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七课《最后一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七课《最后一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8 17: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堂法语课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作者简介: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发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
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共计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时代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上页 下页 返回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天气不错哟老爸,快点拉!呃 呃情节:
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三要素哽住赚钱捂住踱步惩罚祈祷诧异宛转喧闹皱边肃静懊悔钥匙郝叟胳膊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量宁强liáng量杯、量具liàng量变、量力níng安宁、宁静nìng宁可、宁愿qiáng强大、坚强qiǎng强迫、勉强jiàng倔强 帖tiè字帖tiě 请贴tiē妥帖 读课文,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画面反映的内容是小说的哪些情节?大家来说说。 画面反映的内容是小说的哪些情节?大家来说说。 画面反映的内容是小说的哪些情节?大家来说说。 画面反映的内容是小说的哪些情节?大家来说说。 画面反映的内容是小说的哪些情节?大家来说说。 画面反映的内容是小说的哪些情节?大家来说说。一、上学路上
二、上课之前
三、最后一课
四、宣布下课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1-6)(7-10)(11-23) (24-29)开端
发展发展高潮、结局朗读课文第l一6节(上课路上),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3、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认为比学习有趣。天真、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4、“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跑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1-6)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做好功课;他很幼稚,觉得普鲁士兵的操练很好玩,却没有意识到那是别人对自己家乡的侵略;但他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前)
  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于往日?请填写下表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
穿着漂亮的礼服有镇上的人没有镇上的人异乎寻常!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2、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3、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4、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 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有什么含义?比喻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使法国人民失去自由比作监狱。只要牢记自己的祖国,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 7、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6、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先生为什么这么说?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祖国永远在一起,表明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中神圣地位。 8、“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分析这句话的写法和作用。比喻,表现作者对祖国文字、祖国语言的热爱。9、上习字课时,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专心写字的氛围? 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细节描写)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10、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土设身处地地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是因为他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小结: ???? 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核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先生的思想感情? ------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6、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7、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的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1、(7)动作描写严厉的老师2、(9)语言描写温和的老师3、(10)外貌描写内心的悲痛和崇高的爱国感情4、(18、19)语言描写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5、(22)神态描写留恋祖国、为国伤怀6、(24-29)神态、语言、动作 十分悲痛的心
情;坚信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 韩麦尔先生就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小说如何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把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划出来,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韩麦尔外貌穿上最漂亮的绿色礼服神态温和、严肃、惨白、
哽、呆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利用语言来
号召人们。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
“法兰西万岁”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
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小弗郎士啊,那些坏家伙……对敌人的憎恨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对祖国语言的热
爱、眷念可怜的人!对老师的理解
和尊敬我多么懊悔!正在觉醒他讲的似乎挺容易热爱祖国语言“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
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敌人的憎恨
和讽刺啊!这最后一课,我真
永远忘不了!热爱祖国小弗郎士:
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下课时上课中上课前贪玩 怕老师
不爱学习
不懂事热爱祖国 热爱学习 理解老师转变行为:认真执教
语言:自责 赞美
服饰:极为庄重动作:书写“法
语言:哽咽
脸色:惨白升华小结:1、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2、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
3、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
4、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
5、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
这些细节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小说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用简洁的话概括全文 :? 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小说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