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 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学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2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5课 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学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2年)(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1:18:10

文档简介

《阿Q正传》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3.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意义和价值。
一、课前预习
(一)鲁迅
鲁迅(1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品
小说集: 、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文学常识
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已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阿Q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三)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四)资料链接
《阿Q正传》
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姓无名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
第二、三章描述了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练地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到第六章写阿Q因拙劣的“求爱”而遭遇生计危机,以及其后短暂的“中兴”,进一步描绘出阿Q的性格和他身受的压迫。
第七到第九章写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也描写了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三章。
二、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读课文,概括描述了阿Q哪些生活片段?
2、阿Q的姓名、籍贯都如此“渺茫”,说明阿Q怎样的身份和处境。
3、读课文,找出你觉得阿Q可笑的语句,并分析如何体现“精神胜利法”的?
a。“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b。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d。“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e。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f。“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d。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h。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i。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4、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
5、从阿Q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写在括号内。
a。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
b。藐视“文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看不起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 )
c。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
d。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
e。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
f。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 )
g。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
6、这种性格的根源在哪里?
7、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8、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谈谈身边“阿Q” 的表现,找出和鲁迅笔下阿Q对应点。
9、“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
10、“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11、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12、“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反映了阿Q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三)作业
下面是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答 案
一、课前预习
(一)鲁迅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考题题
1、读课文,概括描述了阿Q哪些生活片段?
优胜记略:因赖被打 自认虫豸 赢钱被抢 狠打自己
续优胜记略:捉虱挑衅 被王胡打 遭哭丧棒 欺负尼姑
2、阿Q的姓名、籍贯都如此“渺茫”,说明阿Q怎样的身份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无可依靠、悲惨处境、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
3、读课文,找出你觉得阿Q可笑的语句,并分析如何体现“精神胜利法”的?
a。“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b。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d。“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賎,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不得意谁得意。
e。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
反倒应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f。“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g。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h。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性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i。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摩着”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4、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
讨论总结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
“精神胜利法”特征: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5、 “精神胜利法”是阿Q作为立身和快乐之根本,从阿Q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a。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b。藐视“文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看不起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
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c。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d。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e。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f。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
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g。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6、这种性格的根源在哪里?
由于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穷苦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
7、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8、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谈谈身边“阿Q” 的表现,找出和鲁迅笔下阿Q对应点?

a。各种形式的安慰自己,把平衡点无限下调。
对应:被人打了嘴巴子,真的是生气了,最后还是自己打了自己两嘴巴子缓了过来。
b。对比自己牛的人不屑,却又爱攀关系。
对应:对剃掉辫子的称假洋鬼子的不屑却又我是姓赵的!
c。 欺软怕硬。
对应:只能去欺负一个软弱的尼姑来舒缓自己的憋屈。
d。可怜又可悲。
对应:要上刑场了都还在安慰自己,都还不察觉。画押的时候不识字,纠结的也还是画不圆的圈
9、“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
乎失败了。”怎样理解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
“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10、“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11、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12、“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反映了阿Q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又一方面。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
(三)【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
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课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析。假如认同第一幅,则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
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
假如认可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1《边城》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士文学形式。
2.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
一、课前预习
(一)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9),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1981年,沈从文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关爱。其作品以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于展示湘西民性的粗犷强悍、民风的淳厚朴实,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二)题目解说
“边城”,从地理上说,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不只是一地理概念。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残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
(四)资料链接
《边城》故事梗概
在湘西的茶峒附近,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近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情愫暗生。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翠翠,托人求亲。而当地的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傩送是天生的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遂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遭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远走他乡。祖父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二、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感受边城的环境、风俗文化,并概括说明。
自然环境:
生存环境:
风俗文化:
3、请赏析翠翠形象,感受人性美。
⑴、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和 回答祖父喊问时的“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同是回答,却前后不同,如何理解?
⑵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装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翠翠怎样的心理?
⑶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
⑷“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代替,便带了 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 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这一段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其作用是什么?
特色: 作用:
⑸、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如何理解翠翠的“笑”?
4、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探讨边城的人与人之间 “人生的形式”。
三、下面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70字。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答 案
1、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三)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四)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五)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六)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2、品味小说,感受边城的环境、风俗文化,并概括说明。
自然环境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里天朗、风轻、水清。这是个健康、自然、美丽的世界。
生存环境美:地域偏远、无变故,有秩序,人民安分乐生,世外桃源。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风俗文化美:端午节赛龙舟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过年月下对歌,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表明边城传统风俗的延续不绝,暗示“现代文明”的污浊之气还没有侵染,这块土地依然祥和安定,人民和睦安乐。
3、请赏析翠翠形象,感受人性美。
⑴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和 回答祖父喊问时的“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同是回答,却前后不同,如何理解?
回答傩送时表达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回答祖父时既有对祖父的嗔怪,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⑵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装作”细节描写表现了翠翠怎样的心理?
聪明、矜持
⑶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
是翠翠不可把控的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⑷“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还是两年
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租父找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这一段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色彩词:狗是黄色的,船是朱色的,河水是豆绿色的。颜色亮丽,对比鲜明。
以景色美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⑸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如何理解翠翠的笑”?
“翠翠嗤地笑了”是因为祖父提起了与二老有关的事情。这与之前祖父提起大老时,翠翠显出“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翠翠对二老的情感。 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纯洁。
4、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探讨边城的人与人之间 “人生的形式”。
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如: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二老傩送热心助人,托人送翠翠回家;
祖父身上更是体现了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坚持非多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
三、
这段文字描写了月光、篁竹、虫声、小鸟等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夜晚的清新、宁静,渲染了气氛。
【解析】先指出运用的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