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AB卷 第三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AB卷 第三单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7:17:44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A卷 基础夯实
考试时间:120分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轩敞者为舱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在水之涘 能以径寸之木 D.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2.下列加粗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芳草鲜美:新鲜美味 黄发垂髫:代指老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渔人甚异之:奇异 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 犬牙差互:狗牙
C.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以其境过清:凄清 因势象形:模拟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D.处处志之:做记号 峨冠而多髯:(戴着)高高的帽子 寻病终:随即,不久 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全石以为底
A.便舍船,从口入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此中人语云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技亦灵怪矣哉!(译:技艺也真是灵活奇怪啊!)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他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谪到永州后所作。
B.“黄发垂髻”指老人和小孩,“小生”指年轻男子。
C.《回延安》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诗经》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二、名句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7分。)
7.直接型默写。
(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诗经·式微》)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②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青青子衿,□□□□。纵我不往,□□□□?(《诗经·子衿》)
三、综合性学习(共9分)
8.在“逐梦星辰”学习活动中,某同学找到下面材料。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任务。
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4月24日在南京举行。启动仪式上,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经全球征名、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祝融”脱颖而出。提议的名称中,入围前十的几乎都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如祝融、弘毅、麒麟、哪吒、赤兔、风火轮等。5月22日,“祝融号”已随“天问一号”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1)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下面名称与“祝融号”一样都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红一号 B.嫦娥五号 C.长征七号
(2)他想知道中国首辆火星车最终以“祝融”命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和对“祝融”二字的理解进行探究。(6分)
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0.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他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4分)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受牵引而弯转。⑥欹(qī):倾斜的。
11.请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2分)
(1)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2)疾趋___________
12.请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3.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14.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①“大雪寒梅迎风狂”。2016年12月7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备受瞩目。
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据记载,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其中部分名称则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
③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④常见的日历(月份牌)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则标注着农历。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例如每年夏至总是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会很少。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
⑤“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⑥“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什么季节做什么事,里面大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
⑦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对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的共同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据悉,“二十四节气”还有望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选文有删改)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的。(6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例如每年夏至总是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
18.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19.阅读以下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
一块石头躺在地里,他针对时雨发出了非议:“嘿!它算出足了风头,它有什么了不起!你瞧,人们像恭候贵宾似的,对它欢迎备至。它到底做出了什么功绩?只不过飘洒了两三小时!人们何不打问打问我的身世:我长期住在这里,文静、谦虚,随遇而安,彬彬有礼。但我从未听到过感谢之词。怨不得人们咒骂这个世界,的确一点也不公平合理。”
“住嘴吧!”发话的是只虫子,“雨下得虽短,但滋润了干旱的土地,它将农夫的期望变为现实。你在地里完全无用,十分多余。”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为:介词,对、向/动词,表判断,是。B.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D.乃: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
2.答案:D
解析:A.鲜美:新鲜美好。垂髫:代指小孩。B.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C.因:顺着、就着。
3.答案:C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答案:C
解析:例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A.省略句。“便”前省略主语“渔人”。B.判断句。……为……,表判断。C.倒装句。“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D.省略句。“语”后省略代词“之”,代指渔人。
5.答案:C
解析:正确的翻译是:技艺也真神奇啊!
6.答案:D
解析:“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7.答案:(1)胡为乎泥中
(2)①挑兮达兮;在城阙兮;②气蒸云梦泽;③海内存知己
(3)悠悠我心;子宁不嗣音
解析:注意调动日常积累,根据上下句的提示正确书写。如“胡”“兮”“阙”等易误写。
8.答案:(1)B
(2)第一,“祝融”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这一命名寓意它给人类带来光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中国航天人持续探索宇宙,不断超越自我。第三,“祝”,祝愿,祝福,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融合,协作,表明中国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国际合作。
解析:(1)A.“东方红一号”的名称与陕北民歌《东方红》有关。B.“嫦娥五号”名称中的“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中。C.“长征七号”名称中的“长征”与中国红军长征有关。故选B。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能结合材料,阐述原因即可。根据材料“提议的名称中,入围前十的几乎都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可知,“祝融”这个名字入选是因为它源自中国古代神话,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来看,可以从“火”的象征义角度解释用它命名火星车的原因,是“火”让原始人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它给人类带来光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火”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中国航天人持续探索宇宙,不断超越自我。从文字含义角度来分析,“祝”有“祝愿,祝福”之意,以此命名,含有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有“融合,协作”之意,以此命名表明中国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国际合作。
9.答案: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窈窕”意思是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窈窕淑女”表现了女子的文静、美好、善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表现了女子的勤劳和劳作时姿态的优美。所以,君子才会“寤寐思服”。
10.答案:(示例1)“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要先分析“兴”的特点,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再结合学过的诗文中运用了此手法的句子来分析,分析时要分析以什么事物起兴、引出的内容是什么。
11.答案:(1)凄清;(2)快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需要多积累文言词汇,并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同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12.答案:(1)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走了几步,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很害怕。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凄神,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骨,寒气透骨;悄怆,凄凉;邃,深。
(2)数,几;闻,听见;疾雷声,迅雷般的轰鸣声;悸,害怕。
13.答案:[甲]清;[乙]伟(奇)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第一段“水尤清冽”,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过写鱼历历可数,“影布石上”,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由此分析,甲文写水的特点是:清。乙文由“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所目既奇”分析概括,写出水“伟”或“奇”的特点。
14.答案:《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孤寂悲凉之感。《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对第五泄的喜爱、赞叹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体现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此可知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故可分析出: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观第五泄记》,根据“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可知,文章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第五泄的喜爱和赞叹。
[参考译文]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色崖壁间落下,震动着山谷,仿佛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浪突然卷起来,被牵引着弯转,然后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慢慢地,)空中布满了像编织物一样的横线,最后到了如同飞雨泻崖的程度,(人们却)还不舍得离去。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15.答案:“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二十四节气”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通读全文,结合文段内容概括即可。②③④段都是围绕第②段首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来介绍的。第⑤段是围绕本段首句“‘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第⑥段是围绕本段首句“‘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可分条作答。
16.答案:本段写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从而引出说明对象——“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第①段写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出说明对象“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7.答案:举例子,列举了夏至和冬至的具体时间,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能力。要求能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说明方法的特征来分析所给句子即可。“每年夏至总是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证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18.答案:“至今”限制时间,说明了到目前为止,在农业生产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从而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把词语去掉前和去掉后的句意作对比,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即可。如“至今”,意思是直到现在。说明直到现在,在农业生产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19.答案:[例文]
有感于石头和虫子的故事
真是没想到,躺在地里的一块毫无用处的石头,竟然因为人们对一场知时节的好雨的欢迎和赞赏而心生怨愤:“嘿!它算出足了风头,它有什么了不起!你瞧,人们像恭候贵宾似的,对它欢迎备至。它到底做出了什么功绩?只不过飘洒了两三小时!人们何不打问打问我的身世:我长期住在这里,文静、谦虚,随遇而安,彬彬有礼。但我从未听到过感谢之词。怨不得人们咒骂这个世界,的确一点也不公平合理。”俨然一副泰山的架势,就是不被人重视,因而咒骂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公平合理。
一只小虫子在雨后的田野里畅游,听到了石头的这番话,觉得这石头太可气,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便打断石头的话,让其住嘴,并正言以告:“雨下得虽短,但滋润了干旱的土地,它将农夫的期望变为现实。你在地里完全无用,十分多余。”小虫子的话说得在理,石头无言以对,只好羞愧地低下了头。
读了这个故事,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自己什么事都不做,成天就是眼巴巴地盯着别人,说三道四,哪怕鸡蛋里面挑骨头,也要找出别人的不是,以显得自己的深明大义、高风亮节。这样的人和这块石头相比,是多么地相像啊。他们对别人的指责、对社会不公的抱怨,更加暴露了自己的一无是处,让人更为厌恶。
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是意义十分深刻,它告诉我们不要嫉妒别人比自己受拥戴,要多想想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只有对别人有所付出和帮助,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容不得别人的好,逢人就夸耀自己,说自己为他人做出了多少贡献,自己的功劳是无量的,只会让人反感,甚至厌恶。
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脚踏实地,为他人着想,不求回报,那样,我们的存在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克雷洛夫的寓言。审题时,应仔细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立意、拟题。比如,抓住石头针对时雨所发出的非议,从“审视自我”或“学会反思”的角度立意,可拟题为“公道自在人心”“人人心中有杆秤”;再如,抓住虫子反驳石头的话,从“价值”的角度进行立意,可将题目拟为“人生的价值”。此外,还可根据材料的其他内容立意,将题目拟为“别人的赞扬源自你的付出”等等。
根据立意进行选材。可以选择那些一味嫉妒别人而自己却无所事事的人的事例,说明与其抱怨不公,不如付诸行动,做出样子;可以选择那些善解人意、急人所难的人的事例,阐释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的奉献中;还可以选择名人中有关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选的名人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比如现代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感动中国人物等。
可以写记叙文,记叙自己或他人由此感悟而成为有用的人的故事,反映材料的主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以所给材料为由头,联系现实中的典型事例,论证“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考试时间:120分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俨然(yǎn) 阡陌(xiān) 垂髫(tiáo) 翕忽(xī)
B.清冽(liè) 为坻(chí) 参差(cī) 问津(jīng)
C.多髯(rán) 袒胸(tǎn) 衣褶(zhé) 舟楫(jí)
D.辗转(zhǎn) 兼葭(jiā) 未晞(xī) 芼之(mào)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像)
D.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心乐之
4.下列加粗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D.参差披拂
5.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乃记之而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潭西南而望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蒹葭》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执着追求。
B.《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C.《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散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D.《核舟记》按从船头到船尾的顺序,先整体后局部,介绍了“核舟”的情况,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二、名句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7.理解型默写。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隔的真谛,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①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宏伟气象和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3)①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自己想做官而又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8.学习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每空1分,共4分)
①“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
②“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
(3)[读诗句,猜人名]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2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楚茨》)
“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4)[读诗歌,谈感悟]通过这次阅读《诗经》的活动,你感受到这部诗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公步入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将乐。
(节选自袁中道《再游花源记》,有改动)
1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境地
B.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D.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12.下列句中加粗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渔人甚异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武陵人捕鱼为业 石为泉水啮
C.见渔人,乃大惊 乃记之而去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13.简要概述[乙]文中桃花源的特点。(3分)
14.两文都对桃花源作了优美的描写,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段梅红
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当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
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
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
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9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从选文说明内容看,“舌尖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城市餐饮浪费,如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____________;二是消费前的环节浪费,如厨房浪费、____________等。(2分)
16.第③段中加粗的“仅”“就”不能删除,为什么?(4分)
1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8.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深有感触,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不能理解,认为现在国家脱贫了,吃喝不愁了,浪费一点无关紧要,有情可原。据此,班级拟开展一次以“制止餐饮浪费,涵养节俭风尚”为主题的辩论会,请你为辩论会拟写一则辩题。(4分)
辩题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
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19.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___________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不得抄袭或套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阡”应读qiān;B项,“津”应渎jīn;C项,“褶”应读zhě。
2.答案:A
解析:应解释为“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3.答案:B
解析:A项,“语”,名词作动词,译为“告诉”。C项,“斗”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北斗星一样”。D项,“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乐”。
4.答案:D
解析:A.“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连词,不管。B.“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C.“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D.“参差”古今义都是“长短不齐”。
5.答案:D
解析:都表示承接关系。A项表示转折关系;B项表示修饰关系;C项表示并列关系。
6.答案:D
解析:按从船舱、船头、船尾到船背的顺序介绍。
7.答案:(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①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恰当默写。注意避免错别字,不要添字、漏字。
8.答案:(1)①成语:孔武有力;解释:勇武而有力量。
②成语:投桃报李;解释:别人给我送来桃,我送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比喻友好交往,礼尚往来。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4)(示例)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1)两个成语都耳熟能详,稍加分辨即可提取,解释的时候应注意其本义和引申义。
(2)根据诗句的释义稍加扩展可以写出启示。
(3)抓住“孔明”二字,能马上联想到诸葛亮,调动积累即可轻松作答。
(4)本题实际上是对前三题的总结,第(1)题反映的是《诗经》对中国语言的影响,(2)、(3)题反映的是《诗经》对中国文学和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据此做出归纳即可。
9.答案: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重点词语“一方”的理解要准确,“在水一方”指在河水的另一边。
10.答案:D
解析:“绝望情绪”表述不恰当。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主人公追求而不得,内心苦闷,但并没有放弃,也没有绝望。
11.答案:A;
解析:“绝境”在句中的意思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A.代词,代指桃花林的景象/助词,的。B.动词,作为/介词,被。D.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
13.答案:景色优美,山峰险峻,环境幽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文章内容,由“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可知,其景色优美,环境幽静;由“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可知,其山峰险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答案:[甲]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乙]文描写的是真实的桃源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和陶醉。
解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在比较阅读中结合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奇形怪状的岩石,(所以)登上船后都蹲坐在船中。(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走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桃树大概有上千棵,在道路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汩汩地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灵壁的磬石一样将要奏出乐曲。
15.答案:校园浪费;存储、运输和加工浪费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第③段介绍了城市餐饮浪费,特别提到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第④段介绍了校园浪费;第⑤段介绍了消费前的环节浪费,特别提到厨房浪费;第⑥段介绍了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的浪费,特别提到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的浪费。据此,将相关信息填入对应的横线上即可。
16.答案:“仅”“就”表限制,强调仅仅是我国城市餐饮业的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已经很大了,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浪费。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仅”“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说明语言的能力。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后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③××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中的“仅”“就”,强调仅仅餐桌这一项,浪费量就已经很大很大,如果去掉,就无法暗示出别的方面还有很大的浪费。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7.答案: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一系列的数据并举例指出内地大学校园每年食物浪费的情况,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校园里“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使说明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首先判断说明方法,从“216”“1/3”“1000万”等可以判断语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可以判断语段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来分析列数字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即说明了校园“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最后分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对说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使说明显得具体充分、更有说服力等。概括作答即可。
18.答案:(示例)正方: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反方:没有必要提倡节约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先拟写正方观点,文章以“触目惊心”来形容社会上“舌尖上的浪费”,旨在表达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的写作意图,故可将正方观点拟写为“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再根据正方观点拟写反方观点,注意反方观点要与正方观点针锋相对,故可拟写为“没有必要提倡节约”。
19.解析:这道题目是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本题补充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名字,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或者情感。
审题立意:请以“生活在__________中”为题目,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补充的应该为一个名词,而且是正能量的东西:理想、感恩、感激、善良等,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
思路点拨:你可以根据这条思路来写:思考下,当今的社会到底缺失些什么东西,理一下思路,你到底要如何去用记叙文的手段去体现这一主题,在写记住文的过程中切记不要报流水帐,也不要夸大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出现口号式的语言文字。
写作手法:你可以采取下夹叙夹议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可以增色不少。表达方式写记叙文时,可以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用议论文字来点睛,写议论文时,要善于举出实践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