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卷 (选择题 共 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拘泥 (nì) 诳语(kuáng) 溃(huì)脓 煞(shà)风景 箪食(sì)壶浆
B.翘 (qiáo)首 成绩 (jī) 漂 (piǎo)白 刽(guì)子手 身无长(zhǎng)物
C.剖(pōu)析 掉色 (shǎi) 抹(mā)布 发横(hèng)财 龇(zī)牙咧嘴
D.拈阉(qiū) 绿 (lù)林 碑帖(tiè) 压轴(zhóu)戏 沐猴而冠(g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身 暴发户 共商国是 拾人牙慧 毕其功于一役
B.坐落 顶梁柱 一筹莫展 功亏一匮 冒天下之大不韪
C.调剂 挖墙脚 如蚁附檀 门可落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脉搏 名信片 年高德少 察言观色 吉人自有天相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用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日本代表关于钓鱼岛的谬论,重申了中国的严正立场。
C.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且玩火者必自焚。
D.在济南老东门美食城你可以品尝到草包包子、孟家扒蹄、黄家烤肉、醉辣龙虾等美食,品类之多,实在是擢发难数。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流行看原声电影,可是以前的译制片也有很多代表性作品,如《音乐之声》、《虎口脱险》等等,这首先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B.老毕见他一哆嗦,就问:“怎么了,你?”他赶忙说:“没什么,不要紧。”
C.运动会后,一向不苟言笑的秦老师轻轻对我们说了一句“己经很好了”就转身离开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D.国庆节期间,大明湖公园举办了美食节以及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美术、摄影展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凭借95枚金牌,使中国军团在伦敦残奥会上位居奖牌榜第一,继北京残奥会后再创辉煌。
B.9月24日是济南市十八岁成人节,为了培养学生成人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团委开展了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
C.中国、巴西、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在这次峰会上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D.中秋节逐渐变成“月饼节”,这提醒了我们,当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也正在一点点被侵蚀。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②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我的详略和裹贬。
③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④“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从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
⑤“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轻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⑥可见,人们“接受的历史”不一定是“记录的历史”,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传播”。历代文人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很少为人所知,文艺作品(戏剧、小说)的阐释由于充满戏剧色彩,符合民族的审美需求,反而为多数百姓所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对历史的阐释有时会大大超过“历史”对历史的阐释。“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不一定会为人信服,“传播的历史”反倒大受追捧,某些曲意“传播的历史”甚至可以成为“接受的历史”的惟一模式!特别是当下,利用大众传媒的工具,电影、电视剧对历史的传播力量更为强大。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改)
6.下列不属于造成当事人口述与“真实的历史”之间误差的因素的一项是
A.当事人的记忆会存在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
B.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
C.当事人不可能了解到历史的全貌。
D.当事人不可能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7.下列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的解读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戏剧和小说中对他们爱情故事的演绎是一种对历史的极端解读。
B.《史记》中记载的相如与文君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有极大的差距。
C.他们的爱情故事完全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D.只有远离历史真实的故事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追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的历史”具有惟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真实再现”只能是一种人工表演的再现。
B.“记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史学家书写的“选择的历史”。
C.在当下,“传播的历史”比“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D.“接受的历史”不是“记录的历史”,也不是“真实的历史”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巍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把守。
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将军。
C.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杀害。
D.为假相国 假:代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王因以括为将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B.乃得解邯郸之围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C.夫天下以市道交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D.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11.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廉颇勇猛闻名的一组是
①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②大破燕军于郁,杀栗腹,遂围燕
③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④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
⑤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⑥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在被困之时,贪生怕死,只派出精兵锐卒作战,但最后还是被秦军射死了。
B.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包围了邯郸一年多,几乎就要攻陷城池,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了,才解围离去。
C.廉颇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被重新任用为将军,门客又回来了。廉颇就生气地把这些趋炎附势之徒赶跑了。
D.赵使者因为接受了郭开的贿赂,所以在见过廉颇之后,回报赵王时说的话完全不符合他见到的实际情况。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4分)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分)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垓下之战》)(3分)
【注释】:①楚汉两城:是项羽和刘邦历久对峙之地,在今河南荥泽县西南的广武山。东广武城为楚王所筑,西广武城为汉王所筑。②王冕:元末诗人、画家,浙江绍兴人,终生未仕。本诗作于诗人北上游历途中。
(1)请自选两个角度来赏析这首律诗的颔联。(4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抒发了哪些人的哪些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与蔺相如》)
(2)荆轲……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 。(《琵琶行》)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陈情表》)
五.(12分)
16.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简洁,不
要出现具体数字。(4分)
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国家
中国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经济增长率
9.6%
3%
2.3%
6%
6.8%
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
10%
16%
21%
14%
13%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 (1) ,而且 (2) 。然而,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发展支出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 , 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协调 , (3) ,甚至低于经济落后于我们的印度。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
(4) ,从而缔造一个“幸福中国”。
17.李明是一个学生记者,目前围绕学校的赞助收入问题采访了几位专家。请根据两位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出李明提出的问句。(不超过20个字)(4分)
李明:“请问, ?”
专家一:“我国税法规定,凡提供应税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营业税。据此,你提出的问题要视学校是否有向赞助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而定。”
专家二:“税务部门认为,对学校取得的各种名目的赞助收入是否征税,主要看是否发生了向赞助方提供应税劳务等行为。如果没向赞助方提供,则不缴纳营业税;如果向赞助方提供了,就应缴纳营业税。”
18.仿照示例,选择 《史记》中另外的一个人物,再写两个句子,进行理性评价。
项羽:①叱咤风云,赢得盖世英名;②英雄气短,徒留垓下悲歌。
:① ;② 。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两个小人在打架
木心
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苦楚是批改本子,各班官宦进贡似的把一叠叠作文簿巍然垒在我办公桌上一一兵临城下,挑灯夜战,此围甫解,另一批又堆个水泄不通。教十年来,鬓为之霜,眼为之雾。此一大苦楚不仅由于本子的数量多,也因学生们写的文章千篇一律,读来昏昏欲睡,评语不好变化措辞,评分也给不出一个“五”,给 "二"又不忍,于是都是 “三”。难得给个 “四”那是看在字迹端正的分上了。
也不知何年何月肇始,学生凡作文,叙事说理,都者两种思想在那里起伏搏斗,一是消极的,为私的,另一积极的,为公的,宛如太极图,黑白分明地周旋。例如,傍晚放学回家 路上拾到了钱包(那包中的钱,往往多得可观或惊人),如果动用了这笔现钞,母亲的病可以得到治疗,外婆家的漏屋可以迅速修好,弟弟可以添件新的棉大衣,“我”的球鞋早该换了……当此际,一个接一个的英雄烈士模范,恍若天神下凡,光灿灿地绕着"我"打转,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刚才似乎是全然不知的道理,那“我”自言自语:这钱包关系着失主全家的幸福,关系着某个工厂某个矿山的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全世界人民……于是 "我"决然历尽艰辛,物归原主,那惶急得正要自杀失主紧紧攥住 "我"的手,眼泪直流,连声问"我"姓甚名什么,"我"无论如何不说,只留下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然后拔腿就跑,也顾不得那双旧鞋子快穿了底。
语文教研组共八人,平日各自闷头批阅,谁也不吭声。那年暑假后,新学期伊始,来了一位赵老师,剑眉星眼,身手矫健。教务主任带他来到我们的教研组时说:"赵世隆老师是师范中文系刚毕业,相信一定会给我校的语文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气,犹如当年的赵子龙!"说得我们开怀大笑。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我致了欢迎词。赵老师谦逊了几句,言下颇有自信心,使原来由五个老妇三个老头组成的教研组霎时充满了光和热一一世上常有此类由言词和表情而引起的一刹那的光和热,过后又仍是常规的阴冷,暮霭沉沉。
一星期,两星期下来,赵老师在教研会上发言:
“怎么搞的,学生作文,都是脑子里两个小人在打架,也谈不上两种人生观两种世界观的矛盾,不过是白脸红脸好人坏人纠缠不清。是谁教出来的?积重难返吗?我倒是不相信,我非赶走这两个小人不可! 这样没头没脑地打下去,还算什么作文,简直胡诌,简直误人子弟!”
大家欲辩还休,明知挨了骂,也都还忍得住,否则,学生们是两个小人在脑子里打架,我们教师则将在脑子外面大打出手了。
等到作文簿子上桌来,我呆住了,“两个小人”继续在家庭里打架,爸爸妈妈都参战,爷爷和外婆也壁垒分明。出游秋郊,则从隔夜买面包起一直打到是日天黑回家,这“两个小人”也真累坏了。
我不批改,统统发下去,重写。学生愁眉苦脸,央求道:“怎样写呢?不这样,我就写不来!”
赵老师在会议上不是发言而是发火了!我说:“人的思维活动,或说思想方法,倒是对话式的,问答性的,学生们是受了一种道德上的愚弄,只会说假话,不会说真话,所以不是个文风、写作法的问题。” 赵老师不以为然,他认为可以直接在课堂中教会教好学生写文章,否则要我们这些教师干什么。女老师中有人认同我的观点 :“其实,谁不是‘两个小人在打架’呢。我怪学生的倒是假打架,不是真打架。”
赵老师立起来,大声说:
“优柔寡断,老朽昏庸,自然是遇事不决,举棋不定一一所以说,成不了气候,办不成大事。”说毕推开椅子走了。
我也就此宣布散会,怕再谈下去于赵老师的尊严不利,而且赵世隆为人豪爽真诚,确是说一不二,肝胆照人,我倒是觉得他这颗古侠士的心,落在无数小人假打架的作文本子的围城中,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呵。
事态并没有僵化,没有轩然大波。语文课照常上,作文本按时缴,及时批,两个小人照打不误。
后来,赵世隆明显地趋于沉默寡言了。学生间也不再听到赵老师长赵老师短的拥护爱戴之声。我为这一颗新星的迅速黯淡而不免感慨系之,初来时的英锐之气,原是可爱的,他反对两个小人打架,原也应该,就只把我们的受委屈,委曲求全,一律看作优柔寡断老朽昏庸,我有点伤心。那女老师说得中肯,难道我们就看不清学生们在作什么,“哀莫大于心死”倒还不至于,哀莫大于心假却已成了客观存在了。赵世隆年龄、学识比学生们总要大些、多些。他就看不到这几个分明摆在那里的层面么。
再后来,赵老师由于家庭变故忽然辞了职。他的课没人愿兼,只好由我担当。学生们尤其忘得快,谁也不提赵老师、赵子龙了。倒是语文教研组开会时,几个女老师,总是嗓音忽而高扬忽而低抑,议论赵世隆的变故。
(节选自木心《两个小人在打架》,有删改)
注: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1982年定居纽约。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贯通中西文化的传奇人物,出版《奇伦比亚的倒影》等多部著作。2011年12月,在乌镇去世。
19.结合文章前三段,举例分析这篇小说语言上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20.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4分)
21.综观全文,赵老师“赶走这两个小人”的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22.你如何看待小说提出的“两个小人在打架”这个问题? 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这篇小说带给你的启示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丘濂
①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1月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文章配的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也就是过去在四合院中通常供仆人居住的一排房屋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了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2009年7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当时,故居院落门口处的门楼、西厢房已经被拆毁,正房和倒座房还在。2009年7月10日,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还表示要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时保护方式和方法,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11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HP)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③2011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 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 (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我区已将它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城区新发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在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纪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并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2012年1月26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12、24和26号合并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就是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东城区房管局的档案资料显示,26号是私房,24号为公房。两个院子如今都成为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26号院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名人故居与纯粹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如果灭失,再复建可能是"假古董"。但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在园区内除为梁、林先生立碑外,还要保留一处废墟,以警示后人。如果一定要建,可以建一个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80岁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
⑥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 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落架维修是在建筑物毁坏严重的情况下将它进行解体大修,应尽量保留文物完好的部分。“所谓的 ‘落架’也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对拆下的构件取名编号。还要搞好构件的鉴别,对拆下的构件根据损坏情况进行鉴别。” 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
⑦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调查。《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但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及挽救了。《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 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伦不类的四合院。”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6期,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第②③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的作用。(4分)
20.请概括文章④⑤⑥段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的不同态度。(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光中的话有哪些用意?(4分)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济南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梁林故居的遭遇发生在你身边,你想对哪些人说些什么?(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爱好虚名的人是认定“别人的行为便是他自己的幸福”,爱好享乐的人是认定“他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但是拥有智慧的人则认定“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
一一玛克斯·奥勒留《沉思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陵县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二.
6.答案是D。根据第一段“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无法推出“当事人不可能知道原因和背景”。
7.答案是A。根据第四段“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可以推出来。B根据第三段““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己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推出是不符合原文的。C根据第三段史记中记载的“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推出是不符合原文的。D根据第四段,是那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爱情故事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8.答案是D。根据第六段,原文是"不一定"。
三.
9.D。A通“拒”,抵抗,引申为对峙。B动词,领兵。C动词,诋毁,说坏话。
10.A。全都是“于是,就”。B分别是“才”“竟然”。C分别是“用”“带领”。D分别是“是”“作为”。
1l.B。①是表现廉颇的谋略;④是白起所为;⑤是表现赵王对他的信任。
12.B。A赵括没有贪生怕死,他派出精兵锐卒并且亲自搏战。C文章并没有说廉颇把他们赶跑了。D说的话并不是完全不符合,至少说了"尚善饭"。
四.
13.(1)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如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以”“胶柱鼓瑟“徒”“合变”各1分】
(2)现在邯郸城很快就要投降秦国了,但是魏国的救兵还没到,公子能够急人之困的品质表现在哪里呢?【“而”“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各1分】
(3)况且当年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长江向西进发,现在却没有一个人和我回去,纵然江东的父老乡亲因可怜我又让我称王,我拿(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西”“王”“何”(理解为省略介词“以”或省略动词“有”皆可)各1分】
14.(1)参考答案:可从下面角度中任选两个。①炼字:“酣”和“老”。“酣”,有浓、熟之意。秋天,叶子本来就已经红了,而落日的映照使得叶子的红色更浓、更深了。“老”,也是活用为使动,白杨本来是以高大挺拔著称,可在秋风中却显得无力、苍老了许多。两个形容词的使用极为精妙、生动。【选准“酣”“老”,得1分;分析出活用得1分】②修辞:拟人(写对仗工整也可给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落日”“秋风”“红叶”“白杨”都具有了人的情态、精神,似乎在陪着诗人一起难过、悲伤。【答出修辞得1分,分析出作用得1分】③表达技巧:演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荒台、古墓 、落日、秋风、红叶与白杨共同组成了出一幅秋日晚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了一种萧瑟沧桑的氛围。烘托作者抚今追昔、怀古吊今感慨。【手法1分,作用1分】
(2)参考答案:面对这旧时干戈遍地,今日荒凉萧瑟的古战场,战败的项王和取胜的汉王都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两座空城相倚,不论是那些志在建功立业的有为者,还是无意功名的无事者(1分)都会生出岁月无情、功名成土的感慨和凄凉(1分);作者(1分)心潮起伏,升起了对远在东南的故乡的思念(1分),却只看到了萧萧的芦苇和黄浊的河水。
15.(1)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五.
16.答案:(1)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2)高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3)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4)大力增加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
17、答案:“学校取得的赞助收入是否应该缴纳营业税?”(“学校”1分,“赞助收入”1分,“是否应该缴税”2分)
18.荆轲:①忠肝义胆,冲天豪情易水边;②剑术不精,英雄命丧秦廷上。韩信:①满腹韬略,立下奇功永流传;②贪图称王,功成未退惜被戮。【必须是正反两面,不是四字句与七字句的酌情扣分。错例:蔺相如:(不是相对的两个角度)①巧言善辩,完璧归赵得英名;②宽宏大度,常以大局为首要。】
六、(一) 19.(1)幽默风趣,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如“各班官宦进贡似的”“兵临城下,挑灯夜战”“一个接一个的英雄烈士模范,恍若天神下凡,光灿灿地绕着 ‘我’打转"。(2)富有意蕴,引人深思,如“凡作文,叙事说理,都有两种思想在那里起伏搏斗”“世上常有此类由言词和表情而引起的一刹那的光和热,过后又仍是常规的阴冷,暮霭沉沉”。(3)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兵临城下,挑灯夜战,此围甫解,另一批又堆个水泄不通。【答出幽默、深刻即可,没有例子要扣1分】
20.作为教研组长的“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后辈爱护有加,对现状认识清楚但无力改变(或回答对现状妥协无奈)。【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21.(1)凭年轻气盛,孤军奋战,说话做事过于冲动,把同事都得罪了。(2)旧式的教育模式和教条的传统力量太强大了。
22.【要先分析是什么,如何看,所以(1)(2)必须要有。(3)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1)“两个小人打架”是指学生作文中消极的为私的与积极的为公的两种道德观念的争斗。
(2)这是一种虚伪的模式化的作文套路,应该受到批判和抛弃。
(3)我们应该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写出真情实感。
(二)19.(1)提供背景资料,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2)与事件的现状形成对比,更好地揭露开发商的违规行为和有关部门的出尔反尔。
20.(1)现住居民漠不关心。(2)谢辰生认为应该复建。(3)陈志华认为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或建纪念馆。(4)开发商狡辩拆除是一种保护。(5)孔繁峙认为这是一种“前期筹备工作”。【共5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需注意第⑥段那位文物修复专家只是针对孔繁峙的观点做出评论】21.( 1)引用学术权威的言论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建议读者对开发商既不要一味地指责,也不要抱太大希望。(3)拿林白水故居与粱林故居的拆除构成类比,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4)提醒大众注意,不要让林白水故居的悲剧再次发生。
22.学生发表的观点应该具有针对性。比如,对开发商(拒绝“利”字至上,发展文化经济)、政府(着眼全城,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同龄人(成立自己的保护组织)、民间组织(加大普查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普通居民(增强名城意识,发现问题及时举报)。还要有努力的方向、理想的目标等。【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酌情加分。空喊口号的不能超过3分。】
七.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木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末长大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音“浩”)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于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 :“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您怎么明白得这么晚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云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