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掌握这首诗篇章结构,背诵这首诗。
2.把握这首杂言古体诗的句式特点,品味其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3把握本诗想象、夸张的手法,体会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课前预习
(一)整理李白有关知识
(二)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 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诗。后人沿用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一,表现在诗题上有 、 、 等。
(三)整理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四)唐 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 、 、 、 ,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盛唐出现了以 、 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 、 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 和 。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 、 )和“韩孟诗派”( 、 、 、 )。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 的 、 ,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诵读完成以下思考题
1、朗读课文,整理读不准和不理解字词。
2、《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一二段以七字句九字句为主,第三段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字数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内容?找出主旨句。
段意
主旨句
4、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蜀道难行具体体现在何处?
5、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蜀道难(雄奇险峻)的?并分析表达效果。
表示手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①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②
③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 ④
想象、夸张、细节 ⑤ 摹写神情、动作,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⑥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⑦
⑧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动态,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极言险。
6、综观《蜀道难》全诗,请举例说明诗人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7、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8、“剑阁……杀人如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忧虑?请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写解说词
今天的蜀道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象必然有所不同。从网络上或通过游学了解今天的蜀道的变化,写一段今昔对比的解说词,解说词中可以适当融入《蜀道难》的诗句。
答 案
(一)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评价: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吟等体裁。
(三)诗词分类
古 四言《硕鼠》五言《孔雀东南飞》
体 七言《琵琶行》杂言《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 诗 诗 乐府诗标题上一般有“歌”“行”吟”等标志
近 律诗:五言、七言
典 体
诗 绝句:五言、七言
诗 (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
词
歌 (按内容分)豪放、婉约
散曲:小令、套数
曲
杂剧
现代 新体诗
诗歌 格律诗(新诗采用旧体)
(四) 唐 诗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齡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社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诵读完成以下思考题
1、略
2、《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一二段以七字句九字句为主,第三段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字数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好处:①形式灵活。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灵活多变的特点。②便于抒情。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内容?找出主旨句。
第一段:总写蜀道之难。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蜀道难具体体现在何处?
高、险
5、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蜀道难(雄奇险峻)的?并分析表达效果。
①神话传说②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③侧面映衬(虚写衬托)④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⑥运用夸张⑦静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⑧视听结合,夸张
6、综观《蜀道难》全诗,请举例说明诗人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直抒胸臆。全诗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直抒胸臆,使全诗在情感跌宕中,构成了起伏的节奏,强化了情感的表达,鲜明地表现了主题。
②借景抒情。作者在描写青泥岭的难行时,写“回川”之险,借黄鹤与猿猱难以攀援等表达蜀道之难行,充沛的情感溢于言表,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7、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8、“剑阁……杀人如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忧虑?请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突出剑阁地势的险要,易守难攻。暗指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②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③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三、写解说词
今天的蜀道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象必然有所不同。从网络上或通过游学了解今天的蜀道的变化,写一段今昔对比的解说词,解说词中可以适当融入《蜀道难》的诗句。
历史上的蜀道是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天梯与石栈,是黄鹤难越、猿猱愁攀曲曲折折的艰险之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会有如狼似豺之官守与猛虎长蛇之害的凶险之路……而今的蜀道早已因宝成、成渝铁路的开通而从天堑变成了通途!穿越千年历史,行蜀道不再愁苦!当今的人们,不会再像李白那样惊叹“蜀道难”,而可以安稳感受旅途中动人的诗意与风光!
1《蜀相》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杜甫
杜甫(712—70)字子美,自号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三吏”: 、 、
“三别”: 、 、
(二)文学常识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1.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2.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3.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
4.讲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三)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二、读诗完成下面的预习题
1、读下面对联,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对联有什么特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读《蜀相》,找出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
3、杜甫写《八阵图》、《咏怀古迹五》(其五)、《古柏行》等写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是杜甫最为崇敬的古人之一。《蜀相》是哪个字最能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向往和急迫之意呢?并分析。
4、“柏森森”有何作用?
5、“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有人认为这两个字描写的是武侯祠的寂寥冷清,仅有杜甫形单影只地前来拜谒,有人认为“草芳春色,鸟报好音,乌知予心之悲?” 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你赞同哪种看法?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诗人自己呢?这两句为什么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三、学习评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3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爱是吝惜。
1、下列时这首诗的赏折,不恰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善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颌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案
(一)杜甫
杜甫(712—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预习题
1、读下面对联,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对联特点。
诸葛亮。“二川”指:荆州、益州 “六出”:六出祈山 “七擒”指:七擒孟获 “东和北拒”:指联吴抗曹。
巧妙地运用了数字和东西南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
3、读《蜀相》,找出诗中哪些字句指向诸葛亮,并说出理由或作用。
①标题。
理由: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作用: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4、杜甫写《八阵图》、《咏怀古迹五》(其五)、《古柏行》等写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是杜甫最为崇敬的古人之一。《蜀相》是哪个字最能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向往和急迫之意呢?并分析。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表达对诸葛亮是十分崇敬、心向往之。“寻”最具表现力。
理由①初到成都就前往瞻仰、参拜。②“寻”最具表现力。“寻”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何处寻”表现了一种钦慕和迫切之感。
5、“柏森森”有何作用?
①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渲染气氛;
②借景抒情, “森森”茂密、繁多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说明有人在悉心维护,表明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③具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5、“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有人认为这两个字描写的是武侯祠的寂寥冷清,仅有杜甫形单影只地前来拜谒,有人认为“草芳春色,鸟报好音,乌知予心之悲?” 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你赞同哪种看法?
赞同表达崇敬
①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古柏行》“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老柏树。不言而喻,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何况此时成都并无战乱,平和安乐,又值春光明媚之际,很难想象祠中会空荡寂寥。
②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入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诗人自己呢?这两句为什么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诗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首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包括诗人自己。
这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恨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借痛悼诸葛亮的遭际,寄托了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叹。
三、学习评价
1、D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他乡的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报国无门的寂寞,怀才不遇的寂寞)
2、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
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分,答出一点给2分)
3、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