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完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完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5 14:00:1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完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上·南宁期中)“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体现出分封制的制度,B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转让制度,A错误;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维系分封制的制度,C错误;
井田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经济制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分封制,根据史料中“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分析便可。
2.(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下图所示,我国古代灌溉工具不断创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封闭落后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不断创新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B项正确;
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农业耕作方式,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自给自足的特征,C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封闭落后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
3.(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并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农业。这表明雍正帝主张(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海禁” D.“闭关锁国”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帝主张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A项正确;
材料中雍正帝是轻视工商业发展的,B项错误;
材料中雍正帝并未就对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无法得出“海禁”、“闭关锁国”的结论,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进行分析。
4.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最早建立县制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制定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B正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A错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并没有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县制,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秦统一的措施及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5.(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卿世禄制是贵族世袭的官制,察举制是以品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以门阀士族地位确定的选官制度,都不会出现“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分得意的情怀”,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6.(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明代苏州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夫妇二人不到十年就平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为大机户。这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学术界称之为(  )
A.资本主义萌芽 B.自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与材料无关,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萌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进行分析。
7.(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北朝时期,政府推行均田制,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规定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这表明政府意在(  )
A.杜绝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均田制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并未杜绝土地兼并现象,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人口增长”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均田制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均田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8.(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可知,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毫无意义”不符合史实,是对四大发明的误解,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文明只是外部原因,起推动作用,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近代化的开端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进行分析。
9.(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丞相权力的削弱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就已废除丞相制度,A项错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
“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军机处设置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2019高一上·马山期中)圆明园是园林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是由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建造而成,却遭到英法联军野蛮焚毁。圆明园被焚毁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故B项正确;
鸦片战争时期没有打到北京,A错误;
甲午战争主要是日本侵略,C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题意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即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占领了北京。
11.(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颓势,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动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自强”“求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发动了“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学术界把这种新政称为“洋务运动”,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并非以“自强”“求富”为口号,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并非以“自强”“求富”为口号,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是指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实质是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骗局,并非以“自强”“求富”为口号,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2.(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答案】C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时间段正处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从题干可知,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中国输往英国的商品中,以丝、茶为大宗,C项正确;
“以鸦片换取白银”、“以鸦片换取丝茶”、“以白银换取棉布”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符,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3.(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C
【知识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满眼都是白旗。然而……内骨子是依旧的”“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矛头主要指向满清政府的统治,但材料并没有反映相关的内容,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脱离下层人民群众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涉及这一内容,B项错误;
结合所需写知识可知,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也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4.(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喻指(  )
A.孔孟之道 B.程朱理学 C.传统观念 D.民主平等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辜鸿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新文化运动主要矛头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因此辜鸿铭发式被认为是传统观念的象征,被嘲笑。辜鸿铭认为学生有心中的辫子,即辜鸿铭认为这一心中的辫子是传统观念,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可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是传统观念的具体构成部分,A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平等是西方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主张,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5.(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如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
中共一大会址
A.新文化运动诞生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人民军队的创建 D.国民大革命发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上海的兴业路76号”与“中共一大会址”可知,这说明它与中共成立有关,B项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军队的创建与1927年南昌起义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民大革命的爆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诞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16.(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指的是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指的是辛亥革命,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与五四运动不符合,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指的是抗日战争,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17.(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首《松花江上》反映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答案】A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松花江上”“抗日战争的起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均发生于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而此时日本早已发动了侵华战争,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日本侵华的历程进行分析。
18.(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②高粱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朝绿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红军的长征;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①出现在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中,②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③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④出现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进行分析。
19.(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积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对外开放的开始,经济特区的开放是对外开放的突破口,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均与题意不符,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解答本题需根据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
20.(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e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究其原因是(  )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有利的外部环境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人的勤劳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是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的原因,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有利的外部环境”、“香港人的勤劳”是香港回归后能继续繁荣昌盛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祖国统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做法:根据材料“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知,后世对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做法“盛赞不已”。影响:根据材料“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归纳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
(2)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归纳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
故答案为:(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元朝行省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22.(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剧集如下:
剧集 内容 时期 重大历史事件
第1集 千年巨变 1840—1911年  
第2集 峥嵘岁月 1912—1949年  
第3集 中国新生 1949—1976年  
第4集 伟大转折 1976—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5集 世纪跨越 1989—2002年 香港回归……
第6集 继往开来 2002—2007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述人民英雄们的共同奋斗目标。概括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2)分别写出材料二中1、2、3集对应时期的任意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1)奋斗目标:战胜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
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第1集:举一例1840—1911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
第2集:举一例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等;
第3集:举一例1949—1976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知识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可归纳为战胜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使命担当: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进行说明。
(2)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840—1911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等,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共一大的召开等等,1949—1976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等等。
故答案为:(1)奋斗目标:战胜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
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第1集:举一例1840—1911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
第2集:举一例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等;
第3集:举一例1949—1976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归纳。
23.(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
【答案】(1)行业:重工业。
积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2)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
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行业: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可得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教训: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故答案为:(1)行业:重工业。
积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2)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
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运动。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一五计划的特点、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大跃进运动的特征、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归纳。
24.(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
——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
(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答案】(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可知,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据材料“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可知,节省国防开支;据材料“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据材料“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等信息可知,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据材料“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台湾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清政府设台湾府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故答案为:(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完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上·南宁期中)“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2.(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下图所示,我国古代灌溉工具不断创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封闭落后
3.(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并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农业。这表明雍正帝主张(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海禁” D.“闭关锁国”
4.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最早建立县制
5.(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明代苏州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夫妇二人不到十年就平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为大机户。这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学术界称之为(  )
A.资本主义萌芽 B.自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7.(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北朝时期,政府推行均田制,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规定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这表明政府意在(  )
A.杜绝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加强君主专制
8.(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9.(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丞相权力的削弱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
10.(2019高一上·马山期中)圆明园是园林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是由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建造而成,却遭到英法联军野蛮焚毁。圆明园被焚毁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1.(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颓势,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动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2.(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13.(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4.(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喻指(  )
A.孔孟之道 B.程朱理学 C.传统观念 D.民主平等
15.(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如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
中共一大会址
A.新文化运动诞生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人民军队的创建 D.国民大革命发动
16.(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17.(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首《松花江上》反映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18.(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②高粱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朝绿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9.(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积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20.(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e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究其原因是(  )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有利的外部环境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人的勤劳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22.(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剧集如下:
剧集 内容 时期 重大历史事件
第1集 千年巨变 1840—1911年  
第2集 峥嵘岁月 1912—1949年  
第3集 中国新生 1949—1976年  
第4集 伟大转折 1976—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5集 世纪跨越 1989—2002年 香港回归……
第6集 继往开来 2002—2007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述人民英雄们的共同奋斗目标。概括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2)分别写出材料二中1、2、3集对应时期的任意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23.(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
24.(2021高一下·宾川开学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
——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
(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体现出分封制的制度,B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转让制度,A错误;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维系分封制的制度,C错误;
井田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经济制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分封制,根据史料中“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分析便可。
2.【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不断创新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B项正确;
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农业耕作方式,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自给自足的特征,C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封闭落后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帝主张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A项正确;
材料中雍正帝是轻视工商业发展的,B项错误;
材料中雍正帝并未就对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无法得出“海禁”、“闭关锁国”的结论,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制定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B正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A错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并没有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县制,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秦统一的措施及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卿世禄制是贵族世袭的官制,察举制是以品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以门阀士族地位确定的选官制度,都不会出现“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分得意的情怀”,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与材料无关,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萌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均田制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并未杜绝土地兼并现象,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人口增长”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均田制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均田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可知,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毫无意义”不符合史实,是对四大发明的误解,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文明只是外部原因,起推动作用,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近代化的开端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进行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就已废除丞相制度,A项错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
“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军机处设置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故B项正确;
鸦片战争时期没有打到北京,A错误;
甲午战争主要是日本侵略,C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题意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即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占领了北京。
11.【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自强”“求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发动了“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学术界把这种新政称为“洋务运动”,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并非以“自强”“求富”为口号,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并非以“自强”“求富”为口号,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是指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实质是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骗局,并非以“自强”“求富”为口号,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时间段正处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从题干可知,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中国输往英国的商品中,以丝、茶为大宗,C项正确;
“以鸦片换取白银”、“以鸦片换取丝茶”、“以白银换取棉布”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符,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满眼都是白旗。然而……内骨子是依旧的”“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矛头主要指向满清政府的统治,但材料并没有反映相关的内容,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脱离下层人民群众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涉及这一内容,B项错误;
结合所需写知识可知,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也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4.【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辜鸿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新文化运动主要矛头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因此辜鸿铭发式被认为是传统观念的象征,被嘲笑。辜鸿铭认为学生有心中的辫子,即辜鸿铭认为这一心中的辫子是传统观念,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可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是传统观念的具体构成部分,A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平等是西方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主张,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上海的兴业路76号”与“中共一大会址”可知,这说明它与中共成立有关,B项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军队的创建与1927年南昌起义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民大革命的爆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诞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指的是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指的是辛亥革命,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与五四运动不符合,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指的是抗日战争,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17.【答案】A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松花江上”“抗日战争的起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均发生于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而此时日本早已发动了侵华战争,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日本侵华的历程进行分析。
18.【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红军的长征;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①出现在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中,②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③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④出现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进行分析。
19.【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对外开放的开始,经济特区的开放是对外开放的突破口,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均与题意不符,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解答本题需根据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
20.【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是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的原因,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有利的外部环境”、“香港人的勤劳”是香港回归后能继续繁荣昌盛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祖国统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21.【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做法:根据材料“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知,后世对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做法“盛赞不已”。影响:根据材料“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归纳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
(2)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归纳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
故答案为:(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元朝行省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22.【答案】(1)奋斗目标:战胜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
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第1集:举一例1840—1911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
第2集:举一例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等;
第3集:举一例1949—1976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知识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可归纳为战胜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使命担当: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进行说明。
(2)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840—1911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等,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共一大的召开等等,1949—1976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等等。
故答案为:(1)奋斗目标:战胜内外敌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
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第1集:举一例1840—1911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
第2集:举一例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等;
第3集:举一例1949—1976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如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归纳。
23.【答案】(1)行业:重工业。
积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2)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
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行业: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可得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教训: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故答案为:(1)行业:重工业。
积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2)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
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运动。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一五计划的特点、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大跃进运动的特征、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归纳。
24.【答案】(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可知,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据材料“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可知,节省国防开支;据材料“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据材料“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等信息可知,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据材料“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台湾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清政府设台湾府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故答案为:(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