涌的青年人,都应该有为她担当的胸怀和勇气。
一个国家的担当,让一个民族再次崛起!
所以,让我们勇于承担责任,共同迎向光明、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敢于承担责任,使我们的国家再度迈向又一个兴盛、崛起的时代!
【解析】
【详解】
限制性
1.内容的限制性。本次作文属于材料作文,侧重于多则材料之间的联系。六则材料虽然各有不同,侧重点却很明显。考生从六则材料里可以提炼出关键词“青年、青春”“时代”“民族、国家”“奋斗、担当、作为”,写作时不得脱离材料的核心立意。
2.写作要求的限制性。“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就不能是选择其中的几则材料,更不能只选其中之一。考生要对材料进行综合理解,不可以断章取义,应该围绕从六则材料里提炼的关键词来写,并且要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可割裂。
3.价值取向的限制性。前五则材料均为正向的价值观,是考生作为未来公民应该追求的价值观,考生不能否定和歪曲。对第则材料中某网红的人生排序则应当辩证看待。
4.写作时应有明确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观点,或用丰富而有个性的材料表达观点。不仅仅要写出使命感、责任感,更应该写出如何去做,不可空泛地只谈个人与国家而不谈如何行动。
开放性
1.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提取“青春”“担当”“国家、民族”“时代”等关键词,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关键词展开联想,广泛思考,合理生发,谋篇布局。
2.对材料的侧重是自由的。可以立足过去不同的历史阶段,写出当今青年人的担当和作为,及其对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作用。也可以站在当今青年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继往开来,把握美好青春,在未来的国家建设、民族振兴中积极担当、有所作为的胸襟和抱负。还可以辩证认识某网红的人生排序,和前五个材料的价值观形成对比或类比。所以,考生在材料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开放性。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但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不能写成“四不像”。
立意:(1)国家富强,你我有责
(2)心怀中国梦,树立远大理想
(3)青年当自强,不负韶光
(4)成长之路,家国共筑
(5)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6)新时代新青年,再筑中国梦
(7)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8)舞青年姿态,唱时代赞歌。
(9)燃青春之年华,就泱泱之大国。
(10)做怀揣家国情怀的追梦青年。
(11)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
(12)指点江山,激扬青春。
(13)且以青春报祖国。
材料: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承担着拯救民族的责任,他用笔抨击着,一页页华章唤醒沉睡的雄师。“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日本留学,面对麻木国民的冷笑,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承担起拯救民族的责任,匕首投枪般抨击着,《故乡》一轮金黄圆月照着人世的沧桑,《祝福》里滴血的故事让人感到肝肠欲断,《狂人日记》中几千年来吃人的故事让人每条神经都痉挛,《阿Q正传》中麻木愚昧的国民让人感到寒冷彻骨,鲁迅用铁一般的笔唤醒麻木愚昧的国民,唤醒沉睡的雄狮,中华民族从此站起。
(3)承担着祖国航天事业的责任,他日夜操劳,让中国更自强自信自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航天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1950年在美国学成,决意担负起祖国航天事业,美国的层层阻扰无法挡住他的归国心,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将智慧锻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无论“神州”还是“嫦娥”都载满了他的梦想与心血。
(4)黄志全是大连市的一名公共汽车司机。一次行车途中,他突然心脏病发情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用最后的力气做了三件事:把车停在路边,拉下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下车;将发动机熄灭。做完这三件事,他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如果不是这样,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在生命最后一分钟里,他把对别人负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结构:首段开门见山,直入话题,点明青年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主体部分,首先结合材料从历史伟人写起,点出周恩来、燕园学子留给我们年轻人的重要启示;接下来,利用叶聪、嫦娥团队、哈工大学生的例子证明当今社会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文章所举的事例中既有个人也有团队,更具说服力;最后以呼吁青年承担责任结尾。思路清晰,脉络分明,结构严谨,自然流畅。
【点睛】
材料1是考生熟知的古语,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引用,意在强调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突出个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材料2是21岁的周恩来面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状,立下以身救国的誓愿,体现出中国有为青年的一种责任与担当。材料3是伟大革命家李大钊提出的人生追求,强调要以青春之我奉献一生并乐在其中。材料4是1981年北大学子在改革初期喊出的时代最强音,“振兴中华”,作为青春之伟大梦想,充分表现了青年人在新时期为国家奋斗的家国情怀。材料中5的叶聪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当代“改革先锋”,他奋斗不息,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材料中明确指出“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以上五则材料按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伟人或青年提出的人生目标或者口号,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鲜明地指向了青春、担当,很好地体现了青年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为国为民的情怀。材料6应辩证看待,一种是:与上面五则材料截然不同,强调的是一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前五个材料相比较,该青年网红人生格局较小,站位较低;另一种是:关注自己,可理解为要先做最好的自己,继而让家庭幸福、让国家繁荣昌盛。
8.①③⑤⑦⑧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一些重复啰嗦的地方,题干要求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问可以删除的是哪几处,作答时要先认真审读文字,重点关注有可能重复啰嗦的地方。如①处“的意思”与前面“‘义无反顾’的意思”重复,③处的“它”,与本句前面的“它”重复,⑤处的“义无反顾”与这句话开头的主语“义无反顾”重复,⑦处的“剩下的”及⑧处的“这”多余。故应删掉“①③⑤⑦⑧”这几处画横线内容。
9.C
10.A
11.(1)将提高自身素质和地质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与破坏地质环境的人和事做斗争。(2)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努力创造并寻求生存机会;面对缓变性地质灾害,积极探索治理与预防的有效途径。(3)正确面对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解析】
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C项“从地质灾害的泥石流、塌陷等“突发性”与区域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性”两方面”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故选C。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B项,“只要提高认识,做到科学预测,齐抓共管,就能准确模拟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效地预防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说法过于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
C项,“一般情况下,普通民众大都以为,通过防治、躲避与工程治理,就能达到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的目的。材料三认同了这种观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正确的表述是: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D项,“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预防预报有力,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都有了明显好转。”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与2011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
故选A。
11.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在“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地质灾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此题时需要联系材料还要结合实际来认识。根据文本材料三“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可以概括总结第一点:(1)将提高自身素质和地质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与破坏地质环境的人和事做斗争。然后再联系材料三和实际生活从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角度谈认识可以概括为:(2)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努力创造并寻求生存机会;面对缓变性地质灾害,积极探索治理与预防的有效途径。最后再从如何面对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角度谈认识,可以概括为第三点:(3)正确面对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点睛】
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